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三国之星命 > 第306章 丶东吴大都督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

    北方的战乱并没有影响到江东的情况,虽然都在关心着天下大势,但是江东的局面和北方并不影响,这里仿佛独成一界。

    今天,江东陆家迎来了不速之客,至少陆康是这样认为的。

    “公瑾,这就是江东陆家吗?也没感觉有什么不同啊。”

    一个星眸剑眉的少年漫不经心的说道,江东陆家的名气很大,至少在江东,陆家可以说是网红世家,这出于陆家的行事方式,让江东的山贼们很赞同。

    只要是出船去交易,不管有没有赚到钱,给那些水贼的过路费从来没有少过。

    像这样的一个世家,你说江东的水贼喜不喜欢,以前的时候还会抢劫一番,但是陆家从来没有反抗过,直接举手投降,要多少钱,他们都给,这就很没意思了,想一想,你去抢劫呢,结果呢,人家啥也不说,就不反抗了。要什么给什么,这种打劫跟要饭一样。换谁谁都会觉得没意思。

    到后来,水贼们仿佛知道了陆家得行事方式,索性也不打劫他们了,说不定见到还会护送一层,很简单啊,你打不打劫,人家都会给你过路费,谁还这么不长眼色啊。

    从那以后,陆家在江东特别吃的开,水贼的快成为他家的护卫队了,孙策也听说过这种情况,但是也没有在意,因为陆家出了名的没有武装力量。

    这一次到达陆家,并没有看到什么大富大贵的院落,不过环境的确很好,在江边还摆放着好几个战船,看的孙策眼睛都有点红了。

    周瑜笑着说道:“人杰地灵,你只看他们的房屋,能看出来什么,走吧,咱们登门拜访,让将士们留在这里等着,显得有诚意一些。”

    周瑜看着那战船,眼神炽热,如果能得到这种战船,那平定江东,真的是如虎添翼啊,江东陆家,必须收入壤中。

    孙策点了点头,同意周瑜的决定,带头去敲门了。

    很快就得到了回应,开门的是一个少年,不过并不是下人装扮,那人看了看孙策,又看了一眼周瑜,尤其是在周瑜身上的大红袍停留了很久,笑着说道:“两位远道而来,江东陆逊字伯言,代表陆家欢迎二位,请进。”

    说完打开门扉,让开了道路,小小的年级,却展露出得体的礼仪,让人看着很怪异。

    周瑜饶有兴趣的说道:“你认识我们?”

    孙策也看向陆逊,听到了他的介绍,觉得这个小孩挺有意思的。

    “江东小霸王孙伯符,美周郎周公瑾,天下人尽皆知。”

    陆逊其实是有些夸大了,但是内心的激动让他毫不犹豫的就说了出来。眼前的这人是谁,周瑜周公瑾啊,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人物,还有江东小霸王,看过历史的人,绝对对这两个人讨厌不起来。

    周瑜和孙策对视一眼,什么时候他们两个有这么大的名头了,不过也不在意,跟着陆逊走了进去。

    一路上见到的,也就是些船只的零件,并没有特别名贵的东西。

    周瑜陆逊孙策进了大厅,此时陆康已经在等着了,刚才陆逊说话的时候,就从后背用手势,通知下人去禀报了。

    “两位大人远道而来,不知是有何事。”

    周瑜和孙策刚坐下,陆康那边就发话了,一点客套都没有,直奔主题。

    其实也不怪陆康,他对于孙策的印象,还是在袁绍的手下这方面,而袁术和陆家,只能呵呵了,关系并不好。

    周瑜一眼就看出来了端倪,陆康的不喜虽说隐藏得挺好,但是还是逃不过周瑜的眼睛。再看了看孙策,顿时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陆大人见谅,我们脱离了袁术,一路征战,想在江东闯一闯,这一次来,是想和陆家商议,能不能交易一些陆家的船只。”

    三言两语就把事情交待清楚,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把脱离了袁术这个消息说了出来。

    陆康挑了挑眉毛,气氛稍微缓和了一些。

    “交易船只?不是不可以,不过袁术没有交待你们什么事情吗?”

