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磨刀 > 第三百五十九章 佛与道之间的故事(中)

第三百五十九章 佛与道之间的故事(中)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两位大佬,把谢宝树反倒丢在一边,开始说起来佛与道的见解。

    谢宝树倒是很无奈,只能托着自己的下巴,坐在一边。他也不知道,这两个人为什么会找上自己,但是走也走不了,只能听他们说些云里雾里的东西。

    佛教和佛家总的来说还算紧密,道家和道教就相去甚远,如果混淆对比就好像拿发明构思和实际应用来做比较,会因为概念模糊而天隔地远。

    佛家和道家是两种思想,是发源于印度和中国本土的哲学体系,思想主旨都来源于理性哲学。他们对宇宙、世界、人、万物的生灭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在逻辑上是自圆其说的,在义理上是理性思辨的,在情感上是冷静平淡的。

    道家说“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佛家说“苦集灭道”,世间万物,生死轮回,皆归于“四谛说”。

    这些都是朴素唯物主义色彩非常明显的哲学思想,与神学宗教毫无关系。这两种思想,有其相似性,考虑的都是宇宙和生死的大问题,并且具有逻辑自洽性。他们之间原本没有联系,但是在后人的不断思考和“殊途同归”的发现中,类似于“科学、哲学、神学”的终极目的一样,他们是有共性的。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源自道家墨家儒家等理论,在汉末三国成型,到了南北朝时代成为影响朝野的宗教。

    而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在秦汉之际开始传入华夏,到了南北朝时代走向高潮。

    从时间点上看,道教和佛教在华夏的发端和高峰有不少时间上的重合之处,这无可避免的导致两者有所争端。

    佛经早就记载了佛道之争的故事,在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内地的汉明帝时代,皇帝在洛阳建白马寺安置僧人,翻译佛经,期间有道士向僧人挑战,结果僧人现出神变,佛经放入火中安然无恙,道经则全部烧毁,东汉朝野不少人皈依了佛教。

    当然这个故事只是佛教的一面之词,不足采信,但我们可以从记载看出来佛道之争的一面。道教为了反击佛教,编写了《老子化胡经》。

    只不过,在魏晋之前,道教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充分,所以矛盾还不突出。到了南北朝时代,随着胡人政权崛起,佛教开始大面积传入华夏。

    与此同时,道教也开始逐渐成熟,寻求生存空间,佛道之争到了一个新的时代。著名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其背后的原动力就是国师崔浩,崔浩是一位道教徒。

    时间进入隋唐时代,唐朝皇室自认老子李耳后裔,将道教立为国教,恰巧此时也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新高峰,佛道之争达到了高潮。

    其实,道和佛,都讲究一个善,其实,任何一个能

    够长远发展的宗教,都讲究善,可能表述不同而已。但是从本质上讲,到讲究的是一种道法自然的宗教理念,是通过信仰,来调理本身,调理现有状况的方式,通过对天地五行、命运趋势的了解,来完善自己。

    孔子还说过,不知命无以为君子;通过修持自己的心灵,让你了解自身,了解生活的意义,是自己达到平和的状态,从而积极面对生活,心中有念自然不迷失,让你找到生活的意义,在今生,你就好好生活下去。如同领导告诉你:小伙子,好好干,再过五年你一定可以超越我,相信自己!

    佛讲究一个汇集众生念力的宗教理念,相信因果,相信来世,相信这辈子受苦时你上辈子作孽,这辈子享福是因为你上辈子受苦了。

    通过信仰佛的方式让你达到平和;如同领导找你谈话,告诉你:这辈子你不要嫉妒,因为我上辈子根正苗红是贫下中农,小伙子,我看好你,你好好干,下辈子我把我这个位置让给你,你等下辈子吧。

    这个就是本质,如果从加持开光的角度来说,道教是沟通天地五行,通过传统科学的手段,通过加持的信念和你自己的信念共同作用,达到改变现状的作用。

    道是让你在今生好好调节积极生活,佛是让你到来世期待荣华富贵。道是给你一个改变现状的手段,佛是给你一个下辈子的希望。

    两者都有开光一说,但是开光的东西也不同。

    “开光”的正式启用来自道教,开光即为道教科仪之一,佛教本来没有开光,但有种佛像加持的仪式,跟开光差不多,流传到现在,就都统统的叫开光了。

    从宗教意义上讲,吉祥物在未开光前,如同芸芸世间的众生一样,真正的灵光被无明尘垢所污染,而不能激发出真实的能量,开光就是修行者与道心相应,与宇宙中的强大能量相合,以自身的真力祈请诸神驾临,荡涤掉开光物品自性中的尘垢,激发其原有的能量内涵。

