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莘荣赞歌 > 7.3、汉尼拔战记(三)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七章、汉尼拔战记(三)

    “而后来发生的特拉西梅诺战役,又是一场对罗马而言的灾难。

    这一年率领罗马军团阻击汉尼拔的罗马将军,名叫弗拉米尼;在意大利境内,一条南起罗马,北至里米尼的大道——弗拉米尼亚大道,就是由他出资修建的。

    在今天的佛罗伦萨和佩鲁贾之间,有一片名叫特拉西梅诺的湖泊。汉尼拔从当地人口中探求到这一带的气候以及地形特征之后,便决定将会战地点设定在此。

    当弗拉米尼将军率军抵达湖畔时,已入夜;夜间行军容易遭到敌军伏击,于是弗拉米尼下令全军在湖畔安营扎寨。

    翌日,春季的早晨,湖畔四周被一片浓雾笼罩,可见度不足5米。但是由于担心行动迟滞将有可能跟丢汉尼拔的军队,于是一大早,弗拉米尼便心急火燎地下令拔寨启程。

    弗拉米尼的军团在湖畔北岸一侧自西向东缓慢摸索着前行。

    行军初期,四周没有丝毫异常,一片寂静;可有时,过度的寂静中却暗藏着四伏的危机。

    果不出其然,正当整支军队整齐地行进在湖畔边上时,前方突然传来了嘈杂的声音——那是武器碰撞发出的叮当声,同时还隐约夹杂着士兵的呐喊——显然军队遭到了敌人的伏击。

    此刻这番景象,就像是在大雾笼罩的高速公路上,前头的两辆车出了车祸,后方的行车都还来不及反应过来踩住刹车,便一一往前撞上了。那时,弗拉米尼的军队也是如此,后方部队才刚刚感受到异常,敌军的骑兵便早已封住了西端的撤退路线。

    无奈,只得背水一战。

    这一战,与其认为是一次战斗,毋宁说是一场屠杀……

    即便深陷绝境,罗马的士兵们还是勇敢地拼死一搏。

    罗马士兵们或战死,或被敌军推入湖中淹死,最终整个2.5万人的弗拉米尼军团全军覆没。

    而汉尼拔一方却只损失了区区2000人,而且大部分牺牲者都是从高卢招募而来的雇佣兵。这些损失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因为经过这么几次战役大捷,北方的山南高卢已经完全投靠了汉尼拔,需要补充兵力时,大可再次前往招募。

    当晨雾散尽时,特拉西梅诺湖畔那尸首堆积成山的景象,就连迦太基的士兵都不忍多看一眼。

    经过多次战役的失败,罗马人却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垂头丧气,他们依然决定重整旗鼓,再度对付这个徘徊在意大利的梦魇。不得不说,当时的罗马人拥有一股能够和我们汉族相媲美的坚忍不拔精神。

    最重要的是,罗马的诸多同盟城邦没有一座倒向汉尼拔;当迦太基军队经过时,那些同盟城邦纷纷关紧了城门,没有为敌人提供丝毫的粮草援助。正因如此,在此期间,汉尼拔只得通过烧杀抢掠的形式来获得补给。如此一来,意大利北方地区除了高卢人之外,其他的同盟城邦对汉尼拔的敌意便愈加深刻了;因此,即便汉尼拔控制了北方的托斯卡纳地区,也无法赢得当地居民的人心。

    而反观汉尼拔军中,其麾下的将士们当中则开始萌生了一股骄兵气势。将士们纷纷请愿,希望汉尼拔即刻带领他们前去攻打罗马。但只有汉尼拔自己是清醒的,他深知,想要攻打罗马这样拥有完善防御体系的城市,必须要有大量的攻城设备;不具备这些设备,那么任何攻打罗马的想法都是枉然。

    汉尼拔接下来的打算是将军队转移至意大利南部的卡拉布里亚地区,因为在那里,他能够更好地接到来自大后方西班牙的援助。此外,就算无法拉拢罗马的同盟城市倒向自己一边,但至少可以通过多次战役的胜利,来赢得他们的中立,如此一来,就可以将罗马孤立在一个四面楚歌的境地;到那时候,围攻罗马便只是时间问题了。

    当然,身经百战的罗马人绝不会坐以待毙。

    “在罗马的市民大会上,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一位名叫‘费边’的将军,担下了救国重任。

