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兰芳 > 第二百八十七章 带清没有工作岗位

第二百八十七章 带清没有工作岗位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不过似乎情况并不是如王杰所料想的那般发展。

    一连数日,王杰都没有得到任何关于兰芳军队发起进攻的消息,他非常疑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直到去探查消息的哨兵带回来的消息告诉他——

    兰芳军队撤退了。

    兰芳军队真的撤退了,甚至连刚刚攻下的忻口都没有留下军队防守,直接就撤退了。

    这让王杰感到非常的疑惑,永锡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根本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兰芳军队刚刚打下来的土地自己就不要了,忻口好歹也是一个重要的关隘,通往太原的必经之路,他们说不要就不要了。

    然后他们进一步得知,兰芳军队甚至已经收兵返回了大同地区,之前他们所占领的一系列的地方都被他们抛弃了,根本没有驻兵留守,直接返回了大同,仿佛他们这一次进攻的主要目的就是就是大同并不是太原。

    但是如果他们的目标只是大同,而不是太原,那又为什么要那么南下进攻,甚至打到了忻口呢?

    这是不是诱敌深入之计?

    是不是兰芳军队想要把他们最后的野战力量都给勾出来,勾引他们来打一场收复忻口的野战、然后再用兰芳军队最擅长的野战将带清最后的野战主力彻底消灭?

    关于这个问题,王杰和永锡也不知道答案,他们只能把现实情况送回太原告诉还没有来得及离开的皇帝永琰,让皇帝知道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至于接下来该怎么办,他们也不知道。

    兰芳军队撤退的消息传到了太原,让正在准备迁都工作的小朝廷感到非常的意外。

    这几日他们着急忙慌地将自己仅剩的家产搬上车准备送到西安,结果突然之间得到消息,兰芳军队走了,不打了。

    这算什么?

    兰芳军队到底在干什么?

    难道打了这么一仗,仅仅只是为了吓他们一下,还是说他们的后方出了什么问题,以至于他们需要撤退。

    和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猜想,他不认为兰芳会无缘无故的撤退,他认为有可能是蒙古人出兵威胁到了兰芳军队的后方,所以他们不得不撤退。

    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和珅派人北上去查看蒙古方面的情况。

    但是这还需要一些时间,而眼下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摆在了他们的面前。

    兰芳军队撤退了,不打了,那么这迁都是否还有必要继续下去呢?

    对于一個国家来说,迁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能随便拍脑瓜,之前迁都是为了躲避兰芳军队,而现在兰芳军队不打太原了,那么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前往西安呢?

    就这个问题,朝臣们进行了一番商量,最后大部分人认为还是去西安比较安全。

    留在太原,且不说距离兰芳的军队太近,随时可能会有危险,太原的城市建设也远远不如西安。

    西安虽然早已不是当初唐朝的时候那么辉煌,也很久没有成为一个大一统王朝的首都了,但是尽管如此,西安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依然很重要,依然是带清经营甘肃、新疆、青海的重要大后方基地。

    更别说西安还有现成的宫殿,虽然比较残破,好歹是宫殿,比起太原这个用巡抚的官署临时改造了一下就充当宫殿的“宫殿”要好多了,稍微修一修或许就能用。

    而且当年强大的汉王朝和唐王朝也都是定都西安,从而定鼎天下,所以朝臣们认为,从玄学的角度来说,如果永琰可以迁都到西安,那么大清或许能迎来一波全新的发展也说不定。

    当然了,这些玄学的说法永琰是不怎么相信的。

    他老爹的经历证明了玄学的破产,玄学不过是一些骗人的把戏,说这些只能起到一个自我安慰的效果,可是他却十分认同西安比太原更安全这个说法。

    就像这一次一样,大量军队拼命防守也拦不住兰芳军队的长驱直入。

    他这边数万大军,在兰芳军队不到一万人的进攻下,仿佛纸老虎一般一戳就破,根本就没有办法保护他的安全,根本打不过人家。

    如果兰芳真的想要打下太原,那么他认为太原也是守不住的,留在太原只能让他和他的老爹一个下场,搞不好还要和他老爹一起去进行全国巡演,下场凄惨,哪怕是为了避免这种待遇,去西安也比留在太原更好。

