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致暗频率 > 第14章 蝙蝠图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2027年 4月,亮国火箭城

    “您是说 240BPM, 4赫兹频率与地震预测有关吗?”大卫对布劳恩教授问道。

    “是的,极低频( ELF)技术是近几十年来的热点,在潜艇通讯,地震预测,地下探矿等领域都有较好的应用。”

    布劳恩教授接着说:“已知的几个大国,都建设了长波收发台网,在 4赫兹至 80赫兹频段监测地下自然源发出的电磁信号及其变化,用于地震预报。”

    布莱恩教授继续他的讲解。

    特斯拉认为,超光波或者叫“动态以太”,波长极长,只有恒星能被它入射,而行星及以下物体“尺寸”小于波长,所以就被绕射了。

    这就像站在海边的礁石上观察,海浪滚滚而来,绕过水中插着的一根木桩,而能量都打在了尺寸更大的礁石上,啪啪作响。

    水中的木桩却并没有被海浪打倒,甚至不受影响,是因为它的截面直径远小于海浪的波长,被绕射了,所以它对海浪的巨大能量几乎没有反应。

    正常人听到超光波假说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为什么感觉不到呢?

    因为“尺寸”太小的物体,相当于海水中的“木桩”,无法被海浪的波长入射。

    太阳的直径足够大,如果真的有超光波,瞬时地从各个方向射向太阳,将其入射,灌入大量的能量把太阳“点燃”。

    其中某一束超光波如果是从其他星体比如木星绕射而来的,那么这一束超光波与其他未经阻挡的波入射太阳的效果,或者说被太阳吸收的能量,应该是不同的。

    太阳的表面并不是一个平坦的光球,光球表面的细部结构呈现出“米粒”状的斑点,暗区亮区交错。

    按照超光波的逻辑理解,那些暗区斑点是整个银河系恒星,乃至是整个宇宙星系阻挡超光波的投影。

    由于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运动速度较快的行星等星体叠加阻挡在阴影上,就会使得太阳表面相应区域吸收的能量产生巨大的变化。

    引发磁场的运动,阴影部分降温就形成了太阳黑子,阴影边缘升温爆炸形成太阳耀斑。

    太阳黑子周期性生成和变化,每个周期主要的黑子总是生成于太阳南北纬 30度左右并逐渐向低纬度移动,至南北纬 15度时,太阳黑子进入极大期。这就是著名的“蝴蝶图”。

    看到这张“蝴蝶图”,震惊中,每个人都会陷入深深地思考。

    为什么呀?

    太阳黑子只出现在贴近黄道面的,正负30度纬度之间,并且周期性、规律性这么强。

    没有一个太阳以外的影响和决定因素,简直是不可能的!

    太阳系的主要行星和卫星都集中在黄道面上运行,上百万颗小行星组成的小行星带相对于黄道面的轨道倾角几乎都小于 30度,其中,约 90%的小行星,轨道倾角小于 15度。

    行星、卫星和小行星带与黄道面的位置关系与太阳黑子的分布区域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在特斯拉的超光波逻辑里,这很好解释,太阳系的主要行星和卫星都集中在黄道面上运行。

    而太阳相对于黄道的自转倾角只有 7.25度,所以太阳黑子就集中生成在这些遮挡区域。

    太阳的南北极地区几乎没有快速移动的遮挡物,没有形成黑子也就不奇怪了。

    现有主流理论认为太阳黑子完全是由于太阳内部的磁场运动不均衡而产生的。

    如果太阳黑子完全是内部机制产生的,那么,黑子应该随机地出现在太阳表面的任意位置。

    现有理论很难解释,为什么太阳黑子总是集中在低纬度?

    尤其是在南北纬 15度以内密集爆发,而在南北纬 60度以上的区域内几乎没有太阳黑子。

    “我希望我所说的遮挡物,没有误导你,太阳黑子说到底是太阳内部的能量反应,而不是所谓的影子,超光波理论并不否认太阳黑子是太阳内部磁场反应的结果,只是探讨产生反应的诱因。”布劳恩教授补充道。