    他提出了一个持久战思想:由于多次战役的失败,罗马损失惨重,有必要等待一段时间恢复生机。而在这过程中,费边自己的职责便是时刻追踪汉尼拔,时刻监视其行踪,尽量拖延其前进的步伐;等到有利时机一到,再发起会战。

    费边的战略虽然有所成效,但代价也很大。由于费边的不作为,遭到汉尼拔掠夺的同盟城邦怨声载道,反对费边的声音也日益高涨。

    很快,这一年就将入冬。费边通过侦察部队了解到汉尼拔的大致意图——敌军想要穿过多山的坎帕尼亚地区,前往更南端的普利亚过冬。而在这两地之间,横亘着整整一条亚平宁山脉,想要翻过山脉,最快的方式就是穿过群山中一条狭窄的山谷。

    费边认为自己的时机已到,于是他将军队分为三部分,分别把守在那一处山谷附近的三个高地上,时刻派兵监视着山谷的一静一动;一旦发现汉尼拔的军队穿越山谷,便居高临下发动突袭,歼其大部。

    然而,早已侦得敌情的汉尼拔却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今晚我们要通过那里。

    黄昏时分,占据山头的罗马哨兵们望见山谷的入口处亮起许多的火把,心想那一定是汉尼拔的军队正准备行动。指挥官费边也看到了这一景象,屏住呼吸静观其变。

    入夜,只见那一排排的火把队伍突然向邻近的某个山丘上冲去,似乎是想要占据那一片稍高一点的山地。果然,不一会儿,那些火把就在那片远处的山地上来回移动,想必他们是准备在那里安营扎寨。

    由于那片山头距离费边安置的三个军营都比较远,并不会对自己的任何一个防守据点产生威胁;于是费边下令哨兵们盯紧了那支火苗攒动的队伍。

    哨兵们受令,且不辱使命地盯了一天一夜。

    然而,第二天,罗马的侦查骑兵回营禀报:昨晚的那些点燃的火把,是绑在牛角上的;所以昨晚哨兵们目不转睛盯了整整一夜的移动火把,只不过是敌军不知从何处找来的一群牛而已。真正的汉尼拔军队,早已趁我们转移注意力的当儿,悄渡整个山谷……

    ‘不管怎样,汉尼拔过去了’。这句古罗马的谚语,后来被用作比喻某些木已成舟、无法挽回的事情。

    那一年,费边将军被召回罗马并免职。

    坎尼战役

    费边被免职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6年,元老院经过短暂的讨论,最后几乎是一边倒地主张积极的进攻战略。最终选出了埃米利乌斯和瓦罗这两名激进分子作为前线的指挥官。

    然而,这可正中了汉尼拔的下怀;通过更多的正面会战来决定胜负,正是汉尼拔所期望的,也是这位迦太基将军所擅长的。

    “公元前216年初春,重整旗鼓的罗马军准备再度向汉尼拔发起会战。这一次,罗马人略有加强骑兵数量,只是受限于罗马的农耕传统,因此骑兵力量仍劣于汉尼拔的军队;且骑兵质量也不如游牧民族的高卢和努米底亚骑兵来得优秀。

    无论如何,罗马人还是集结了大军,由埃米利乌斯和瓦罗这两位指挥官轮流指挥。这一次,罗马人下定决心要放手一搏。

    “这一年,汉尼拔延续了自己之前定下的计划,继续将军队向意大利南部转移。埃米利乌斯与瓦罗的军队紧随其后追赶而来。

    汉尼拔通过缜密的侦查,以及从俘虏口中获取信息,了解到了罗马一方的兵力状况;等军队到达合适地点时,他便决定回头迎接这一场决战。

    坎尼是意大利南部的一个村落,这里也是那一带各个同盟城邦的粮仓;因此,这个村落的战略地位十分显著。

    汉尼拔于是决定攻打坎尼村,迫使两位罗马指挥官前来救援,进而就在此地会战。

    汉尼拔在奥方托河的西岸安营扎寨,罗马军队随后赶到,也在此建立营寨。双方对峙近两个月,期间,汉尼拔频频派出骑兵挑衅,罗马人也迅速回击;如此的小规模战斗一直持续不断。

    在所有这些小规模战斗中,汉尼拔损失了1700多人,只不过失去的这部分兵力几乎全是难以控制的高卢士兵。反观罗马一方,则只损失了区区100多人。

    这样两个月下来,罗马军中又士气高涨了起来。只是骄兵必败,汉尼拔似乎明白这个道理,也有意为之;等到决战之日,他一定会把之前输掉的那些小战役一并赢回。

    公元前216年8月2日,这一天轮到瓦罗担任指挥官。经历过多次小胜之后,信心满满的瓦罗将军在奥方托河东侧的岸边空地上排兵布阵,准备发动总攻;之所以选择在奥方托河东侧,是因为这里地势高低起伏,平坦的空地面积十分狭窄,不利于骑兵占优势的敌军作战。”

