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磨刀 > 第三百五十八章 佛于道之间的故事(上)

第三百五十八章 佛于道之间的故事(上)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就在谢宝树跟幽冥真人商量事情的时候,一位赤脚僧人,悄悄来到了这里。

    僧人他看着幽冥真人,很是不爽,然后又看着谢宝树,说道:“谢施主,最经你跟韦陀菩萨的事情,我已经知道了。不如咱们来好好聊聊?”

    谢宝树微微一笑:“可以。”

    幽冥真人笑道:“跟你这老秃驴,有什么好聊的,佛门那么腌臜。”

    温钧僧人也不恼火,只是坐下,开始好好聊天。这两位大佬,把谢宝树夹在中间,让他有点难受。

    关于佛道之争,在人间由来已久,经常有佛教弟子认为道教修仙比不上佛教修佛。

    关于佛教与道教到底谁优谁劣,这种想法本身在人间就是不该产生的,因为世间万法,根缘为上,法门教派永无高下之分,每种教派都能够度自己的有缘人。

    其次佛道两教,无量祖师菩萨,累劫勤苦度人,慈悲掌教,下降人间,如此宏大的功德,是不容许吾等质疑的,双方之高下,只有两教的无量师祖才有资格言说,我们站在人间小我的角度上,不可能真正窥见两教之无量功德历史,也更不可能客观的分别言说。

    认为道教修仙不如佛教修佛的主要原因就是佛教弟子认为修仙还要继续轮回,不能永脱生死,而成佛则可以永脱轮回。支持这个观点的主要依据就是佛教的净土宗,依靠念诵一声阿弥陀佛来往生净土,永脱轮回。

    并不否认佛教净土宗的教派理论,并且十分赞叹阿弥陀佛可以以自身之功德来创建极乐净土,这是无比伟大之恩德,是吾等道士所应瞻仰感恩的,因为这种行为净化了这个世界,而超度众生是一个道士永恒的使命。世界众生不尽,则道业永不能成。世界苦难尽时,方是真道圆满之日。

    之所以念诵阿弥陀佛圣号,是因为阿弥陀佛是一个大能量场,慈悲庄严的功德池,用自己的诚心念诵佛号,皈依佛陀,就是在把自己的能量和生命都加入到这个大能量场和大功德池中。从而实现细流入江海而永生,凡人至极乐而成圣。

    看似这个教法十分简单,只需要一声佛号就可以做到道法所不及的地步,但事实真相真是这样吗?

    首先念诵佛号,必须做到尘缘放下,也就是脱离自己对于人间的种种贪恋,如果做不到,念佛无法相应,就不能身归极乐。因此净土宗本身的修行就包括了“万缘放下”。

    那么在本法脉的道教修行中,就十分重视对于弟子心性的磨砺,从认知红尘的本质,从了解仙界的情况来培养弟子的出离心,这种出离心就是“万缘放下”。

    同样念佛要求驱除自身之“贪嗔痴”,这三个字中又包含了多少细微末念,这就要求修行人从自己的心态行为开始

    ,驱除每一个包含“贪嗔痴”的念头。

    而法脉中极力强调修行人对于“魔念”的驱除,也就是贪心,急功近利,损人利己,愚昧无知等思维观念,两者并无不同。再比如佛教要求“一心念佛”,将自己的心完全交给佛祖,而我的法脉也要求弟子“诚信于师”,尊师所言,全然交付,毫不怀疑,即刻执行,两者一摸一样。

    因此佛教净土宗所谓的“念佛成佛”和道教中的“修行成仙”本质上并无区别,两者看似教法不同,实际要达到同等境界都必须进行同样严格的修行。

    就算今生去到净土,距离真正成佛永脱轮回也都需要继续进修和极大的功德,更何况依据目前人间佛教修行现状,千人之中可以下品往生极乐者都寥寥无几。

    也就像道教之中,真正能成仙成圣者也寥寥无几。佛教弟子修行净土,依据自身修行而得证不同果位。道教弟子修行仙道,根据自身品性而得证不同仙阶。

    两者都是要依据个人修为来决定来生来世。并没有修仙之法弱于学佛之法一说。

    还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那就是成佛了不代表就可以永出轮回。因为成佛了也一样要下界救人,没有释迦牟尼佛的出世,何来红尘之佛教?

