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白华为菅 > 第八十二章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沈学姐一声令下,她们这些小兵卒不敢不从,但取什么材、有什么要求,沈学姐也一个字不提。回去后,温见宁对着摊开的稿纸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有头绪。

    和她一样发愁的还有钟荟,沈学姐当然不可能就把这件事扔给温见宁他们这么几个人,最后还是发话让整个话剧社的人都一起帮忙想,只是对其他人没有硬性要求,全凭自愿。所以钟荟只发愁了一会就去看别的书了,发愁的只剩下温见宁一个。

    她才发愁了没多久,同宿舍的另外几个女孩从外面回来了,屋里立即热闹起来。今日难得都没课,又聚在宿舍里,大家热热闹闹地说了会话。

    冯莘打听到消息,说是学校里已在筹备校刊的事。宿舍的几个女孩一听都颇感兴趣,就连温见宁也抬起了头。然而一听到冯莘说,负责的教授已经说了,校刊上发表的文章不允许涉及国家大事,只谈校内事务与文艺时,大家顿觉扫兴不已。

    钟荟撇嘴:“这也不让说,那也不让说,还有什么意思。”

    阮问筠也冷笑:“内地都已经打成那样了,咱们学校里还有人想做武陵人呢。”

    温见宁没有附和她们,心里却也觉得怪没劲的。虽然她也不喜欢把文艺与政.治放在一块谈,可国势如此,想要把学校圈在桃花源里,这怎么可能。

    她这样想着,从手边抽出厚厚一沓稿纸,上面写满了字。

    这是温见宁不久前才写完的短篇系列。

    当初和钟荟逃到香.港安定下来后,温见宁就一直想把北平沦陷时的事写下来,但当时苦于没有思路,后来到了学校后,一再拖来拖去,居然拖到不久前才写完初稿。她打算等收到齐先生那边的修改意见后,再考虑投出去。

    至于投哪里,她早就想好了,上海沦陷,齐先生那边多有不便,这等文章不宜再交由她代为投递,顶多只能让齐先生帮忙修改。她待过的几个地方里,只有如今的香.港还是一片乐土。钟荟的父亲就在香.港.大.公报任职,把稿子往那边投,她完全可以放心。

    可即便有相熟的长辈照顾,若是自己写的东西上不了台面,温见宁也不好意思把稿子交过去,所以她铆足了劲想把稿子改好了再寄走。

    手上的这一组系列短篇,她给它起名为《永定桥》,这一来是文中的地名,二来则取自山河永定之意。故事的主人公文慧,是外地去北平备考的女中学生,租住在一间住了十几个人的四合院里。四合院几乎是一个小社会,其他十几名租客身份、性情各异,囊括了北平中下层小人物的缩影。

    这些短篇多数是从文慧的视角出发,使她作为一个旁观者,目睹了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前后这些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只有最后少数几篇是借他人之口叙述,交待了文慧逃出北平后的一些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慧这个主要角色就是她和钟荟两人的合体,她的所见所闻和她们在那段日子的经历也大多一致,不过部分地方略有修饰罢了。

    温见宁看着看着手稿,不知不觉又在上面涂涂改改起来。

    等她修改了一阵累了,正打算放下笔时,脑海中突然灵光一现。

    巧了,这不是有现成的题材可以写吗。

    灵感来了,挡都挡不住,温见宁立即抓起笔奋笔疾书起来。

    ……

    几天后,话剧社的成员再集体碰头时,就轮到温见宁和另外几个同学交“作业”了。

    沈静芷虽然并不是多严苛的人,但她本身在同学们心中威信重,又天生一张冷脸,看着就不大亲切,有些惯会耍懒的同学对上这位学姐更是又敬又怕,尤其当时和温见宁一样被点名的几个同学,你捅.我我捅.你,互相使眼色,都想磨蹭到最后一个。

    温见宁想了想,索性上前打了头阵。

    她不知道的是,即便她不第一个上前,沈静芷也正准备让她先来。这会看她主动过来了,沈静芷看着不动声色,心里还是满意的。她接过温见宁递来的稿子,才低头看了一眼题目,就奇怪地看了她一眼:“你既在北平待过,也应当知道宛平城内不设钟楼。”

    温见宁写的这个故事名为《宛平钟声》,诚如她所言,宛平城内的确是不设钟楼的。不过她只说:“知道的,只是觉得合适,就起了这个题目,您先继续看吧。”

    沈静芷这才接着看了下去。

    温见宁并没有延续沦陷后的北平这个题材,这次的剧本里她写了另外一座孤城宛平。

    当初温见宁和钟荟在北平时,整天靠着小报和茶馆的道听途说来确定宛平的战况,再有先前写《永定桥》的经验打底,至少写出个剧本的框架来还是没问题的。

    宛平自古以来是京师南面的门户,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后,更是中日双方激战的中心,而近在咫尺的宛平城居民便成了第一批日军入侵的受害者。