    母亲暂时停下讲解,她把儿子从自己膝盖上抱下来,起身从书架上一排15册的丛书中取下一本,接着又坐回到5岁的儿子身边。

    “这是盐野七生老师所著的一套丛书——《罗马人的故事》中的第二册——《汉尼拔战记》。”母亲对着儿子解释道,“这本书里有详细的图示,可以让我们对照着图示来揣摩当时战场上的情形。”

    母亲将书翻到坎尼会战图示那一页,小修瑜探头观望。母亲接着讲解:

    “然而这一次,汉尼拔并没有回避,而是在明知不具备地利的情形下,也率军渡了河;在同一侧河畔与罗马军队相对而立。

    罗马一方的布局中规中矩,中央是全军主力——罗马人引以为傲的重装步兵团,骑兵布置在两翼,各部队以方阵排布,瓦罗担任左翼及总指挥,埃米利乌斯担任右翼及副手。另外留下一万名士兵留在后方营地待命。想必瓦罗当初是这样盘算的:首先由精锐的重装步兵突破敌方中央防线,而数量上占劣势的骑兵部队一定会被逼得步步退却;如此一来,后方营地的一万名士兵便可以投入支援骑兵作战;待主力重装步兵团消灭了敌方步兵之后,再转而回头支援,如此便可歼灭敌军全部。

    而汉尼拔似乎看出了对方的意图。他在整体上也和罗马军一样,步兵置于中央,骑兵排在两翼。只是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整:汉尼拔将西班牙和高卢骑兵混搭的左翼骑兵部队,配置在靠河的一侧,而将精锐的努米底亚骑兵配置在开阔的右翼。步兵则分成两部分,后面部分是跟随汉尼拔征战已久经验老道的西班牙雇佣兵,而前部则是招募自山南高卢的那些稍显轻浮的步兵;并且前部阵型呈弓形向敌军突出排布。

    战斗一开始,罗马军的重装步兵攻势凌厉,打得汉尼拔的高卢步兵节节后退,但高卢步兵并没有让自己的防线崩溃,依然顽强抵抗,且战且退;只是最初呈现外凸形状的弓形,逐渐变成了向内凹陷。

    位于河边的汉尼拔一方的左翼骑兵队虽受限于地形的狭窄,难以展现优势,但仍以勇猛的冲锋,死死锁住了罗马的右翼骑兵部队。而右翼的努米底亚骑兵队则凭借其高超的骑术,迅速击溃了罗马的左翼骑兵。

    这时,战场上的情形呈现出这样一幅景象:汉尼拔的骑兵部队正逐步将敌军骑兵逼退,而自己的步兵团则被罗马步兵打得节节败退。如此一来,交战双方的步骑兵之间的距离便越拉越远。

    这时,汉尼拔军中的高卢步兵突然向两侧散开,位于高卢步兵后方的西班牙雇佣兵上前与罗马的重装步兵白刃相接;而分散后的高卢步兵便顺势从两侧向罗马的重装步兵团发起侧翼打击。

    另一边,罗马的左翼骑兵部队被击溃之后,指挥官瓦罗遁走;而副官埃米利乌斯将军则因为坐骑被杀,而拼搏至最后一刻。

    汉尼拔两翼的骑兵部队在击败罗马的骑兵之后,迅速回过头来支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现在罗马重装步兵团的身后。如此一来,完美的包围圈形成。汉尼拔5万人的部队包围了7万数量的罗马重装步兵团,并最终将其歼灭。

    而留在后方罗马军营中待命的步兵,由于自始至终没有接到指挥官的命令,而悉数被俘。

    “坎尼一役,罗马人遭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惨败。

    指挥官瓦罗最后带着不到一万人的残兵败将逃回了罗马。然而,不惩罚败将是罗马人的传统;因此,瓦罗将军并没有受到责备。

    元老院也对此没有任何微词,而是立即召开会议商讨接下来的解决措施。

    最重要的是,那个科尔奈利乌斯将军的儿子——年少的西庇阿,又在此战役中幸存了下来;至此,他亲眼目睹汉尼拔的精妙战术已经是第三次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