    罗汉只度自己故果位低,菩萨则会度人度己,就算成佛也一样要发广大心继续救人,化身下界。佛教净土无量无边,除极乐净土外为何还要传给人间药师净土等其他净土?

    为的就是适应不同阶层之人。道教修仙也一样是以不同仙法引渡不同根基之人。

    修道若能够达到专心致志,诚敬奉师,广度有缘,品德高尚,自然就如佛教一心不乱,万缘放下,慈悲为怀,智慧圆满。道教也一样可以派化身下界,而真身不动,脱离轮回,只不过必须达到功德圆满之境。因此决定自己入不入轮回的,和佛道了无关系,是由自身之修为功德全然影响的。

    所以以“入不入轮回”来判断佛道高下属实可笑。不仅仅因为佛道都可以入也可以不入轮回,更是因为入轮回本身就是一件随缘之事,不信可以参考经典,看看佛道两界的最高神袛是不是都会下界传法救人呢?

    两个教派看似有许多差距,其实细细想来并无差别,决定自身修行境界的,与教派毫无关系。只有自己的修为才是决定自己最终果位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希望凡尘之人不要再妄论两教,制造口业,真实了解自身教派含义,以德实证,以德实修,救人救己,在今生的根基上尽最大努力再提升一层,勿好高骛远,谈玄说妙,诋毁两教,因果不虚。

    同样是无上的大道传播者,何以释迦牟尼佛为众生量体裁衣的八万四千法门,如此无微不

    至的照顾却还造就了难以计数的愚痴不通之人;而老子对“道”的谨慎,被褐怀玉的处世态度却还能产生种种捏怪的道桍者?

    佛陀是个觉悟者、彻悟者,是无上师,他示演以苦学道、悟道、得道、行道,因他大悲同体深知众生疾苦,使得他悲悯一切受苦众生。在这个世界他说法四十九年,法传八万四千,所谓慈悲无限,智慧无限。然而虽然他佛力无边,神通手眼无边也不敌众生的业力。

    有智者曾这样描述佛教的寺庙道场,先是信徒从四方纷至沓来,香火旺盛,男女老少羌胡夷狄,老幼贵贱,可说门庭若市,蔚为壮观,慢慢的门可罗雀,僧多粥少,再然后只剩那些老头老太还来坚持进香。所求五福临门,子孙平安,保佑自己健康长寿,能与儿孙长相厮守,平安快乐。

    再然后,边进香边相互吐苦水,埋怨自己的媳妇不敬,女婿无用……这就是多数寺庙道场的真实写照,多的是随众迷信人,少的却是殷勤的实修者。这是“佛教”无用还是法师无用亦或终究是众生无用呢?

    所以遍观佛教,迷信者多,而实修者少,然而实修中盲修瞎练,愚痴无目,对佛旨大义一无所知或皮毛不得,又没有福报和不具备为道者的质素,贪快贪法,邪知邪见之人十之八九,曲解佛道玷污三宝种种不解更落地狱种性。

    这些“实修者”因离于德道的贵尊,是听闻佛法中的边地受生报,甚至于比不听闻佛法还糟糕。

    所以是否要授于佛法,要观其根,哪怕再方便的法,如果怕吃苦,习气业力重得令人难以置信的人我们还是出于人道,让他做好人天善法,而千万不能寄希望他出离三界,否则连授法的法师以后也欲哭无泪,后悔把人害苦把自己害苦。

    这个非得借鉴东方的太极智慧,听力听劲,取舍得当,不丢不顶,力来化力,劲来化劲,舍我从人,引进落空,所谓大者无形,智者若愚。

    其实佛陀在世又何尝不是一个太极高手呢?你们看他身边的随众弟子哪有下根劣器之人?佛陀虽有度尽众生的愿力,但其下手之处确是实实在在的,有缘者度,有根者度,有信者度。

    所以传法师很重要,要亲证实相为基础,还要有为师之道与善观根性的能力,更要有万法变通随方设教,因材施教的圆通!不通之人,自己智慧还未练达,却贪于功德,瞎做瞎为揠苗助长,本来还算有根的苗,却叫你这粗暴无知的一拔,整株死透,性苗命根彻底毁透,这样的教化到底是功不唐捐还是画地为牢呢?

