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大汉第三帝国崛起录 > 179河中对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见了刘备,荀彧一上来,先是把天下英雄贬低一番,而且不是空口白话,说的是有理有据。

    “袁车骑能聚人而不能用人,虽有大名,其实无用。袁公路奢淫肆欲,征敛无度,二袁皆非能救世之人。幽州刘伯安,虽负海内人望,然,其人不知兵事,又有公孙掣肘于内,冀州道阻于外,又为名所累,无能为也。豫州孙文台匹夫之勇,徐州陶恭祖年老体衰,兖州刘公山争权夺利,荆州刘景升坐谈之客,益州刘君郎自守之贼,关中董仲颖待宰之豚。此数公者,皆未足虑也,扬州地广人稀、凉州战乱穷困、交州偏远一方,皆不足道也。”

    接着又把刘备大大的夸赞了一番,同样是条理清晰、逻辑明确。这也是谋士们的一贯套路,上来先出惊人之语,先把人吓唬住,才好接着忽悠。

    “君侯,堂堂帝室之胄,先帝按谱赐爵,称呼为弟,今上之皇叔,汉家之宗伯。逐十万乌桓于平原,定百万黄巾于青州,而据齐国之故地,得渔盐之厚利。青州,地方千里、带甲十万,依山傍河、左拥徐邳,右揽冀州,前抵兖豫,此诚英雄用武之地也。”

    这马屁拍的刘备爽的不要不要的,然后荀彧话锋一转,道:“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昔年,高皇保关中,光武据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可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君侯本以青州为基业,本该深根固本,实在不该染指东郡的。”

    所谓“染指”,就是把手指伸入别人不给你吃的东西里。“染指”这个说法,其实是比较重的,不该“染指”东郡,那么,东郡又是谁锅里的肉。

    荀彧接着道:“袁车骑既得冀州,已经将东郡视之为自家后院,只是此时冀州新定,地方不稳,未可轻动,一时间腾不出手来而已。若我所料不差,等冀州稍定,袁车骑一定会出手安定东郡,毕竟,东郡距离邺城,虽云两州,实在是太近了一些。东郡之得失,于青州无关紧要,对冀州则不然,君侯此番插手东郡,只怕是犯了袁车骑的忌讳。虽然一时无事,然而,事后未免遗祸无穷,请使君思之。”

    刘备略一思索,便颔首表示赞同。的确,对于冀州来说,东郡,尤其是东郡河北的部分,确实是有如芒在背的感觉,不控制在自己手里是不行的。对于青州来说,东郡不过是块飞地,有没有,其实是无足轻重。

    而且荀彧所料的确不差,要是刘备不来,袁绍很快就要派出曹操来打黑山军,做东郡太守了。

    这时候的袁绍,还是把曹操当做是自己的亲信的。不但把自己“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说给曹操,还和他商议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的事情。

    如果不是想要阻止曹操起家,刘备这一趟的确不该来的,占了东郡,确实有费力不讨好。不过,为了能够阻止曹操起家,这一点,比其他的事情都要重要一些。如果是不是为组织曹操起家,刘备吃饱了撑的,来东郡打仗,就是留下臧洪,也害怕袁绍来个“表奏”曹操为东郡太守。

    只不过,这个理由,虽然对刘备来说很重要,却没法对其他人讲。难道让刘备告诉别人,自己一个堂堂君侯,地方千里,带甲十万、兵精粮足、甲坚兵利的青州刺史、征东将军,居然害怕一个兵不满千人,将不过数员,寄居于袁绍麾下的曹操。

    甚至为了阻止曹操崛起,刘备还特别跑到东郡来,和黑山军打了一仗。这事,就算是刘备不要面子,肯说出去,也得有人肯信才行啊。

    荀彧见刘备露出了赞同的神色,这才接着说道:“使君今定东郡黑山贼,分东郡于大河南北,各设守、尉而治之。于袁车骑而言,则是制其后,与刘兖州而言,则是夺其土。若日后一旦东郡有事,出兵少则不足为用,出兵多则青州空虚。还好君侯表荐臧子源为东郡都尉,臧子源,张广陵之故吏也。故中郎将臧公,亦是周阳公之故吏,张陈留、袁车骑看在各自的面上,倒也不会对臧子源太过苛刻。”