    剧情一开始出场的是宛平城一位年老的打更人,他在七七事变当晚听到了第一声枪响,起初还疑心是自己听错了,发现是城外在打枪后,他连忙通知宛平城里的几户有交情的人家。

    打更人年迈又无子女,平时多靠这些人家接济才能勉强糊口。这几户人家里,有儿子就在二十九军当兵的,有刚从日本留学回来的,甚至还有寺庙里的僧人。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这些人家的反应也各不相同。可在残酷的战争以及没有人性的侵略者面前,所有的侥幸和逃避,最终还是化成了对侵略者的满腔仇恨。

    宛平城内的普通民众终于联合起来,和前线士兵们决心一同抗日。但敌我相差悬殊,最终宛平城还是被日本人打开了门户,一通烧杀抢掠后,被炮声震聋的老打更人在断壁残垣中渐渐远去,最后只留下一声声凄凉悠长的梆子声。

    沈静芷看了很久,等看完结尾,才缓缓舒了一口气:“虽说卢沟桥事变这个题材被人写过许多次了,但写得还不错,有参加哪个文学社吗?”

    温见宁摇摇头,她暂时还没那个时间,至少要等下半年适应过来,再考虑这些事。

    沈静芷低头又翻了翻她的本子:“你这故事,作为改一改足以发表了。不过作为戏剧来说,有些冲突和爆发力都不够强烈,人物语言太书面化,有些地方也不符合这次宣传抗日义演的要求。但本子我还是先留下了,稍后如何还要听听同学们的意见。”

    她一口气挑出了许多不如意之处,但看脸上的神情却又分明是满意的。

    温见宁自然没有异议。

    过了一会,沈静芷陆续把上交给她的那些稿子分发下去,在话剧社的同学们中间传阅,之后不记名投票进行表决。最后投票结果出来,还是定下了温见宁的故事。

    钟荟知道了笔温见宁还要兴奋,恨不得立即回宿舍告诉其他人这个好消息。温见宁当然也很高兴,可高兴归高兴,她当初写得仓促,只是打了一个粗胚,还许多需要改动的地方。

    沈静芷等几个负责人一边招了几个笔头好的同学帮修改剧本,一边让表演的同学紧锣密鼓地开始排练,还有负责宣传的同学也没能闲着,这段日子挨家挨户地发传单。

    仿佛看出之前温见宁是想来凑人数的,沈静芷这些日子绝不让温见宁闲下来,要么让她改剧本,要么写宣传单,但凡能用到她的地方总是要物尽其用。

    温见宁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哪里入了这位沈学姐的眼,可人家指派她干活并不是没道理的瞎指挥,更何况其他人一样在忙,她也不好意思偷懒,只能跟众人一同忙碌起来。

    很快,七月来临了。

    ……

    “要我民族不灭,惟有抗战到底!”

    话剧社全体演员手拉手齐声念完最后一句口号,周围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她们话剧社这次举办的七七事变一周年纪念义演就在南湖岸边的草地上,此刻周围已经坐满了人。这些人有联大的师生,还有当地的男女老少和士兵,所有人都在热烈地鼓掌。

    温见宁也跟着一起用力地拍起手来。

    去年的这个时候,卢沟桥事变后,她和钟荟困在孤城里,虽然为未来忧心不已,却无能为力。而如今,至少她们已经能和同学们一起为这个在风雨中飘摇的国家而尽一份绵薄之力。

    但她想,她能做的或许不仅仅只有这些。

    话剧社的义演结束后,温见宁和所有同学一样很快投入了紧张的考试准备中。

    听风楼一楼的女生食堂到了晚上就变成了自习室,点着几盏煤油灯,在灯下复习。经常是一个宿舍的人占一张大方桌,彼此对坐着复习功课到深夜。就连一直住在校外的陈菡香为了考试,这几日也突然回了宿舍,跟众人一起复习。

    直到各科考试都结束后,所有人这才放松下来。

    温见宁也不用每天起早去图书馆占座位了,每天睡到天光大亮才起床,跟钟荟一起慢悠悠地去街上卖稀饭的地方吃早餐,回来还顺便给其他人带几份。

    不过这种松弛的状态并没有持续太久。

    从六月底就一直有小道消息在传,说是被她们当作教学楼的海关大楼要被空军学校征用,等九月份她们就要迁往昆明,和联大其他学院会合。

    考试过了没几日,学校总算下了通知。

    钟荟抱怨道:“好不容易来了这里安顿下来,才三四个月就又要我们搬走。”

    温见宁和其他人也跟着心有戚戚焉地点头,长途跋涉的滋味可不好受,更何况她们好不容易刚刚融入了在蒙自的生活,等到了昆明还要再适应一回,也由不得她们抱怨。

    趁着成绩还没出来,女同学们东西多,一早就开始收拾行李。

    来蒙自几个月,温见宁也没攒下什么家当,把买来的几本书和她来时坐火车买的茶叶收起来,就只有几件换洗的衣物和一卷铺盖了。等她收拾了一通,自觉差不多了,一转头看到枕边用蓝色包袱包起来的厚厚书信,这才发现差点把最重要的东西忘了。

    她揭开布皮,这里面装了她逃出北平后和齐先生往来的所有书信。

    (本章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