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磨刀 > 第三百三十三章 菩萨讲经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杀人简单,控住住杀人的欲望很难。

    一路上,谢宝树都在控制自己不想杀人的欲望,于是他没有说话,按捺住自己的内心。一旁的景宁很是担心他,给他买了点水果。

    谢宝树来到州主府,此时这里已经被重兵把守。

    都是武僧。

    对于僧兵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说是指所有的僧侣武装,从狭义理解,是指官方所允许的僧侣武装,或为朝廷而战的僧人。而武僧按字面理解,就是练武的僧侣,可是武僧功夫再高身份还是僧。武僧只是为僧兵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具体说来,目前可以确认的佛门拥有战场武装的最早记载出自《魏书·释老志》:太平真君六年,会盖吴反杏城,关中骚动,帝乃西伐,至于长安,先是,长安种麦寺内,御验牧马于麦中,帝入观马,沙门饮从官酒,从宫入其便室,见大有弓矢矛盾,出以奏闻,帝怒曰:此非沙门所用,当与盖吴通谋,规害人而,命有司案诛一寺。

    出家人,乱世中备点刀剑看家护院还可以理解。弓弩大盾都有,再加上寺院有牧马之责,这性质就不一样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说:这是要出骑士团了啊,赶紧灭了吧!可是灭得了一寺,灭不了全国。到北魏孝文帝时,佛教兴盛,很多寺庙拥有众多的“僧抵户”和“佛图户”以及部曲。

    这些人平时既念佛又练武,是典型的寺院武装。北魏末年,魏孝武帝西奔时,“沙门都维那惠臻负玺持千牛刀以从”。“沙门都”是北朝僧官名称,维纳音译“羯磨陀那”,意译“授事”,是寺中一种僧职,管理僧众事务,位次于上座、寺主。这些情况表明北魏时,僧人武装已经和政治势力联系了起来。

    由此可见,隋唐时僧人习武,当兵为将,已成为普遍现象。唐玄宗就曾感慨“北方人也,享刚气,多讹风,列刹之中,余习骑射,有教无类,何可止息。”你看大唐的僧侣就是牛,练武都是玩骑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儒家讲忠孝节义,在天下危亡的时候,佛门弟子一样可以忠孝节义。藏语中,武僧被称为德夺,本意指鲁莽、大大咧咧的人,汉语中通常翻译为浪荡僧,也有人翻译为武僧或者僧兵。

    德夺的穿着与普通喇嘛相去甚远。他们通常将僧裙的下摆折成两层,系的很高,在周身叠出很多褶子,将披单搓成绳状缠在身上,多在鬓角留两撮长发。脖子和手臂上系着红色的绸条,腰间用皮质的链条上挂着充当武器的假钥匙,有些还会佩刀。参加集会时他们会用烟渍涂抹双眼四周,来突出凶狠的气质。

    与寻常喇嘛相比,德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十分特殊:他们几乎不习经典,除了承担

    寺院杂役之外,主要的工作就是训练武艺。

    德夺们甚至不太遵守戒律,常有饮酒、吸烟、破色戒等不端行为。他们甚至以此自我标榜,号称“即使佛陀出现在天空也不知道忠诚,即使众生小肠下堕也不知道同情”。

    德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老的吐蕃王朝后期。由于当时的赞普给了寺院独立的田产和税权,各寺院逐渐成为一个个利益主体,也就有了训练僧兵、看家护院的必要。

    藏传佛教教派之间的斗争,也使得各寺院需要建立军事力量来自我保护。德夺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成为藏传佛教寺院的武装捍卫者。