    还有一些证据支持超光波的“遮挡论”,比如,太阳黑子的大小,绝大多数黑子的直径从几百公里到几万公里,那正是小行星、卫星和行星的尺寸。

    最大的太阳黑子直径可达 20万公里,不到两个木星的直径,那正是巨行星交错时的尺寸。

    2000年 6月 22日,木星与土星相合,在太阳表面产生大面积黑子,两颗巨行星日心黄经交错, 7月 14日,太阳爆发 X5.7级大耀斑。

    2020年 11月 2日,木星与土星再次相合,当日,亮国航天局观测到一个大黑子正在形成, 3日,确认是大的黑子群,编号为: AR2781。

    6日,黑子正对地球时,照片非常清晰,一个较大的黑子群边缘模糊,很可能是木星和其卫星的投影,另一个稍小的黑子边缘清晰,呈完美圆形,很可能是土星投影。

    特斯拉认为,以宇宙中的任意一点,比如以太阳为中心(不是说太阳是宇宙中心),超光波从四面八方射来,遇到银河系的恒星阻挡,在太阳上产生能量密度不同的明暗区域。

    同时,到达太阳系之后,又受到黄道面正负 30度内大量存在的小行星阻挡,如果该阻挡相对减少的能量恰好重叠于暗区,则导致太阳表面该区域温度更低,形成太阳黑子现象。

    在成片的暗区基础上,若遇到行星和卫星的叠加阻挡,则形成较大的黑子。

    特斯拉认为,太阳黑子的周期就是,以木星和周期共振的小行星的公转周期为基础的,与其它巨行星、近地行星、卫星甚至彗星共同形成的。

    太阳黑子平均 11.2年的周期支持这一理论。

    大卫说:“超光波这个假设也太大胆了,听起来确实有点疯狂,一时难以接受。”

    “现代科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布劳恩教授略一停顿,接着说: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可被证伪,能够预言!”

    特斯拉曾经预言彗星穿越黄道面会导致太阳活动更加剧烈,已经被我们多年来的观测数据所证实。例如:

    艾森彗星( C/2012 S1), 2013年 11月 9日穿越黄道面,同年 10月 29日,发生一周内第四次 X级太阳耀斑。

    11月 6日,日面东侧的活动区 AR1890( S11E36)爆发了一个大 X射线耀斑( X3.3级)。

    11月 9日当天,大太阳黑子 AR1890有一个“贝塔-伽马-德尔塔”磁场,为 X级太阳耀斑提供能量。

    11月 10日,正如预测的那样,太阳黑子 AR1890又释放了一次 X1级耀斑。

    欧凯美顿彗星( C/2013 V5), 2013年 12月 21日穿入黄道面, 12月 20日,太阳表面生成巨大的冕洞。

    21日当天,新的太阳黑子 AR1934和 M级太阳耀斑产生。

    2014年 10月 16日,彗星穿出黄道面,黑子群 AR2192在 10月 17日转入可见日面。

    面积在 10月 27日最大,达到 2750个太阳面积单位,是地球大小的数十倍,成为自 1990年以来最大的太阳黑子。

    彗星( C/2022 E3), 2023年 1月 12日到达近日点,黑子 AR3181、 AR3182、 AR3184连续发生三次 X级太阳耀斑爆炸。

    2月 12日穿越黄道面,黑子 AR3217于 11日爆发 X级耀斑。

    恰逢 30年一遇的土星冲轩辕十四,直径超过 6公里的巨型彗星梅克贺兹一号( 96P)于 1月 31日穿越黄道面并到达近日点( 0.12天文单位),这导致第一季度的太阳活动异常强烈,将预计的太阳活动极大年( 2025年)整整提前了两年多。

    2023年也成为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天。

    一位天文学者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卫星的位置也与太阳活动相关,最佳案例是天王星卫星。

    天王星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自转轴几乎“躺平”在轨道平面上,倾角高达 98度,在它的冬至和夏至附近总有一个极点指向太阳。

    这使得天王星 27颗已知卫星的轨道就像一个游戏飞盘,随着天王星的公转,从飞盘“竖着”呈一条线对着太阳逐渐横转过来,直到完全展开,整个圆盘互不遮挡地对着太阳。

    “这是 18颗轨道倾角几乎为零的天王星卫星的组合图。卫星轨道面与太阳和天王星中心连线夹角为零时,卫星有一半时间藏在天王星身后,即使到天王星前面,也会相互遮挡抵消影响,太阳黑子就少。”

    ”夹角为 90度时,轨道面完全垂直于太阳连线,每一颗卫星都无遮挡地对着太阳,太阳黑子就多。更不可能思议的是,以零点为中心,日均太阳黑子沃夫数在图的左右是完全对称的!“

    ”这种对称和强相关性是现有理论无法解释的。按照现有理论,天王星的卫星与太阳黑子完全没有关系,这张图上的点,应该呈现杂乱的随机分布。”教授接着说:

    “大卫,你看这张图,像不像一只蝙蝠,两端是高高支起的翅膀,中间是嘴,嘴的两侧是眼睛?”

    枯燥的理论告一段落了,大卫惊叹着:

    不是一颗卫星的巧合,而是整整18颗轨道各自不同的卫星表现出惊人的对称性和一致性!

    然后他看着图附和道:

    “像,真像!之前有一个著名的蝴蝶图,这张就叫蝙蝠图吧!”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