    只有通过修行证法的人开光,才能请到真中有修持的真神护法,加持供奉者或修行者开启智慧,修正真心,因此,开光的效果完全取决于主持开光的高功法师的修行正道水平。

    因此,道教科仪中,对主持开光的高功法师的要求很高,只有常年修行且经过拔职与授箓的高功法师,才具有为吉祥物开光的资格,而真正的高功法师以自身修为为吉祥物开光后,开光的吉祥物佩戴时就如同一位活生生的天尊与供奉者或佩戴者身心相随,在婆娑世界的众生看来,开光吉祥物只是一个物体,一个形象,而在法界众生的眼里,开光吉祥物却是天尊的化身,故能起到防止邪崇,消灾祛病,趋吉避凶,旺运助运之奇效,其价值实是无

    法用金钱来衡量。

    就是把宇宙中无形的、具有无边法力的真灵注入到神像中去,神像也就具有无边法力的灵性。故而开光是神像被供奉后,必不可少的仪式。

    佛教本来没有开光,但有种佛像加持的仪式,跟开光差不多,流传到现在,就都统统叫开光了。

    而道教开光神像的方法,乃事须经由高功法师,择良辰吉日进行开光点眼之仪,仪式中含:清净、请神、发旨、发令、七星、八卦、入神、敕笔、敕镜、敕鸡、开光、发毫等十二种科仪才完成。

    使恭请的神灵汇聚神像,藉此借助衪的威灵,使供奉者运气好转,求财谋事都能得心应手,方可安座家中或庙堂,供人参拜,庇佑平安。与其他宗教不同处,在於道教神像有入神仪式,其目的为有神灵常驻。

    其次,佛宗和道门的神仙也不同。

    首先必须明确,道教大罗金仙不落轮回——道教的仙道并非佛教的天人道!要想知道道家修行能否超脱三界六道,首先,我们要确认一点:什么是仙?一些佛教徒经常说“道家是佛教所说的“外道”,道家的果位最高是也只是仙,不能脱离生死轮回”。

    这是一个天大的谬误!这种话他们说得很顺口,然而说这话的人显然并不理解“仙”的概念,只是将华夏所说的仙,与古印度的外道修行人或婆罗门教观念里的诸天混淆起来。仙不等于古印度外道,这点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

    古印度的外道修士虽然长寿且有一些神通,但是却并非如仙家这样超然物外,依然有生死,显然这比不上仙家境界,而且这些外道修士大多所求的不过死后生天——注意,死后生天是弃人身而得天身,依靠的是业力福报,而修道成仙乃是自力成就,两者天差地别。

    古代翻译佛经的人为了华夏读者的阅读习惯,将外道修士翻译为“仙人”,却不想误导了大批不知变通读死书的愚人,将道家仙人与印度修士混淆在一起,实在可叹。

    道家说五道轮回,大略等同佛家六道:神道(天与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神道本身,是五道之一环,诸如地祗鬼神,大多有职司所在,受天律束缚,虽有威福,有罪则贬,其情形与佛家所说天人、阿修罗的处境一样。

    然而,所谓仙家,不论是先天后天的尊神仙真,要么是大道化身,要么是得道真人,早已达到庄子所说逍遥游的境地,不受外在的限制,更不用说业力了。

    因此,更与神道无关。道教咒语,役使神道乃是常事,却并不敢烦劳仙人,也正是这个道理。虽然有些僧人说“仙家终落空亡”,此语释迦牟尼也不曾说过,显然是一句妄言。若仙为业力所拘而不得超脱三界,仙道

    亦不足贵也。

    其实,原因在于道家仙真神圣给予人们的形象,比如朝元图里所描绘的诸天神道与大罗仙真云集朝礼玉帝的情形,就使人们片面地以为道家仙真之间仍然有人间的阶级,大罗圣境就是天上的朝廷,然后很自然地把佛教关于帝释天的见解直接嫁接到道教的大罗天三清境上。

    其实,错了!

