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磨刀 > 第三百九十章 大战将起(八)

第三百九十章 大战将起(八)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谢宝树倒是觉得,伙食不错。

    毕竟别的不说,还有妖兽可以吃。

    士兵打仗不是需要大量体力,不吃饱怎么打仗。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生产力低下,这也直接导致粮食收成并不高,国家粮食库存也就不足。打仗,要出动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兵力,所需要的粮草无法估计。因为交通不便利,运送粮草也是挺墨迹的。粮草作为打仗的必要资源,必然小心再小心的运送。

    从古至今,一个国家的强大主要集中在军事方便,只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够保证领地的安全,阻止外来人的侵略,才能发展经济,才能一步一步的繁荣富强起来,但其实还要一个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人吃的过饱的话就会有容易放松,还会犯困,这样一来,到了真正上战场的时候很容易输掉的,所以为了使得他们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吃的半饱是最佳的选择了。

    行军打仗是艰苦之事,战场条件恶劣,时常饥一顿饱一顿,饮食十分不规律。军粮也质量堪忧,没什么可口的饭菜供给,平时能吃上一口肉已经是十分奢侈的事了,但是有一种肉,士兵是不能随意食用的,这是什么肉呢?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队除了要具备强悍的战斗力外,还要有充足的后勤保障,才能打胜仗。一支王牌军队的后勤保障,也是和战绩成正比,甚至直接影响了战争的结果。古代战争中没有坦克、飞机、装甲车等现代化军事武器,都是依靠人力与战马来执行军事行动。因此对于单兵作战能力与团队协作配合要求很高,无论是人还是战马,都是需要充足的体力来战斗。

    军粮有小麦做成的大饼,还有炒熟的袋装小米,这些食物易于保存和携带,是古代军粮的首选食物,条件好的军队,还会偶尔开开荤,蒸上热腾腾的大米,再配上些许猪羊肉,但这是非紧急状态下,安营扎寨确保安全后,才能如此进食,大部分行军时间内,兵贵神速都是一切从简,以大饼和袋装小米为食。

    战场条件恶劣,战机也是稍纵即逝,因此打仗不能按部就班地刻板行动,随机应变是每一位优秀将领的必修课。在很多战争中,后勤部队因为道路坎坷或者被敌军攻击,并不能及时将粮草运至前线,在人迹罕至的野外战场,一旦断粮士兵们只能就地取材,猎杀周围的动物来充饥,猎物被打完只能无奈杀马填饱肚子。

    以上食物都被吃尽,到了极端时刻就挖野草、剥树皮作为食物。为了活命,一切可以塞进肚子的东西都能吃。但有一种食物,士兵们不能也不愿意食用,那就是鱼肉,这是有原因的。

    鱼类生活在水中,如果在水中捕杀,死鱼会翻上白肚皮,翻白的鱼在军中是不吉利的预兆

    ,代表了倾覆、失败。于是乎,古人认为在军中吃下翻肚皮的鱼,会厄运上身,这是每一个想打胜仗的士兵不能接受的。

    普通士兵没有资格吃鱼肉。鱼在古代是上流社会才能食用的食物,普通人根本没有资格吃,也吃不起鱼肉。鲁邵公曾送给年轻时的孔子一条鲤鱼,孔子感动的泪流满面,为了回报邵公的恩赐,他除了更加卖力工作外,还将自己的儿子改名为“孔鲤”。由此可见,鱼肉在古代并不是谁都能吃的,在军中也只有将军有资格食用,士兵私自享用会触犯上官,有杀头的危险。

    吃鱼肉太麻烦。我们都知道吃鱼的过程很繁琐,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敌军不会给对手留下吃鱼肉的时间,这边还在大眼瞪小眼地吃鱼肉,没等到挑完鱼刺,敌军就杀到眼前了,总不能每一位士兵随身携带一条鱼,边冲锋边挑刺。因此鱼肉这种食物也不适合在军中食用。

    战争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遭受到侵略之时,只要有点血性的都会反抗。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战争都是极其残酷的。当年刘看山打仗,总是冲在第一个。

    自古就有一句话流传:男儿当战死疆场,以马革裹尸还。人们的思想非常固化,尤其是在孔圣人的忠君报国思想的教育之下,他们都认为忠是人生当中最为重要的,甚至大于孝。为了皇帝,他们宁愿抛头颅洒热血,所以作战之时,往前冲的十分猛烈,只为了尽忠。

    不过尽忠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能够为自己博得好名声。在大唐有这么一个说法,如果有谁家儿子战死在疆场了,都能成为乡里的标兵甚至楷模。所以为了名声,为了所谓的大义,当然,也有保卫祖国的优秀思想,所以士兵们都死里往前冲。

    有一句话:有粮就有兵,没有袁隆平爷爷的杂交水稻,没有化肥除草剂,加上大旱洪水等等原因,百姓经常颗粒无收,种上十几亩田能够养活一家已经是不错。尤其是战乱的时代,很多人口都会饿上肚子。一旦国家有粮食,就能招来兵丁,这些饥肠辘辘的兵丁知道杀敌建功是他们的唯一出路,所以都会拼了命的向前冲。运气好多杀几个敌人,还能获得封赏,很多大将军乃至皇帝都是从乱军当中杀出来的。

