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铮铮大宋 > 第三十一章:工部新司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正月十七日清晨,距朝议弹劾钱明逸仅过一日,官复原职的赵旸终于得以再度离开皇宫。

    和值守于宫门的几名禁军都头寒暄了几句后,赵旸嘱咐魏焘、鲍荣二人前往南城去请范纯仁,而他则带着王中正几人直奔尚书省工部本署。

    相较第一次来,这回赵旸也算是轻车熟路,与前来开门的署内小吏打了声招呼,便直奔工部检法案使杨义办公的班房。

    只见赵旸站在班房门外瞄了一眼,见杨义正坐在书桌后埋头翻阅案卷,他抬手敲了敲门,打了个招呼:“杨案使,得空否?”

    杨案使抬起头来,瞧见赵旸,忙起身迎上前来:“赵员外郎,请进、请进。……快来人奉茶。”

    片刻后,署内小吏奉上茶水,赵旸出于礼数抿了一口,正要询问,便见杨案使找出一本名册,主动提道:“那日之后,卑职便联系了身在汴京的、隶于我工部的匠人,一听是小郎君需要人手,他们纷纷表示愿意效劳。”

    “哦?”赵旸笑了笑,对于杨案使的客套姑且听之、姑且信之,毕竟他自认为还没有这个名气与威望。

    不过当他打开名册时,他却有些意外,因为名册上记录的人名着实不少,且按照石匠、木匠、铁匠等加以区分,可以说是罗列地非常仔细。

    见赵旸惊讶地看来,杨案使忙解释道:“因员外郎那日并未具体言及需要那些具体匠种,卑职便自作主张,从隶录我工部的名册中各挑二十人,逐一走访询问……”

    “都答应了?”赵旸惊讶道。

    “幸不辱命。”杨案使谦逊地拱了拱手。

    赵旸惊讶地打量了几眼杨案使,心下啧啧称赞,不愧是十几年的衙署老吏,这办事能力,谁说大宋衙署办事效率低下来着,关键还是得看这些府吏想不想用心去办。而眼前这位杨案使一心希望工部能够振兴,那自然是尽心尽力。

    至于毕昇、沈括,杨案使暂时还未找到,赵旸也不见怪,毕竟人海茫茫,想要找到确实不那么容易。

    思忖一番后,赵旸委婉暗示道:“杨案使辛苦了。……我技术部草创,正是用人之际,若能有杨案使这般经验丰富的老吏居中统筹调度……”

    杨案使听了大喜,忙行礼道:“多谢上官提携。”

    鉴于之前已得到赵祯的许可,赵旸的“技术部”挂在尚书省工部名下,属于“司”一级,赵旸自领“司使”,手下一概人员任用都由赵旸任免,因此他能够许诺杨案使的最大职务便是“司副使”。

    当然这并非官名,而是差遣,但俸禄、津贴一概不缺。

    至于为何将副使的职务交给初见不久的杨案使,赵旸也是经过一番考虑:既然毕昇、沈括等历史留名的名人暂时还没找到,燕龙图燕肃的儿子燕度还在河北治理河道,且未必情愿调来相助,为何不选一个久在工部的老吏先将框架搭建起来呢?

    至于以后,那就以后再说呗。

    在得到新的差遣后,杨案使,或者说杨司副使,心情愈发激动,主动提及道:“司使今日可有空暇见见那些匠人?”

    “方便吗?”

    “方便、方便,司使稍歇,卑职这就召人去请。”杨司副使连连点头,忙召集匠人去了。

    他一个人自然是没办法在短时间内就召来几十名工匠,所幸工部本署内上上下下都愿意帮忙,包括其他几个案的案使,毕竟这些人也都知道,只有那位专宠于官家的小郎君才能改变他工部目前边缘化的尴尬局面,不说卖一个人情,就算是本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考量,他们也愿意提供帮助。

    大概半个时辰后,魏焘、鲍荣二人领着范纯仁来到工部本署,与赵旸相见。

    赵旸起身相迎,笑着道:“又要耽误纯仁学业了……”

    范纯仁失笑道:“若只凭试前愈加苦读,那我何来颜面入京会试?”

    看得出来,他对自身的学识很有信心,不愧是范仲淹之子。

    “不愧是纯仁兄。”赵旸笑着邀请范纯仁入座。

    “多谢。”范纯仁谢过,随即忍不住问起自己那份札子,赵旸也不隐瞒,将十五日朝议那日的经历一五一十地告诉范纯仁,只听得后者激动不已。

    毕竟那可是他人生中第一份札子,而且还是劾奏权知开封府事钱明逸这等大官的札子,以他现在还是一名学子的身份来说,若非赵旸,哪有代民意弹劾高官的机会?

    激动之余,他不免也有些担忧:“官家……可知是我写的札子?”

    “知道了,还问我是不是纯仁兄写的呢。”

    “啊?这……”

    “安心,官家没说什么,还称赞纯仁兄写得好,要我和纯仁兄多学学。”赵旸说的也是实话。

    范纯仁这才松了口气。

    毕竟官员的札子默认必须由该名官员亲自书写,让他人代笔属于罪过,罪名可轻可重,全看有没有人举报以及官家降不降罪,正常情况下,不止该名官员要丢官,代笔之人也会受到处罚,待考学子则会失去会试资格。

    范纯仁也深知其中利害,当日他答应代笔,主要也是年轻气盛,又喝了些酒,这才被赵旸诱动。

    所幸他俩都属于是“简在帝心”,官家不怪罪,那就什么事都没有。

    随即,二人又聊起赵旸准备创建的技术部,赵旸将杨副使这几日的工作成果一说,笑着道:“因那日我没有说清,没想到杨案使联络了一大批人,除必要的吏人外,石匠、木匠、铁匠等也一应俱全,倒是让我省了不少力……”

    范仁纯不由惊讶:“需要这么多不同种类的匠人吗?”

    赵旸点点头,起身走到杨副使的桌上取来纸笔,一边记录一边向范纯仁做出解释:“木匠,我有意让他们去改进弩具。据我所知,虽然我大宋已有火器,但我估测威力不大,并不能取代强弩,更何况两者的适用也完全不同……”

    范纯仁不禁惊讶,虽说他早就猜到这位小郎君创立技术部肯定是想做出什么功绩,但也没想到赵旸一开口就是改良军器,这可是国家层面的大事啊。

    “那石匠、铁匠呢?”

    “石匠,我准备让他们负责烧砖,唔,水泥那块也交给他们。……铁匠的话,就负责铸铁练钢这块吧,这块达标,才能铸造真正的火炮,介时任何城墙都挡不住火炮的轰击……另外,还有火药的改良也需要大量的人手……”

    看着侃侃而谈的赵旸,范纯仁脸上的惊讶之色越来越浓。

    作为范仲淹之子,寒窗苦读十余年,自诩才智过人的他此刻竟感觉自己几乎跟不上眼前这位的思路。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