    不过,随着格鲁派成为执政教派,教派斗争减少,寺院的地位也很少受到威胁,德夺的的主要也就不再是武斗,而要承担寺院的杂务,以及在大型的佛事活动期间维持治安。

    以武力侍奉寺院的德夺,也曾遭遇过生存危机,特别是他们破坏戒律和寺院声誉的行为,难免令高僧们大摇其头,以至出手打击。

    他们固定的日常训练自有一套体系,且要求严格。无论冬夏,德夺们都要在早晨用冷水沐浴,在寺院外的山谷的平地里进行跑步、跳跃、投石、举重、摔跤等训练。

    这些武僧,被金光神僧召集来,保护州主府。

    谢宝树微微一笑,正好,给他发泄的机会。

    谢宝树拔出自己的刀,冲进人群中。一旁的景宁还有杨山鬼,在他的示意下,都没有动手。金光神僧躲在最后面,根本就不敢出手。

    这些武僧,也就是德夺,其实挺厉害的。

    但是在谢宝树面前,根本不够看。

    一时间,州主府血流成河。

    杀害一切生灵在佛宗中称为“杀生”,并列为佛家十恶之首。一般初学佛的人,对众生的定义不明,而且现在更有人说,植物也有生命、有感情,若说不杀生,应该既不杀动物也不杀植物。其实生命有它的层次,植物是无情众生,动物是有情众生。因此杀生的“杀”就是杀害;“生”指的是有情生命。

    因此,杀生的界定就是能够知生怕死的动物而不及于植物。佛戒中不可砍伐草木,是因低级的鬼神,依草附木,以草木为庇护,为了慈悲鬼神,不使鬼神生嗔,故不去破坏其居处,并非为了草木不可杀的理由。

    佛宗主张不杀生,主旨在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一切众生都有生存的权利和自由,我们自己怕受伤害、畏惧死亡,众生无不皆然。

    杀生带来的后患是什么?从前有一个忠实的象雄农夫,他常常去穹窿银城那边听大师讲佛法。一天傍晚,在回家的路上,他看见一只狼正在捕杀一只山羊,山羊很痛苦的“咩咩”地叫喊着!农夫上前,一斧头打伤了狼,受

    伤的狼张开嘴跑了。山羊也得保性命。

    半年后的一个夜晚,一阵阵熟悉的羊叫声吵醒了农夫,再也无法入睡的他,起身点灯往外一看,顿时吓了一跳,原来一大群狼围绕着家门外,那只获救的山羊正站在自家楼顶上,好像是故意通知他面临的危机。

    农夫一怒,本想放枪吓唬狼群,谁知一冲动将狼打死了。三年后,农夫家养一只人见人爱的小藏獒,能够听懂人话,善解人意,帮助农夫做很多事情。每天还跟着农夫到山上、村庄以及到穹窿银城听大师讲法。

    这一天农夫带着藏獒去拜见根本上师,上师看见藏獒,说:“你将藏獒送给我吧!让它在这里看守寺门。”农夫说:“上师,我有点舍不得,觉得它就是我的性命啊。”

    上师说:“是你的性命?它是来要你命的,它的前身是一只狼被你打死,这一世要来跟你算账。把它留到这里,我想办法化解你们之间的怨恨,完结你们的冤业。”

    农夫听后半信半疑,像这样听话的藏獒怎么可能是我的冤家呢?

    上师看出农夫的心思,又道:“这样吧,你回家以后切记,到明年你杀那只狼的日子,一早在藏獒尚未醒来之前,把自己穿着的衣服,盖在自家前面的一个木桩上,木桩戴上你的帽子,然后自己一定要躲起来,千万别让藏獒看到你。”

    夫回到家后,第二年就按着上师的吩咐布置好一切,半信半疑地守候着。

    天一亮,只见藏獒看到“农夫”在前面,乘其不备猛力地跑过去,睁着鲜红凶狠的眼睛,吐着血淋骇人的舌头,一阵乱咬乱抓将草人弄的粉碎,好像已经出了冤气,凶猛的藏獒才慢慢地安静下来。躲在房后的农夫看到这一幕,愤怒地拿起一根铁棍将藏獒打死了。