    打仗,一般为战骑,如果自己跑的够慢,那么不会被敌人杀死,而会被自家阵营的战马踩死,所以必须得跟上节奏,一旦掉队,生命非常危险。此外,作战之时,并不是在后面放水就可以的,打仗需要气势,没有气势,往后退缩的话,敌人就会冲上来砍你,所以必须要向前冲,让敌人害怕你,才有机会活命。

    此外,很多军队都有法令,就是怯懦者杀无赦。而且执行军令,任何人都可以,

    都有连坐法,一旦一个士兵往后退缩,那么这个小队都会连坐受到斩首。所以只要是谁想后退,不是敌人想要杀你,自己队伍当中的其他战友,可能就容不下你了。

    当然,个人认为最为重要的还是最后一点,其实封赏名声在生命面前根本不值一提,这些士兵之所以发了疯一样往前冲,完全就是为了自己能够活下去博得生机。战争是残酷的,士兵不仅会遭受到敌人的威胁,也会遭受到自己队伍的威胁,这也告诉我们要珍惜当今来之不易的和平。

    除此之外,在行军打仗靠的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勇气,冷兵器时代,战争是血腥且暴力的,所有的胜利都是靠着士兵拼杀出来的,而冲在队伍最前士兵则关系到了整个军队的胜利。

    冲锋在最前的士兵,是军队的灵魂所在,他们如果倒下的过快,会影响整个队伍的士气,先锋士兵们通常都会身穿最精良的甲胄,举着盾牌,手拿长枪。在与敌人对战时,以确保得到最大的优势,虽然他们冲在军队最前,常被当成炮灰,可冲锋是至关重要的。

    相比这些冲锋在前的士兵,处在后排的士兵就没有这多的盔甲在身了,后排士兵甚至没有盾牌,即使这样,有前排冲锋的士兵开路,可后排士兵的死亡率却比冲锋士兵要高,所谓的炮灰,说的应该是后排士兵才是。

    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战争中,除了近身冲锋肉搏外,弓箭手的作用举足轻重,射出去的弓箭成自由落体,一阵阵弓箭雨射出后,这些箭会飞向敌军的后排,由于后排士兵的盔甲单薄,所以他们也是敌方弓箭手的重点目标。

    这么看来的话,前排士兵虽然凶险,但是却比后排士兵要安全不少,所以在古代战争中,虽然前排士兵冲锋陷阵,却仍旧有许多人愿意去当先锋兵,对比后排士兵的话,不仅存活率稍高一些,他们得来的战利品也会更多,敌军士兵的人头是可以换钱的。

    大规模战争往往会在两军列阵准备后开始,当然那种出阵单挑的情况往往不会发生,出阵的小兵是去叫战,不是去单挑再把对面将领干掉就战争结束的,人家主要是涨自己士气灭他人威风的。其实除了那个骑马冲出去叫阵的,还有就是战争第一排扛旗的应该比较容易被记住,因为他们好像在战斗中除了扛旗,就没啥事了。

    其实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扛大旗的士兵主要有下面几种作用:

    鼓、锣、旌谓之为古代军队的”三官”,也就是重要的指挥作用,旗帜鲜明的大旗可以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引导众军冲锋,旗往何处,人就往何处。

    掌旗者都是大力士,旗在人在,旗亡人亡。除了能

    够为众军指引方向,还可起到撑场子的作用,大量的号旗看起来气势如虹,兵多将广,能够震慑敌方,同时主帅能够根据号旗所在的位置知道己方的锋线推进到了哪里,战斗的激烈情况,如果己方的号旗树立的越来越少,证明敌方占了优势,需要及时调整战斗部署。

    在混乱不堪的战斗场面中,还可起到区分敌我的作用,避免误伤友军,为了更好区别敌我双方,一些号旗还会写上国号。韩信在破赵之战中,就曾率领两千的轻骑兵背上汉军的军旗,在赵军被自己的调虎离山之计倾巢出动后,率军攻入赵军大营,拔掉赵军军旗,插上写着大汉的军旗,赵军见此现状,以为大营已被占领,顿时军心瓦解,全军溃败。

    有一种旗帜叫“令旗“,充当着指挥调动军队冲锋方向的重要角色。扛旗士兵在看到主帅发号施令后,会扛着旗往指定方向跑,其他的士兵也会跟着扛旗小兵走,从而保持阵形,时刻听从上头的指令。

    从以上可知,扛旗的小兵至关重要,可为了扛旗保存体力,士兵也没有被配备其他武器,为何敌军不先干掉他?