    周瑜笑着说道:“袁术曾交待我们,如果有机会,就灭了陆家,替他出出气。”

    顿时凝滞的气氛,陆康的眼神不太好看了,陆逊也一脸无语的站在一旁,他这个叔叔,真的是一点脑子都没有啊。

    “不过我们拒绝了,袁术的行为太过分,我们看不下去,所以才来陆家,想化干戈为玉帛。”

    周瑜接着说道,大喘气的说话方式,让陆逊直翻白眼,这一定是故意的。

    看三国,说三国,最具传奇性的人物应该是诸葛亮了,这个名字已成了中国智慧的代名词。而历史上真实的三国人物却与书中所描述的相差甚远,甚至可以说大相径庭。三国演义这本也无可厚非,因为这毕竟是,当然会有个人感情的渗入,其书中拥刘反曹的个人感情是非常明显的。陆逊其实对即使还是很了解的,史上的周郎,风流倜傥,英俊潇洒,多才多艺,远非罗先生笔下的那样小肚鸡肠。周郎的多才多艺,使得多少少女和少妇们为之倾心,比之潘安掷果盈车的风光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潘安不过是貌,而周郎是才貌双全。有诗为证:为得周郎顾,时时误拂琴。为了让周郎多看自己几眼,少女故意将琴弹错。可想当时的情形,周郎谈笑风生间就能听出曲调,是何等有才!

    陆逊是周瑜的死忠,脑残粉,当初在地球的时候,家境殷实,就常常脸色扮演周瑜,对于周瑜这个人,更是非常了解,知道他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养伤,在生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一连串的战绩,陆逊可以毫无阻拦的说出来。

    但是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老先生把周瑜描绘成心胸狭窄、妒贤忌能的典型,当他一发现诸葛亮的才智超过自己,便想方设法谋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后快,结果他的计谋被诸葛亮一一识破,自己反中了诸葛亮的谋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气得吐血身亡,临到绝命之时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对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战前后一连串的斗智、斗法写得丝丝入扣,极为生动,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讲是相当成功的,但从历史的真实性讲,则全属子虚乌有,胡说八道,陆逊当时都快气疯了,正史如果也能写的这么好看,周瑜就不会被世人无解了。

    陆逊很想告诉世人,历史上的周瑜,当然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也根本不存在“三气周瑜”的任何蛛丝马迹。若从周瑜与孔明在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俩在赤壁之战前后的政治地位、历史作用看,真正的赢家倒是周瑜而不是孔明。才华横溢、精明老到的周瑜,实际上远远盖过了初出茅庐的孔明。

    周瑜助孙吴创业江东之时,孔明却尚在流窜、隐居之中。从汉献帝兴平二年到建安五年孙策被刺身亡之前,周瑜在汉末军阀割据混战之初即崭露头角,成为帮助孙策奠定江东基业的第一功臣。孙策其时已据有丹阳、吴、会稽、庐江、豫章、庐陵六郡,其中只有征取吴郡、会稽郡时周瑜未参与,但也有他的功劳,因为若不是他协助孙策渡江,打败扬州刺史刘繇,吴郡、会稽就不可能为孙策所得。