    所以纵观佛门,善知识如满天繁星,而真得教者凤毛麟角,反之亦然,学教者如满天繁星,而真善知识却凤毛麟角。所以佛教造就了无数的

    不通者,怪病者,放之世间活不了,出离世间也是死路一条。真是悲哀!

    佛道的悲情并非教主释迦牟尼佛过,他也在两千年以前早就预料到了,时世势运因果循环谁又能阻挡呢?所以《楞严经》里所揭示的种种外道中“自然之道”的外道,和佛教徒所理解的东方本土“道家之道法自然”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很多佛教徒就是缺乏这种一步一步务实证悟,知道、悟道、得道、行道,最终智慧圆满的精神,如果果能上升到圣智圆通之地,跳出宗教的鸿沟,不难发现道家“道法自然”的真实大义,本与佛教的一切法皆是佛法的圆通思想本无二致!

    所谓道法自然,要经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证悟过程,这都是切切实实的功夫。道法自然是大道不可说不可说的妙用无穷,虽然妙有无穷但都要归于空性不着一物。

    虽四大是空,虚空是空,但不执空见,空中见色,见色亦空,色中见空,见空亦色,是为道法。自然之道不可为不可说,因果是自然之道,轮回是自然之道,乃至三途六道,四生九有皆自然之道,虽是作为而成,但一切业力使然,业力所造的一切心物此世界它世界,此种造作的结果皆是自然的道理。

    佛教本贵无争,然而宗派的林立,各祖依止的不同经典倒使得宗派之间教徒之间相互倾轧数落。佛门内部如此,对外更是如此,使得自己的三宝变成了绝对的真理,而与佛无关的都是外道,都瞧不起。

    试问佛陀当初是如何教化“外道”的?有争?有分别?有立场?非作而作?非为而为?非空为空?非色为色?何为教化?教乃化之果,本无所教,如果有一个教的执着就是非教了,但又因何立教?只是引导大众的需要造作出一个不定的概念与万千变化的方法而已。

    所以对于文字的理解,应该有古德的一字一太极的智慧,如果拘泥文字则失其大义。化的真义何在?感而化之,和谐大同啊!

    所以奉劝佛教弟子莫将佛教与其他宗教学派去作比较,你可以老实去做自己的功夫,踏踏实实的提高自己的证量,且勿把精气神耗散在与道无关的是非高低对错之上,不要玷污经典的智慧佛陀的智慧,也不要用高人一等的教徒身份去恶心非教徒和异教徒们。

    所以在此也弱弱的发声,恳切的提醒佛教的大德不要去议论异教的祖师的证量与境界,更不要把异教祖师的证悟境界用自己的智慧去解释去定位,更不要去贬低他教的圣德,哪怕是他们成圣之前确实有不究竟的见解不合法的作为,更何况是历来有某些佛教徒,因自身立场抬高自己贬低他教的做法而以讹传讹呢?

    佛教中就有自赞毁他的地狱之

    报,更何况对于教派与教派之间呢?这要使得佛教驱于什么境地?这于白净的佛法有何益处?是护教爱教,还是毁教污教?顶礼。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妙之门。

    看这一切的修持理念都在里面了,你难道没有悟出根、力、觉、道、念、定,总持乃至三十七道品的方法吗?佛陀很重视文字般诺,那我们来看老子这短短的德道经里道卷的开篇,试问世间还有比这更般若的文字吗?

    无论从佛教的唯相唯识,大中小三乘,中观中见,空性智慧等等任何角度去看,能不能找出半点毛病来?无上高度的视角,无上高度概括。试问与佛陀的般若有何二致?

    这就是大道的妙用,对于西方人说是佛,对于东方说的是道,西方人要八万四千,东方人只此一篇。所以者何?

    文化不同,根性不同而已,但是东方的文化最先有魄力和胸怀接纳了佛教,试问到底谁是佛教的继承者?又到底谁是佛教的推动者?谁又是佛?谁又不是佛?

    然而道家也好,诸子百家也好,有无那种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臭毛病呢?纵观历史,我们的祖先不乏觉悟的大德。先秦时期的灿烂文化,百花齐放的时代里,有见过诸子相互排挤过吗?

