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大汉第三帝国崛起录 > 126人才二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杨俊和许子将一样,都有识人之明,经过他们品评的人物,立刻身价倍增,要是被他们非议上一句,自然也是名声大坏。

    不然的话,曹操也不会带着礼物去拜见许子将,求人家给自己下评价,许子将不愿意给曹操品评,曹操还要威胁人家。

    袁绍也不会因为惧怕许子将,回一趟老家,也要轻车简从,只做一辆车回家。

    拿现代的话说,这些人掌握这话语权。

    这时代用人,用的的举荐制度,主要看的就是名声,一直到魏晋时代,都是如此,陈群的九品中正制,也不是他自己凭空想出来的。九品中正制,实际上,就是把这种品评人物的权力,从民间收回道官府手里。

    不过官府做事,一向是节操满满,如杨俊,许子将之辈,品评人物至少还要做到公平,至少是表面上的公平还是要的。等到九品中正制时,话语权归了官府,那就真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了。

    “卿既有识人之明,可有贤才举荐于我。”刘备对杨俊说道。

    杨俊闻言便道:“常伯槐,河内温县人,自幼家贫孤单,但不是自己该得的东西,从来不取。常林天性好学,常身带经书耕作于田野。期间犹然废寝忘食攻读五经,他妻子时常去田间为他送饭,二人相敬如宾。可谓好学而有智者,为人亦有胆略。”

    常林,字伯槐。

    刘备道:“既然如此,孤先征召其为县令,日后有了功劳,自当大用。”

    杨俊又道:“司马伯达,也是河内温县人。虽然年纪还轻,然其品行才能异于常人。当初离京之时,为人所诬被抓,而董卓亦服其高论而释之,可谓智勇双全之人。”

    司马朗,字伯达。

    记得有部给司马懿洗底的电视剧,叫《军师联盟》的,这部电视剧虽然是乱编一气,但是没有打着历史正剧的招牌,也算是有点良心。里面为了突出主角,把司马朗塑造的挺不堪,其实司马朗也是能臣,司马朗亲自巡视军营,为生病的士卒请医配药。结果自己也染上了疾病而死。

    刘备随口下令,说道:“诸葛子瑜随我时日已久,先外放做一县令,司马伯达年纪还轻,暂时为我记事。”

    杨俊又介绍了一个司马家的人,“司马芝,字子华,司马伯达族兄也,虽名声不显,但为人刚正,遵守礼义,才华出众,其为今世之董宣乎。”

    刘备眉毛一挑,这个评价够高的啊。

    董宣这个名字,其实不是很出名,但是强项令就很有名了。

    董宣是光武帝时的洛阳令,曾经格杀公主家犯法的家奴,并且宁死不向公主谢罪,因为他不畏权贵,被光武皇帝称之为“强项令。”。

    于是,刘备又任命司马芝为县令。

    “司马伯达之弟,司马仲达,虽然年少,然其绝非寻常之人,还请使君勿以其年幼而轻之。”杨俊又推荐了司马懿。

    听了司马仲达这个几个字,刘备虽然面无表情,但是心还是猛的跳了几下,心说:我当然知道司马懿绝非寻常之人,甚至比你,比司马懿本人都知道这一点。既然这样,不如把司马懿也征辟来,然后故意坑司马懿一把,让他犯个错误,就可以找个理由杀了,再痛哭一场,来个“刘玄德挥泪斩司马。”。

    想到这里,刘备道:“既然如此,我且先请司马仲达为我记事,日后年纪稍长,再做打算。”

    杨俊接着推荐他的河内老乡,“赵君初,亦是河内温县人。此人也是明智之士,当初司马伯达因和河内为洛阳咽喉,恐有大战,号召相亲远离避难,众人都是故土难离,只有赵君初相随。此人明识典籍,见识过人,却是与人无争,为世好士。”

    赵咨,字君初。

    刘备道:“明识典籍我以前为”

    “平原处士祢正平,年纪虽少,然其人文采极高,辩才无碍,只是性格刚直,放荡不羁,有名士之风。”说完了河内人,杨俊又推荐了一位平原人。

    处士,既是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刘备倒吸了一口冷气,心说我治下,怎么还有这么一位爷在啊。

    祢衡的一生,虽然非常短暂,但是确是骂人找死的一生。

    当初孔融为了向曹操推荐祢衡,专门写了一份《荐祢衡表》,但是祢衡称病不肯去,曹操封他为鼓手,想要羞辱祢衡,却反而被祢衡裸身击鼓而羞辱。

    曹操虽然想杀了他,又怕坏了名声,就把他遣送给刘表。祢衡对刘表也很轻慢,接着骂刘表,刘表也想杀他,也和曹操一样不想坏了自己的名声,就又把他送去给江夏太守黄祖。到了黄祖那里,祢衡接着骂黄祖。黄祖是个粗人,不像曹操和刘表那样顾忌名声,正好又喝了酒,酒劲上头,一怒之下砍了祢衡。

    为了日后不变成祢衡“击鼓骂刘”里面的丑角,刘备立刻决定,先举祢衡为茂才。然后再找个钱多活少的工作给他,只求他不要没事骂人玩就行了。只要祢衡还讲究一点门阀政治的潜规则,那么作为刘备的门生故吏,就不会再大骂刘备这个举主了。

    不然,刘备也保不住哪天忍不住了,把祢衡给干掉,那不成了和黄祖一个档次了。

    杨俊连续推荐十数人,有些刘备穿越之前就听说过,有些没听过,也都一一征辟,给足了这位河内名士的面子。

    待到离开,刘备又请杨俊并马而行,两百名亲兵左右护送,典韦身披重甲相随。刘备其实也有两下子,虽然比不了魏武帝,八岁就能打跑鳄鱼,但也算是有几分勇力。但是,刘备可不想像孙策那样,以勇力自负,坐拥江东,麾下兵马十数万,而独行于江湖,结果死在了几个刺客手上。因此,非常重视自己的安全工作。

    刘备挥手让众人皆离开数十步,低声问杨俊道:“孤今与先生并辔而行,足显先生否?”

    杨俊回答道:“未为显也。”

    刘备问道:“那怎么做才算彰显了先生呢?”

    杨俊道:“愿明公匡扶王室,扫平四海,继二祖之余烈,成周公之伟业,使俊名标青史,传于后世,则为显也。”

    二祖,指的是汉太祖高皇帝,和汉世祖光武皇帝。刘备是汉室宗亲,继二祖之余烈,这已经说得很露骨了,所谓成周公之伟业,不过是块遮羞布罢了。

    刘备一愣,心说这怎么和鲁肃对孙权说的差不多,估计日后历史上,只怕都要留下一笔。随即想到,我可不能像孙权那样,小人得志一般的大笑。于是正色拱手道:“我闻之,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先生正是我刘备的镜子啊。”

    杨俊亦拱手相谢,对刘备道:“今诸侯讨董,无功而返,大失天下之所望。明公何不发以檄文,再次号召天下郡国讨董。”

    刘备听了,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