    正因为旗帜的重要性,每每冲锋之时,整个军队的士兵都会重点保护他,因而扛旗士兵才不那么容易遭到攻击。

    战争是伴随人类不断发展的,在古代的冷兵器时代,战争看中的是人数。可是现如今的科技已经足够发达,战争已经是改变了打法。在冷兵器时期,骑兵就属于高机动性的兵种了。在古代的战争中,都是并排列阵的,这就是战争的一种方式。

    古代的时候,交战双方互相列阵,在这样的情况下相互冲击、挤压、碰撞。交战双方列阵之后,开始派出先锋进攻,这时候就是武将的交战。之后双方士兵会进行厮杀,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一排冲锋的士兵肯定是必死无疑的。

    战争无疑是残酷的,的战争中,骑兵可以说是利器。排阵在第一排的士兵肯定是受到打击最大的,尤其是骑兵冲击军阵的时候。其次双方骑兵交战的情况下,骑兵的伤亡也是非常大的。无论谁是第一排,都会受到严酷的冲击,这样就造成了第一排士兵必死无疑。

    那么为何士兵会心甘情愿的在第一排呢?第一排的士兵是必死无疑的,这是随机安排的还是有所要求?在打仗的时候,交战双方会不断的进行武将的打斗,双方经过很多回合之后,士兵开始冲击。对于第一排的士兵,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成为的。

    一般来说,士兵的军事素养不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将领安排士兵也是不一样的。人们根据战争的经验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把装备精良、战斗经验丰富的精锐老兵安排在前排。这样的情况下战争的胜

    率就可以大大提升。由此安排在第一排的士兵都是非常厉害的精锐。

    站在第一排的士兵都是精锐,一般的士兵想要站在第一排也是不可能的。没有足够的战斗力肯定不能够站在第一排。古代的军队打仗就是将第一排放入精锐士兵。史书记载为“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

    在历史上北府兵是非常厉害的,这对于后世的战争方式都产生了改变。其次在史书中还记载了“得汉人勇者为前军,号‘撞命郎’。”

    由此可见,古代的时候士兵打仗,能够站在第一排的士兵,都是战斗力强悍的。也都是见过大世面的。

    战争爆发之后,这些人肯定不会当逃兵。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古代的战争中,双方真正能够交战是比较少的,像三国演义中描写大量的士兵交战,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双方交战大部分都是使用弓弩。交战时通常都会先用弓弩进行远程射击。

    战争的方式有很多种,大部分战争都是通过计谋进行的,历史上很少出现双方在一个地方大规模的交战。大部分情况下,士兵承受的伤害主要来自弓弩等远程武器。这也是古代冷兵器时代中,士兵受到的最大的威胁。在历史上,弓弩的射程是非常远的。

    面对远距离射程武器,双方要做的就是防御措施。这时候考验的就是双方士兵的防御措施了,很多士兵都会穿上铠甲。不过厚重的铠甲会对士兵的灵活性产生影响。在打仗的时候,双方交战都会列阵,这些阵法都是很厉害的。

    比较著名的阵法有马其顿方阵、瑞士方阵等等,通过这些方阵,可以对敌军进行包围或者设计。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就要看第一排士兵的战斗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士兵会勇往直前的杀死敌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双方势均力敌就相当于死命战。

    可是精锐士兵不是天生的,都是靠不断训练练就出来的。怕死是人本性,精锐老兵如果面对必死的局面,也可能会权衡利弊,产生逃跑的念头。在这样的情况下,奖罚分明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同时也要军纪严明,否则扰乱军心可是很严重的。

    历朝历代赏罚士兵的物品都不一样。秦朝的时候,以首级论功,斩获敌军甲士首级一枚,加爵一级。在明朝时期也与这个类似。

    大唐军队斩首一级赏银三十,这在当时绝对算一笔很大的财富了。站在第一排的士兵斩首的概率要大,所以为了不让别人抢功,第一排的士兵肯定拼死杀敌。

    然而她们明知必死,为何还抢着上,原因有两点:

    军事将领排兵布阵的需要。打仗不是打架,打仗是要按照阵法排列的,在战

    斗过程中也要保持阵型不乱,阵法不同士兵的排列顺序也不同。

    因此很多士兵总不能说,领导,我怕死,我不敢站在第一排吧,一般而言,不服军令者阵前会直接被斩首。

    另外在战争打响后,军队一般都有督察队执法,督察队有权击毙逃跑的士兵,因此不死于阵前就死于军法,而向前冲未必就会死,所以第一排的士兵会不要命的抢着上。

    古代士兵上战场,一方面是为了保家卫国,另一方面也为了多多杀敌立战功,立下战功就可以领取丰厚的物质奖励,还有机会升官晋级。

    所以第一排的士兵无疑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毕竟他们最靠近敌军,立功的机会是最大的,他们最有可能第一个登上敌人的城楼,或者斩杀敌人的高级将领,这种军功所得到的奖励更为丰厚。

    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第一排的士兵都会冒着枪林弹雨抢着上,换成是你也一定会抢着上,一个是严厉的军法,一个是立功后的封赏,这两个原因使得第一排的士兵即使明知是死,也抢着冲锋陷阵。

    (本章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