    臧洪之父臧旻,在担任护匈奴中郎将期间立有战功,被朝廷征为议郎,臧旻回到京师,袁绍的生父兼宗法上的叔叔,时任太尉的袁逢接见了他,问他一些西域诸国的土地、风俗、人物、民族等情况,臧旻对答如流,对于西域百余国的大小、道路近远、人数多少、风俗情况以及山川、草木、鸟兽、异物等了如指掌,“口陈其状,手画地形”,让袁逢大为惊奇,袁逢赞叹说:“即使班固作西域传,也难比此呀!”在袁逢的关照下,臧旻不久转任长水校尉,又升为太原郡太守。所以,臧洪的父亲也是袁氏门生故吏,按照这个年代的风气,臧洪也算是袁家的人马。

    这一番话说的刘备头昏脑涨,里面的人物关系是在有点错综复杂,要是刘备穿越之前,绝对搞不清楚。臧洪是陈留太守张邈的弟弟张超的故吏,若是做了东郡郡尉,与陈留太守张邈之间,天然便有一种联系。臧洪的父亲臧旻,做过中郎将,是周阳公的故吏,至于周阳公,虽然刘备不知道是谁,不过,既然能让袁绍看在这位“周阳公”的面上不为难臧洪,估计也是袁绍的长辈之类。

    刘备干笑一声,道:“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果然非同小可。”

    仔细想想,袁氏树恩四世,要是从卢植那里开始算,刘备不也算是袁氏门生故吏的边角料,这个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于是道:“非公之言,备实不悟,然则以明公之见,我下一步该如何行事。”

    荀彧道:“君侯岂不闻范雎‘远交而近攻’之计乎,如此,得寸,则公之寸也,得尺,亦公之尺也。”

    荀彧接着说道:“徐州陶恭祖年老德薄,君侯旌旗向南,则徐州可定,兖、豫二州,处中国而为天下枢也,兖州四分五裂,刘公山无能为也,豫州盗匪横行,袁公路不能治也。君侯以青、徐之众,而收兖、豫之地,则中原必定,中原定则威震天下。然后,西向而讨董贼,迎大驾于关中,还天子于旧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则汉室可兴,霸业可成,此周公之业也。”

    听了荀彧话,刘备顿时觉得有些刺耳,心说荀彧这货不是大汉忠臣么,怎么说起话来,处处不为大汉朝考虑,什么“得寸,则公之寸也,得尺,亦公之尺也。”,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话是忠臣应该说的么。

    其实,刘备认为荀彧是大汉忠臣,是他对荀彧有所误解,荀彧在劝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对曹操说过,“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

    把汉献帝和周襄王和义帝比较,没有一点尊重之心,这完全是把迎天子这件事,当做一块筹码来衡量,哪里有一点忠臣的意思。

    至于荀彧反对曹操称王什么的,也不是对汉室忠诚,而是对曹操忠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不赞同曹操称王,是为曹操考虑,只不过是曹操不领情罢了。

    刘备在心中吐槽了一番荀彧,不过他还是知道荀彧说的有道理。

    这番话,对于与刘备而言,顿时有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难怪历史上刘备遇到诸葛亮,听了隆中对,立刻就说自己遇到孔明,那是如鱼得水。这种战略上的规划,果然是非同一般。估计以后就没有“隆中对”了,今天这一对,日后大约就可以叫做“船中对”,或者“河中对”了。至于具体叫什么,完全取决于日后刘备提起这件事的时候,称之为什么。

    于是,刘备上前,握住荀彧的双手,说道:“备今得明公,真如鱼之得水也。何愁汉室不兴,天下不安。”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