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磨刀 > 第三百零六章 师兄弟坐说三教(下)

第三百零六章 师兄弟坐说三教(下)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道门的十二位道君中,诛仙道君,在世间名声一向不怎么好。

    因为他神志不清,经常喜欢杀人,好像是修行有点问题。这些年一直在武当山,两位真人看守着诛仙道君。诛仙道君自己也知道,所以用道门最好的铁链,把自己给锁住。

    如今大事将起,道门回归,各地的道门修士纷纷响应。

    武当山,自然不能坐视不管。

    挑水真人选择去两界山,保卫大唐。而和风真人,选择了接受道门,履行自己的职责,两边都不能说是错。诛仙道君现在,看着自己的弟子,说道:“你走吧,别管我了。”

    挑水真人跪下,磕了两个头,然后离开洞府。

    原地,诛仙道君的眼睛,逐渐变红。他怒吼一声,一拳一拳砸向旁边的擂台。这就是他喜欢发病的原因,必须绑起来,不然出去了又是为祸人间。

    挑水真人走出这山洞,已经有人在这里等着了,正是和风真人。师兄弟对视一眼,和风真人有些于心不忍,他说道:“师兄,真的要去两界山吗?”

    和风和挑水,都是诛仙道君的弟子,只不过入门的时间差不多,都称呼对方为师兄。和风真人成为山主以后,两个人的感情,没有丝毫减弱。

    在这动荡的时候,挑水真人选择去两界山,说明他不支持道门。那以后道门,肯定不会待见他,说不定还要夺去他的真人之位。去了那,可能会身死道消,为什么还要去呢?

    和风真人很是不了解,再次说道:“师兄,你是不是被儒家和佛宗的理论给误导了?”

    挑水真人微微一笑,说道:“三教理论,都有可取之处,怎么能说是误导呢?”

    师兄弟争锋相对,和风真人厉声说道:“师兄,大唐的百姓,不需要你。若是唐人守不住,自有道门出手,你又何必要去送死?两界山外,一个小小真人,可是翻不起什么浪花的。”

    在妖族的大军面前,一个真人,能做的事情,确实不多。

    挑水真人不以为意,说道:“守得住的。”

    和风真人冷笑一声,说道:“师兄,你说拿什么守?是用儒家的正人君子,还是用佛宗的慈悲之心?好好在武当山上修行,师尊让你静心,你是不是忘记了?”

    看了他一眼,挑水真人笑道:“想想大唐无数人,前往两届山,我还哪里静得下心。”

    和风真人又问:“师兄,大道也不要了吗?”

    这世界上,有比大道还重要的东西。挑水真人说道:“三教九流,都有可取之处,我马上就要走了,师兄你可想听一听,不是我道门的经典?”

    和风真人伸出手,掏了掏自己的耳朵。

    挑水真人这才开口,跟刚才小师弟讲的差不多。

    儒家的宗旨是“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修身过程包括两个基本环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就是正确地认识事物,可以通过读书、论学、应接事物、反省内心等活动而达到。

    致知是格物的继续,通过对格物之所得进行综合思考、整理加工而达到体会天道和人伦;诚意就是锻炼慎独,做到既不欺人也不自欺,独处时也象被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仍然克诚克谨;正心就是排除情欲的干扰,聚精会神、专心致志、“虚壹而静”。

    修身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儒家的人格范畴非常丰富,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节悌、中庸忠恕、平和慎独等,其中最基本的是仁义礼智和中庸。“仁”相当于现代心理治疗中的“共情”,它是爱和理解的基础。“仁者爱人”,“义”是指人的行为必须合乎法度、身份、伦理规范。“礼”是比“义”更具体的行为规则,“智”就是博学而智慧。

    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它们是仁、义、礼、智的四个“善端”,只要把这些善端加以开发扩充,就可以完成仁德的内圣修养;如果进一步把这种仁德外化于社会,施仁政于民,就是儒家的外王事业。

    既然善端是先天具有的,于是有圣人断言:“万物皆备于我”,认为人对万物的知识都是先天具备的,只要“尽心、养性、反求诸己”,就可以把它们发掘出来。

    有大贤人据此创立了心学,提出“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心即是理,心外无理”。这个理论与佛教“阿赖耶识是产生一切现象的种子”的观点是相通的,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也有相通之处。