    当周瑜名震江东成为孙氏政权开国元勋之时,诸葛亮还远远没有出道。孔明14岁那年,离家随其叔父去豫章任太守,逢变故又随叔父到荆州投靠刘表。17岁时叔父病故,孔明转到襄阳以西20里的隆中定居,开始过起长达十年的隐居生涯。所以当周瑜协助孙策开创江东基业之时,诸葛亮正在流寓和躬耕吟读之中。此时的瑜、亮自然无法相比,也不好去比。瑜、亮的真正相比要从公元207年冬诸葛亮出山之后才能谈起。赤壁之战唱主角的是周瑜,而孔明只是参与战事的配角汉献帝建安五年,孙策遇刺后不治身亡,孙权承父兄之业继为江东之主。周瑜由巴丘率兵赴吴奔丧,后留在吴会,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一同执掌军政大事。其时,孙权才19岁,周瑜尽心辅佐,为树立孙权威望和巩固六郡作出了很大贡献,并击败了刘表江夏太守黄祖对柴桑的进攻。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孙权再次讨伐黄祖,周瑜为前部大督,也是东吴的第一任大都督,陆逊知道大都督是个什么称号,因为历史上的他就获得过,那真的是手握权力啊,率诸将取得了击败黄祖的重大胜利。征讨黄祖后,周瑜受命镇守鄱阳。其年农历七月,曹操南取荆州,曹、刘、孙三方围绕荆州归属展开全面争夺,随后进行了历史上着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过程中,诸葛亮方与周瑜各展才能,但唱主角的是周瑜,孔明只是个配角,所起作用无法跟周瑜相比。在促成孙、刘结成联盟共同抵抗曹操方面,诸葛亮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只是属于赤壁之战前的外交斡旋,而且就是在外交斡旋上,东吴鲁肃所起的作用比孔明要更大一些。是鲁肃促成了刘备东下联吴抗曹之后,才有孔明智激孙权联刘抗曹之事。诸葛亮在曹操大军东下的紧要关头,赴吴劝说尚在犹豫之中的孙权联刘抗曹,首次实地展示了他的智慧才能,这是历史所充分肯定的。但此时的诸葛亮毕竟刚出山,年纪又轻,名声不大,加之当时刘备方面力量薄弱,需要依靠东吴的帮助,孙、刘联合抗曹的主导方面是东吴,刘备集团处于从属地位,孔明所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周瑜则不然,从决策到军事行动都是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当时,曹操取得荆州后由江陵沿江东下,水陆并进,声势浩大。曹操致信孙权,扬言“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是玩的外交辞令,意思是劝孙权早早归顺。孙权得书让郡臣传阅,东吴群臣莫不震惊失色,张昭等都主张迎降,独鲁肃悄悄跟孙权说,主张迎降的都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该听从,建议孙权迅即召回周瑜。周瑜从鄱阳归还后,严辞驳斥投降派,力主抗曹,并向孙权分析曹军实际兵力和弊端,促使孙权最后作出了联刘抗曹的决定,陆逊当时读到这一段的时候,热血都在沸腾,这是何等的场面啊。这就是说,在促成孙、刘联合抗曹方面,鲁肃、诸葛亮、周瑜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而促使孙权下决心抗曹起关键作用的是周瑜。也只有周瑜出来鲜明表态,才压得住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周瑜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他的政治头脑非一般人所比。在军事行动方面,周瑜既是吴军都督,又是联军统帅,是赤壁之战的指挥者,而诸葛亮只是参与者。孙刘联军所以能取胜,固然有多种原因,功劳不是哪一个人能独享的,但作为主帅的周瑜,无疑是赤壁破曹的第一功臣。要说第二功臣,应是黄盖。因为诈降、火攻是他提出的,并在周瑜指挥下,由他具体实施的。诸葛亮在这次战役中到底发挥了哪些作用,史无所载。诸葛亮本传只是记述他与吴军一起出发,到刘备处后与东吴方面“并力拒曹公”。

    但是让陆逊心痛的是,在三国演义里说,孔明在赤壁之战中非常活跃,神计妙算莫出其右,又是用奇谋草船借箭,其实是孙权后来在合肥与曹军对抗时所为,又是七星坛祭天借东风,连用火攻也有了他的份,好象成了破曹的关键人物,只是所有这些描述仅是文学创造而已,历史上绝无其事,周瑜当时肩负统帅重任,治军严整,令刘备也肃然起敬。当刘备从樊口往见周瑜,得知周瑜只率领了三万人马时,提出叫鲁肃等前来一起商议。周瑜说他接受了军令,不得随意委托人代理,如果你要见鲁肃,改日可以去拜访。一番话说得刘备既惭愧又高兴,高兴者就因为看到周瑜治军的整肃。曹操兵败后,曾致信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这是曹操要面子的说法,也反衬出周瑜是赤壁之战的主要功臣。

    在演义通行之前,文人学士们对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评价是很高的。胡曾《赤壁》诗中说:“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盛赞“三国周郎”: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唐宋诗人墨客赞美周瑜,把赤壁破曹主要功劳归之于周瑜,是合情合理合乎史实的。想想公瑾此时是如何的雄姿英发,我便心驰神往不矣!

    历史上的周瑜,其本传专门讲到他性度恢廊,大率为得人,心胸一点不狭窄,人缘也挺好。老将程普自恃年长,原先常欺侮周瑜,周瑜总不计较,后来程普终于从内心佩服,对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美酒,不觉自醉。”曹操使蒋干游说周瑜写在209年周瑜攻下江陵之后,蒋干见周瑜心坚志高,无法开口,回去也说周瑜“雅量高致”,甘拜下风。作为东吴开国元勋,且周瑜与孙策情同手足,又是连襟,吴老夫人并嘱咐孙权“以兄奉之”,在东吴的声望很高,但他始终以辅吴事业为重,虚怀若谷,不摆架子,带头执行臣节,敬重孙权。他精通音乐,吴人有“曲有误,周郎顾”的赞语,说明他日常作风也是平易近人的。