    首先,玉皇天尊不是帝释天,《高上玉皇经》中明确地写道玉皇大帝本是净乐国太子,因为怜悯众生,出家修道,先证仙道,再证金仙,也就是佛家四圣果中的佛果,号清静自然觉王如来,最后才修至玉皇果位。

    如果说佛家的佛果是早已超脱六道的,那么玉皇自然也已经超脱六道。事实上,玉皇也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一个神灵的领袖与三界的主宰,而是依据大道运行而燮理这个世界的大圣者。

    最重要的是,无论玉皇,还是大多数现帝君相、神王相、天将相、宰官相、天人相乃至神道相的道家仙真,都早已经超脱轮回,他们这样出现在人前乃是为了更好地接引救度世间有情众生,而显化的表象,就像观世音的男身女相是一个道理。

    所以,道家的大罗金仙早已不落轮回,事实上,修到地仙果位以上就可以说与阿罗汉一般,没有堕落轮回之虞。佛教之六道说并不见於古印度佛教经典之中。

    而汉地佛教在道教五道说基础上萌生六道,恐怕是为了自抬身价,要标榜佛道的果位境界要比道教的仙道神道要高出一等。后世人等不加思索,人云亦云,甚至连道教中人也跟着唱和。导致一句妄语流传千古,真乃一人妄语,万人妄行也!

    后世的道经里总在提魔,玉皇经:“若诸魔道,一切诸魔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安处天宫斗战之苦各得休息。”

    可见魔也是存于天界的净天地神咒:“按行五岳八海知闻魔王束首侍卫我轩雷祖宝诰:“以清净心而宏大愿一智慧而伏诸魔.“灵官咒:“仰启神威豁落将,都天纠察大灵官。

    火车三五大雷公,受命三清降鬼崇。手执金鞭巡世界,身披金甲显威灵。绿靴风带护身形,双目火睛耀天地。顷刻三天朝上帝,须臾九地救生灵。银牙凤嘴将三千,虎首貔貅兵百万。走火行风前后卫,穿山破石捉妖精。

    祈晴祷雨济世问,附体圆光通事意。治病驱邪如电闪,收瘟摄毒义群魔。飞腾云雾遍虚空,号令雷霆轰霹雳。三界大魔皆拱手,十方外道悉皈依。我今启请望来临,大赐雷威加拥护。“

    等道教经文中多次提到魔.后世的道教也形成了六道之说,。

    玉皇经曰:“微妙解脱,自然之香,是香芬馥,周遍诸天,极妙乐土,及诸大地,一切福处,六道一

    切众生,闻是香者,普蒙开度。所谓天道、人道、魔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若诸天道,一切天人,或有能闻是此香者,五衰四相,永得消除,转增天福。”

    “若诸人道,王臣兆庶,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即得人天,长寿之乐。身或灭度,乃得脱壳尸解之道。若诸魔道,一切诸魔,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安处天宫,斗战之苦,各得休息。若诸地狱道,一切罪魂,或有能闻是此香者,离地狱苦,得净土乐。若诸饿鬼道,一切饿鬼等,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即得饱满,无饥渴恼。若诸畜生道,一切畜生,或有能闻是此香者,脱畜生苦,得智慧乐。“

    可见,玉皇经成书较晚,但可见道教已形成本土特色的六道.早期的道教没有成魔之说,但有凶神恶刹之说,凶神恶刹被后世称之为魔。

    佛教的“仙”与道教的“仙”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佛教的“仙”其实是指修行的人,主要是指佛教之前印度各种派别的修行者。而道教的“仙”,其实是修行之后所得到的果位,是指成道的天仙、神仙等。道教的“仙”真实含义,其实与佛教的佛、菩萨、罗汉相对应,但是佛教的果位分得更细、更合理。

    读佛教和道教的典要弄懂这两个概念,更不要因此认为佛教的果位就比道教高,同样的,道教的“龙”与佛教的“龙”也是不同的两个概念,道教的“龙”是最高级别的神兽,而原始佛教特别是古代印度的“龙”,其实就是“蛇”,佛教传入华夏后,佛教的“龙”才开始华夏化,才把佛教的“龙”变成华夏的“龙”。

    谢宝树在一旁,听的都想打瞌睡了。

    (本章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