    第二年的冬天,农夫家的山羊刚生下小羊,非常招人喜欢,过了半年农夫带着小山羊去见上师,上师还是说:“小山羊留到我这边吧,我帮你们化解积累的怨恨。”而农夫还是将信将疑,一直养着小山羊。四年后,农夫带山羊去山里,走到悬崖边的狭窄之路上,此时山羊的头撞着农夫摔下了山崖。

    最终农夫的命,还是没有逃脱因果杀生之业的报应,明明知道山羊是要命来的,还是自欺欺人找出诸多理由,这就是杀生造成的恶业后患。

    这就是佛宗的杀生理念,谢宝树才不信呢。

    在佛宗,他们草菅人命,还比不上道门呢。

    谢宝树看来,真正的高僧,应该像通明神僧那样。

    菩提州的州主,金光神僧,只不过是肥头大耳的一个畜生罢了。

    从原则上讲,“不杀生戒”的重心在于不杀人,因为唯有人类能够造恶业而堕为鬼道或下地狱,也能修善业而升天

    堂、出三界乃至成佛。其他众生,除极少的特殊例子之外,既不知善,也不知何为恶事,只有随业受报的自然行为,而没有心意的造作在内。所以,人是道器,只有人能修道、弘道。因此,戒杀的根本是不杀人。

    至于人,是不论年龄、贵贱,不论成形或未成形,有知或无知,凡被肯定是人者,皆不可杀。

    半晌之后,州主府血流成河。

    金光神僧大怒道:“小子,菩萨在蛰龙寺讲经,你还敢放肆?”

    谢宝树听到这,正好。

    他飞身上前,一把提着金光神僧的脖子,然后御风飞起,直奔蛰龙寺!

    景宁和杨山鬼,紧紧跟在后面。

    蛰龙寺中,韦陀菩萨正在讲经,四明神僧坐在下面听课。韦陀菩萨,是为了这次两界山的事情,从孔雀国赶过来的。有他坐镇蛰龙寺,不会出大问题。

    韦驮菩萨,又称韦陀天,梵名音译为私建陀提婆,意为阴天。韦陀菩萨是护持正法的一位大菩萨。

    韦驮尊天菩萨又称塞建陀天,私建陀天,建陀天,韦驮天。或称韦将军,韦天将军。本为婆罗门教之神,此神之崇拜最初流行於南一个小国,后传到孔雀国,被大乘佛教吸收而为伽蓝之守护神。

    生而聪慧,早离尘欲,修清净梵行童真之业。受佛陀付嘱而镇护东西南三洲。

    世传佛陀涅盘时罗刹鬼盗取佛牙一双,韦驮天乃急追取还。其形像身著甲胄、合掌、腕捧宝剑。於我国自唐初之道宣律师感得其像后,各处之伽蓝均设有其神像。

    天目山相传为韦驮尊天菩萨显圣度众之应化道场,故其寺院内专门建有“韦驮殿“。其中昭明禅寺韦驮殿内供奉的韦驮尊天菩萨像,更是迥异于诸方——各地寺院所供均为立像,此处则是硕大无比的坐像。

    《悲华经》说:韦驮菩萨在过去世跟释迦牟尼佛等同为兄弟。过去劫圣王有一千个儿子,同为兄弟,千子学佛后各个发愿,当时的韦驮菩萨听了他们的发愿后就说:“你们修行成道,弘扬佛法的时候我给你们做护法,护持你们,等你们全部成佛之后,我最后一个成佛。“

    大唐佛教寺院中,韦驮像大多安奉在天王殿,弥勒佛像的背后,面对大雄宝殿,有保护佛教伽蓝之神职。韦驮像通常身穿甲胄,手持金刚杵,以杵柱地。

    或双手合掌,将杵搁于肘间,形体有如雄壮、威武勇猛的将军,但面容温和端详。相传释迦佛涅盘后诸天和众王商量火化遗体,收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这时帝释天手持七宝瓶,来到火化场说,佛原先答应给他一颗佛牙。