    陆逊在经过这一番研究,才算走出了三国演义制造的历史迷雾,发现了诸葛亮与周瑜二人的真正面目。从此陆逊就不再相信诸葛亮的所谓神机妙算,不过对于‘隆中对’,陆逊还是有些钦佩的,但是陆逊觉得诸葛亮的其真实才学远不如周瑜。不禁得周瑜的领兵才学、文学修养及心胸气度佩服不已。我想如果在三国时单论统兵才能的话,除了曹操,三国时无人是周瑜的真正敌手。只可惜罗贯中老先生是纯正的拥刘派,所以才把周瑜编排得一塌糊涂。

    就在此时,周瑜的声音打断了陆逊的思考:“你说船只是他造的?”

    周瑜神色惊讶的指着陆逊,一脸的不敢相信,这么小的一个小屁孩,居然能精通造船工艺。

    “没错,我这侄子不仅精通兵书韬略,对于船只改造,也是非常擅长。”

    陆康笑着捋着胡须,一脸的自傲,起初的时候,他也是周瑜这样的表情,惊讶,真的是太惊讶了,若不是亲眼所见,陆康都不敢相信。

    陆逊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笑了起来。

    对于他们的谈话,陆逊并没有多大的兴趣。

    此时看到周瑜,他的思想早就神游物外了,心里的一个疑惑不由的升起。

    周瑜,到底怎么死的?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为东汉太尉。其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初崛起时周瑜随之扫荡江东,并送钱粮物资助孙策成就大事。袁术仰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法正式投奔孙策,与孙策一起南征北战,为打江东基业立下汗马功劳,深受孙策信任。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执掌军政大事。曹操消灭袁绍后,威逼孙权送儿子为人质,周瑜志向高远,劝阻孙权送质。赤壁大战之时,力主抗曹,并慧眼预见到曹军的劣势和己方的优势,指挥全军在赤壁、乌林大败曹军,是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其后又成功地攻克了荆州战略要地南郡,曹仁败走。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建议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吞并刘璋,与曹操二分天下,体现了一个军事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一连串的历史,仿佛一点毛病都没有,真的是天妒英才?英年早逝?陆逊不信。

    记得在周瑜去世时,有记载孙权痛哭流涕,说:“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对公卿们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东吴的王图霸业,随周瑜猝死化为泡影,自此从欲染指天下转为偏安一方。”可见周瑜在东吴所起的作用是无人可替代的。当时在吴国,周瑜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蔺相如;谦礼忠君无人能比。雅量高致,气度恢弘。孙策初亡,孙权“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诸将礼简时,周瑜对比自己年幼的孙权极为恭敬,因此有性度恢廓评语,仅与程普不和,但他折节下交,终令程普叹服。市井间“尊刘贬曹”的观念早已有之。在苏轼的小品中,就曾对民间三国有过这样的描述,“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感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民间对人物的褒贬品评是有着自己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他们“尊刘”,拥“帝蜀”,而对于站在对立面的周瑜,自然不会有好感。

    之后,三国演义的出现,彻底把周瑜的形象钉在了自相矛盾的演义标准上。一方面,它肯定周瑜结交孙策,开拓江东,定建霸业;举荐鲁肃,纳降甘宁,举贤任能;最后火攻破敌,建立不朽功勋。而另一面,当遇到刘备集团的中心人物,周瑜又不得不退一射之地。对于那些中心人物,周瑜只能是陪衬。这一切,在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中仿佛达到了极点。对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曲贬低,在此将演义与正史不同之处进行对比,以正视听。关于诸葛亮三气周瑜,正史记载,连刘备都评价周瑜“器量广大”,周瑜气量宽宏根本不会被气死。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送丧吊唁的是周瑜旧下属庞统,而不是诸葛亮,关于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孙权,演义描写周瑜嫉妒诸葛亮是彻头彻尾的捏造,三国演义之祖中巧计借箭的正是周瑜本人。

    正史的影响力,远远不及永远的畅销书、拥有亿万读者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明朝之后,人们对周瑜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三国演义,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回荡在几百年来的民间话语中。刘继兴认为,假如周瑜真地下有知,估计他会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三国演义?