    以东方是一个集圣之地。真正的教化是文化,而不是宗教,当道文化在东方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是不需要宗教的形式来教化人,宗教的后期形成是世风下行的产物,当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东方的根性本来是有容乃大的,诸子先哲以各自的证悟,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同法网恢恢疏而不失。

    他没有属于自己的专业术语,这在各自经典上可以看出,源经典里看不到具体方法,但观百工百业却无不渗透着诸子的思想精髓。这就是东方的智慧,佛智本来是大全的,但因其表达偏于空性智慧,而东方的道文化与佛一样本来大全,但在东方人的用来则偏于妙有。究其本质而言他们都是有无相通的,我们审观不能偏颇。

    东方的道思想以老子为大集成,观其经典,五千字总括大道,包罗万象。字字句句都透出无限的智慧,老子所述五千言,读之生生世世也没有尽头,修之生生世世也没有尽头,何者?

    因大道本无尽头,但观其字句,说理论道,皆点到为止,从不讲透,暗藏玄机,又不见内外、难度、大小、高低、深厚亦难见往来痕迹。雁过无声,老子是有意为之吗?

    不见得,又无意所为?又不见得。功用是无为的,然而

    却有无边无际的妙有妙用。字里行间无不隐藏着琢磨不透,古人有天机不可泄露的智慧,为什么?

    因为法不应时,时不应法,法不当机,法不应人,法不应缘……就有着难以想象的弊病。且看,老子所述的道桍者是什么样的情况?对于道桍者到底是老子在修行中观察出来的?还是对后世的警戒和预言?我不得而知,但我相信是都有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道桍者吧!

    这是东方人的哲学,虽然智慧,但大道对于大众来说确实是虚无缥缈的,能与大道有缘的看来却属小众。正因如此,老子也只能求质量不求数量了。所以道经起点很高,要求很高,这就是道思想对于东方人来说虽无处不在,但却难见经典的出处,悟到本源。能修大道的是修行人中的“贵族”。

    老子的后人及其追随者也深明其意,所以以后的道家继承者传播者,无不设置门槛,秉承“天机不可泄”的原则立书作著,藏头露尾。

    道家虽然耕耘了几千年,但成为信士,修士却属小众,而且看似“消极待命”,却不知历代祖师与佛教祖师无异,悲天怜悯,心系大众,表面的不积极却暗潮涌动,一旦时机成熟必定抓住机遇。

    对于道桍者而言,老子的处事原则就是被褐怀玉,这不是悭吝,也不是不作为。否则他的五千言也不可能影响后世近三千年了。

    他的被褐怀玉一方面,为了不愿见到更多太多的道桍者、假道者,而因此毁人慧命。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因果,不强入、不冒入、不盲入的护众思想、和谐思想、身教思想、无形无疆的思想、大同思想,无不是佛如来的涅槃境界圆满智慧的体现。

    老子及其后人为了保全大道,与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殊路同归,相辅相成。但其可悲处,老子的经典和其后人的著作,却都逃不过一个共同的命运,那就是曲解圣意。因为民甚好解嘛!

    自然有众多的道桍者,这于儒释二教又有何不同呢?孔子早就有被曲解圣意之忧了,当初是那样,后世也是那样,纵使继承者大力宣扬又能为之奈何呢?

    东方的圣者,不拘教理,也不偏于神道,可见东方的文字无不体现出无穷的回味,和东西南北中六方八隅十维空间的余地。因众人的心地与境界不同,悟出不同的理解与三观。毕竟世界万物因不同而多彩嘛,这就是顺应。但西方的佛祖则因大悲大愿,去度化不同根性的众生而苦说四十九年。

    、他也不希望看到后世的学子学理即僵,学神道变神叨,谈境界即贪境界,说正法即绝对真理的教条,除此之外一切皆错。谈戒律即一切不做,谈空性就变玩空,谈诵经持咒就变播经机而剥离一切,谈知见即生大我慢……

    虽然有这么多的难处,先驱还是以各自的方法,不同而同的风格设教传教,早知道是这样不可避免,又何必过虑呢,只管行去了。

    (本章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