    所以他先取下佛牙,准备回去建塔供养。时有罗刹鬼躲在帝释天身旁,乘人不注意,盗去佛牙舍利。韦驮天奋起

    直追,刹时将罗刹鬼抓获,取回舍利,赢得了诸天众王的赞扬,认为他能驱除邪魔,保护佛法,世称韦驮菩萨,形像一般是童子面,身披甲胄,手持金刚杵。

    在大唐,有关成语“昙花一现”,就是说这位菩萨的故事。

    昙花原是一位花神,她每天都开花,四季都灿烂。她还爱上了每天给她浇水除草的年轻人。后来此事给玉帝得知,玉帝于是大发雷霆要拆散鸳鸯。玉帝将花神抓了起来,把她贬为每年只能开一瞬间的昙花,不让她再和情郎相见,还把那年轻人送去灵鹫山出家,赐名韦陀,让他忘记前尘,忘记花神。

    多年过去了,韦陀果真忘了花神,潜心习佛,渐有所成。而花神却怎么也忘不了那个曾经照顾她的小伙子。

    她知道每年暮春时分,韦陀总要下山来为佛祖采集朝露煎茶。所以昙花就选择在那个时候开放。她把集聚了整整一年的精气绽放在那一瞬间。她希望韦陀能回头看她一眼,能记起她。可是千百年过去了,韦陀一年年的下山来采集朝露。昙花一年年的默默绽放。

    韦陀始终没有记起她。直到有一天一名枯瘦的男子从昙花身边走过,看到花神忧郁孤苦之情。便停下脚步问花神“你为什么哀伤?“。

    神惊异,因为凡人是看不到花神的真身。如果是大罗金仙头上有金光,刚刚从身边走过的明明是一个凡人,如何看得见自己的真身。花神犹豫片刻只是答到“你帮不了我“。又默默等待韦陀不在回答那个男子的话。

    四十年后那个枯瘦男子又从昙花身边走过,重复问了四十年前的那句话“你为什么哀伤?“花神再次犹豫片刻只是答道“你也许帮不了我“。枯瘦的男子笑了笑离开。

    再四十年后一个枯瘦的老人再次出现在花神那里,原本枯瘦的老人看起来更是奄奄一息。当年的男子已经变成老人,但是他依旧问了和八十年前一样的话。

    “你为什么哀伤?“

    昙花答道:“谢谢你这个凡人,在你一生问过我三次,但是你毕竟是凡人而且已经奄奄一息,还怎么帮我,我是因爱而被天罚的花神“。

    老人笑了笑,说:“我是聿明氏,我只是来了断八十年前没有结果的那段缘分。花神我是来送你一句:缘起缘灭缘终尽、花开花落花归尘。“

    说完老人闭目坐下。时间渐渐过去,夕阳的最后一缕光线开始从老人的头发向眼睛划去,老人笑道“昙花一现为韦陀,这般情缘何有错,天罚地诛我来受,苍天无眼我来开“

    说罢,老人一把抓住花神,此时夕阳滑到了老人的眼睛,老人随即圆寂,抓着花神一同去往佛国去。花神在佛国见到了韦陀。韦陀也终于想起来前世因缘,佛祖知道后

    准韦陀下凡了断未了的因缘。

    因为聿明氏的老人违反了天规所以一生灵魂漂泊。不能驾鹤西游、也不能入东方佛国净土,终受天罚永无轮回。昙花一现,只为韦陀。所以昙花又名韦陀花。也因为昙花是在夕阳后见到韦陀,所以昙花都是夜间开放。

    菩萨讲经,所有人正经危坐。

    这时候,一声轰隆隆的巨响传来。

    四明神僧感觉有些不对劲,急忙开启了蛰龙寺的大阵。

    可是没有用,一股璀璨的刀气,出现在蛰龙寺前。就像很多年前一样,一刀破开大阵。

    四明神僧饶是脾气好,看到那年轻人的样子之后,也是忍不住骂道:“姓谢的,你师父一起以前总来来闹事。你好的不学,尽学坏的是不是?”

    (本章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