    建安十五年,周瑜去世于巴丘,“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曹操重要幕僚郭嘉于三十八岁去世后,曹操曾对荀攸说他的死是“中年夭折”,十分哀痛。可见虽然当时由于连年战乱,平均寿命颇低,但对有一定地位,可以享受最好医疗条件的政治军事人物来说,36岁远远不是一个正常的死亡年纪。事实上,在整个后汉三国时代,达到了周瑜的地位,去世前为偏将军,南郡太守,而又在比周瑜年纪轻时自然死亡的,寥寥无几。其中最有名的恐怕便是35岁去世的魏明帝曹叡与30岁去世的吴景帝孙休,这两位自幼养在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皇帝了。而周瑜短暂的一生中长期辗转于各地征战,去世时离赤壁之战相去不到两年,可谓恰好在自己事业的巅峰时期。

    若是故事到此结束,恐怕我们也只能感叹造化弄人,过早地让一代名将退出历史舞台。不过,如果仔细阅读了相关史料,我们对于周瑜的死还会有一些其他的疑问。

    “夭亡”和“暴亡”,在史册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夭亡可以是长期卧床病重不治,一把年纪的人也可以突然暴亡。按照常识,从染病到发展,到最后死亡,一般需要一个过程。被记载“卒”或“病卒”的人物,一般可以认为是比较平缓地去世的。在这里我们以吴国官员骆统为例,他和周瑜一样,三十六岁就去世,毫无疑问属于“夭亡”,而以前对其政治军事活动的记载停止于黄武初年在濡须带兵抵抗魏将曹仁的事迹。对于骆统来说,他的死显然不在“暴亡”之列。

    对于周瑜的死,本传的记载是“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虽然用的词是“病卒”,但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典型的暴亡。要证明这个结论,首先需要梳理一下周瑜去世时的背景。

    陆逊觉得,很有可能是一场阴谋,但是却不敢确定,赤壁之战取得大胜后,周瑜并未就此班师,而是对曹操控制下的荆州展开了趁胜追击。经过一年多的相持,曹军撤退,东吴集团控制了整个长江北岸的南郡地区。而同一时期,赤壁之战时处于周瑜羽翼下的刘备集团趁机接收了抵抗薄弱的荆南地区,自曹操南征后再次拥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此时,对于东吴未来的长期发展战略,有两种不同的思想,第一种是周瑜等人坚持的“伐蜀”,第二种是鲁肃等人坚持的“借荆州”。周瑜从前线返回京口,向孙权阐述了自己的战略构想,他说道:“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孙权的反应是什么呢?“权许之”,也就是得到了孙权的首肯。而就是在回到江陵的路上,周瑜突然去世。显然,从当时的背景来看,谁都没有想到周瑜在这样一个时间点离开人世,完全可以称他的死为“暴亡”。

    这不仅是我们的推断,也是周瑜自己的认知。他在去世前写给孙权的信中写道:“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说的很清楚,遇到的是一场“暴疾”,前一天开始治疗,第二天就到了已经知道自己必死,开始处理后事的地步,这场“病”的烈度实在令人咋舌。

    那么,这真的只是一个“急病带走名将”的故事吗?

    上面说过,“伐蜀”和“借荆州”是江陵之战后东吴内部的两种不同的声音,在赤壁之战时与周瑜同为铁杆鹰派的鲁肃此时却坚决地提出“借荆州”的策略。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两种策略是无法共存的,如果东吴失去了南郡这个关键的后勤补给据点,独自进攻蜀地是不现实的。事实上,周瑜死后,孙权仍然向已借到荆州的刘备提出了一起取蜀的建议。刘备的幕僚当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吴终不能越荆有蜀”,打消了刘备的疑虑。

    注意,扣留当面请求孙权借荆州的刘备于京口,然后收服其部众,西取蜀地,这里虽然只提了吕范,其实这正是周瑜伐蜀计划的一环。记载中有道:“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刘备去京口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借荆州。深入吴都,对已经跟赤壁之战时的老大周瑜翻脸的刘备来,说是一次大胆的冒险。果然,周瑜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提出了“软禁刘备”的计划。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想法。软禁刘备,不仅可以一举去掉伐蜀道路上来自侧翼的威胁,更可以吸收刘备手下具有陆战能力的部众,作为对不擅陆战的吴兵的补充。不过,里面还是有一些想当然的部分,比如说以关羽、张飞和刘备的关系,要周瑜“挟与攻战”显然不太现实。但是总的来说,这应该是周瑜伐蜀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结果,运气一直很好的刘备这一次又赌赢了,孙权并没有采纳周瑜和吕范的意见。而对于鲁肃提出的借荆州计划,“权即从之”。刘备就这样把周瑜花费一年拼死拼活打下来的南郡攥在了手中。而这当然是不可能被周瑜接受的。