    听了半天,和风真人问道:“就这些书上看来的东西,没有什么说服力啊师兄。”

    挑水真人微微一笑,换了个姿势,又讲起了佛宗的经文。

    佛经认为,好坏是人编造出来的。人类发明了规矩,然后就把不符合规矩的东西称为坏的。只要放弃规矩,好坏也就不复存在了。没有好坏,没有真假,没有善恶,没有美丑。好就是坏,真就是假,善就是恶,美就是丑。“秽土即净土,烦恼即菩提”,“世间即涅盘”,“众生即佛”。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就是说,世界本来是浑然一体的,人们用“分别”的眼光把事物区别开来,于是就有了上和下、大和小、好和坏。这种分别不是事物的固有属性,而是主观臆想的产物。

    佛教的相对主义还体现在对世界本原的看法上。佛教所谓一切皆“空”,不是说什么也没有,而是说一切都是相对的。有因才有果,果依因而生。

    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因果链。这个因果链非常庞大,以致于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和风真人点点头,说道:“垂目是山川,居幽气冥长。当下如明镜,不敢独悬梁。”

    儒家,和佛宗,确实是有可取之处的。可是现在道门的千年大业,难道还比不上那些经文,书籍?和风真人不明白,虽然他也是唐人,但是为了百姓着想,他觉得让道门去抵御妖族,才是最好的办法。

    经过长期的演变之后,儒、释、道三家已经互相渗透、互相同化,某种程度上已经“三教一体”了。大唐长安城有一副对联是:“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

    还有一幅对联:“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说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出发,但最终我们能达到共同的目标。从对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说,三教说法不同,但劝人为善和劝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养生、遁世、穷万物。佛家)是“见性、救世、通万有。

    也可换一种说法,儒家是尽“人道”,释家求“佛道”,道门穷“天道”。“人道”和“佛道”比较明白,而“天道”是什么呢?天道应该包括很多东西,例如“天机、天意、天命”,其本义不是讲迷信,而是讲“天”的规律或自然规律,包括已经知道的规律和尚不知道的规律。还可换一种比较方法,儒家叫做“正心”,释家讲究“明心”,道家追求“炼心”。在这背后,儒家讲“治世”,道家讲“治身”,佛家讲“治心”。

    挑水真人笑道:“你说的也有道理,可是我们选择的路不同,就各走各的吧。”

    和风真人很是愤怒,说道:“师兄你还不明白吗,儒家和佛宗的书我也看,但是我最终还是谨记道门的经义。道门的道,才是最终的大道,去了两界山,你就不是道门修士了。”

    道道门认为,走中间路线和走极端都是不可取的,因为矛盾无所不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因此,应该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当遭遇不幸的时候,设法从中看出好的一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未雨绸缪”,“居安而思危”。

    为了做好一件事,必须“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因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老子还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之王”,就因为它善于处在小河流的下游

    。不难看出,道门是非常讲究策略的,为了战胜敌人,必须“欲擒而故纵”,“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从表面上看,似乎所有的士大夫们都是儒者,他们的人格类型都是伦理型的,唯有不知名的隐者才忠实地体现了道家的人格理想。其实,对道门的人格理想的认同也并非都要隐迹山林、超尘出世,只要从心灵上铲除了世俗的道德规范,即使端坐庙堂之上也能与宇宙生命相通。“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换句话说,朝廷的那些的人格是外儒内道,他们向人展示的是儒家的入世,而自己向往的则是道家的超世和逍遥。他们得势的时候是儒者,失意的时候是隐者。

    和风真人的声音,越来越大,似乎要响彻整座武当山。

    这时,一个胖乎乎的身影走过来,小声说道:“两位师兄,不要再吵啦。”

    正是肖皓天。

    两位真人见状,不再吵架,相视一笑。和风真人叹了一口气,说道:“师兄啊,你要去就去吧,我也不拦着你了。反正我也拦不住,去了以后多帮我杀几只大妖。”

    挑水真人点点头,师兄弟论道可以,又不是非要分个你死我活。三人站在武当山上看风景,一旁有道人看到这一幕,擦了擦自己的眼睛,有些失神。

    这一日,武当山的挑水真人离开武当山,去往两界山,帮忙修建万里长城。

    次日,道门发出律令,削去挑水真人真人一职,贬为寻常道人。

    (本章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