    孙权同意鲁肃借荆州计划和刘备在京口是同一时间段,此时周瑜仍在江陵,尚未启程去京口,所以才会“上疏”给孙权来阐述软禁刘备的计划。这就让事情变得很有趣了。

    对借荆州计划,“权即从之”,后来对周瑜当面提出的伐蜀计划,“权许之”。而上面已经论证过,这两个计划是相互抵触的。那么,难道孙权得了健忘症?或者是孙权心太软,不好意思拒绝别人?

    如果我们承认孙权不是白痴的话,那么就必须注意到这样一种可能:孙权在权衡两个计划的时候,事实上已经做好了斩断另一个计划的准备。我们知道,事实上中断的是伐蜀计划。那么,正如大侦探日本小学生挂在嘴边的话一样,剩下的那个可能无论多么荒谬,都是真相。

    陆逊很怀疑,周瑜之死,孙权涉案。

    一下子抛出这个石破天惊的结论似乎显得过于草率,那么我们从其他的一些角度来进一步进行论证。

    赤壁一战之后,周瑜的名声急速膨胀,曹操欲盖弥彰地对孙权写信说道:“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这从一个侧面亦可折射出当时周瑜声名鹊起的威势。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对于作为东吴实际统治者的孙权来说,这并不是乐于见到的局面。

    空发诛心之论自然不妥,还是让我们用白纸黑字来说话。周瑜与孙权之兄孙策的关系长期以来脍炙人口,两人升堂拜母,共定江东,按照孙策的说法,两人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不过,这种关系的背后同样有阴影的存在。

    随孙策东渡之后,周瑜曾一度返回袁术控制下的寿春,袁术欲以瑜为将。但此时周瑜观术终无所成,于是再次东归,受到了孙策的亲自迎接。这里存在一个很少有人去思考的问题,在江东初定,百废俱兴时,周瑜为什么却北归袁术?虽然名义上是跟随从丹扬太守任上卸任的叔父周尚去寿春接受新职,但是此年周瑜已经二十四岁,完全具有自己的行为能力,那么他回到寿春的行为只能解释为,他还没有对江东的新政权忠诚到后来死心塌地的地步。他最后回到吴地的理由是因为认为袁术不会有什么成就,那么,后来曹操派蒋干去扬州说服他来投,曹操不能说是没有成就的君主,为什么他不北上投奔呢?换言之,如果袁术是个有成之君,周瑜就未必返回江东,那么那一段历史也要重新写就了。

    周瑜在孙策有生之年并未参与中枢要务,而是长期在外地征战与镇守。当时孙策政权的中枢头脑另有其人,是后来赤壁之战前主张投降北军导致威望大减的张昭,“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在孙策被仇人袭击,伤重未死的时候,他托孤的对象也是张昭,而非在外驻守的周瑜。

    周瑜在这个时候的反应是什么呢?在孙策暴毙后,孙权开始行使权力之后,周瑜带兵返回吴地,这显然是逾越了自己身份的举动。一面是年仅十九岁的孙权,一面是周瑜手中能征善战的兵将,虽然史书中轻描淡写地用“赴丧”来概括,但我们不难嗅出后面的凶气息险。结果就是,周瑜进入了中枢,分去了一部分张昭的权力。

    当时只有十九岁的孙权当然没有实力去改变这样一种权力格局,但是这段经历想必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火种。赤壁之战之后,周瑜的名气蹿升点燃了引线,终于在建安十五年引爆了火种。不过陆逊不敢断言这是真的,但是至少可以推断出来,孙权和周瑜的关系,并不好,但是看着孙策和周瑜,陆逊总觉得这两个好基友,不可能出现问题啊,形影不离的,还是共同创业的好伙伴。

    陆逊摇了摇头,突然就听到一个声音:“怎么?伯言不同意跟我们走吗?”

    周瑜看着陆逊摇头,疑惑的说道。

    而此时的陆逊一脸懵逼,啥情况,自己这是,被果断的卖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