    怀着深深的失落感和恐惧感,永琰下令宣布继续迁都西安,原有的一切工作继续进行,按部就班,不用停下。

    至于太原该怎么处置,永琰询问了和珅和一些大臣之后,大家一致认为可以把太原打造成一个军事堡垒,用于阻挡京师方面和大同方面的兰芳军队,成为西安的东部屏障。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认为西安也并非绝对的安全,因为就在不远处的凤翔府,还有两支尚未平定的反清义军正在活动,他们认为或许可以把洛阳作为最好的选择。

    但是和珅提出了反对的意见。

    和珅认为凤祥府的反清义军不过是小小的忧患,与兰芳相比实在是不足为惧,只要不是兰芳军队,单纯的一些反清义军根本就不是大清正规军的对手,只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这些反清义军迟早都会被镇压下去。

    更何况在西安也能够更快地得到新疆青海等地的八旗军队的援助,当地驻守的八旗军队和生活在当地满城内的八旗子弟可以尽快返回,为大清提供更加可靠的战斗力。

    而且关中的地理位置很好,只要守住几个关键的关隘,就可以阻挡兰芳军队的进攻,相对于太原北部的屏障,关中的屏障在质量上显然更好一些。

    届时大清的正规军可以全力出动,全力扫灭关中地区的叛军,包括四川的叛军都可以全力扫灭,扫灭之后大清就可以居高临下,虎视中原,从而对兰芳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威胁。

    永琰认为和珅的看法是正确的,于是坚定了迁都的决心。

    于是在五月初,太原朝廷开始正式迁都。

    兰芳方面很快就得知了清廷迁都向西安的决定,对于这个情况,赵学宁认为应该持续对太原方面进行军事施压,让带清无法集中剩余的精锐力量去解决自己的后患,而不得不把大部分的力量都用来应付兰芳的军事威胁。

    除此之外,兰芳也必须要尽快为接下来第三阶段的军事行动做好准备,消灭带清是其次的,统一华夏大地、掌控带清版图的全部、稳定全部局势才是最重要的。

    这些日子接二连三冒出来的各种名目的反清义军和名义上拥护带清统治的团练武装让赵学宁确定自己之前的看法是对的。

    消灭带清朝廷不过是他们的第一个重大目标,营造出大一统的和平局面、全盘接纳带清留下来的版图才是最大的目标。

    带清治理天下一百多年,消灭了不少既得利益者,让自己的旗人集团成为新的既得利益者集团,除此之外,也在旗人阶层之下培育出了历朝历代都有的各类利益集团。

    他们瓜分天下利益,在带清人口急剧增长、生产力水平没有革命性进步的前提下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进入了真正的赤贫状态。

    单纯消灭带清并不能解决掉这种赤贫状态,想要让生产力发生革命性的突破,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此之前,唯有重新进行利益分配,才能解决迫在眉睫的生存问题。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这些牛鬼蛇神们全都冒了出来,对兰芳来说是个大好事,至少之后的目标能确定了。

    那些野心家、唯恐天下不乱的狂人也都接二连三的冒了出来,省了兰芳政权好大的功夫。

    比如之前那个搞笑的朱五六,这种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只能把粮食的价格吃贵,没有其他什么正面意义上的影响,对于这种人,赵学宁杀之而后快。

    另一面,对于现在的兰芳政权来说,什么时候消灭带清已经不存在军事方面的难题了,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行政没有足够的行政人才。

    这是赵学宁感到比较苦恼的一件事情,也是他耗费了很多精力在处理的事情。

    因为考虑到对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赵学宁已经于一个月前下令将留在婆罗洲本土的三所国立大学转移到长沙,在婆罗洲上只留下分校,而将三所国立大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转移到长沙,开始进行教学,并进一步培养可用的人才。

    带清在整个中华大地所进行的教育投资并不大,因为人口太多,所以识字率不高,但同时也因为人口太多,识字人口的数量并不少。

    但是带清没有办法给如此多的识字人口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他们需要的官吏的数量终究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度增长,吃财政饭的无法凭空创造财富,他们也是要靠税收的。

    由此,大量的失意文人考不上功名,端不起铁饭碗、金饭碗,无奈之下只能游荡在民间,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并进一步成为了弘历发动文字狱的主要诱因之一。

    而对于这些失意文人,兰芳的政策就很简单了。

    带清格局太小、眼光太低,看不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也无法发展生产力,开创更多的工作岗位。

    但是带清提供不了的工作岗位,兰芳可以提供。

    清王朝用不了你们那么多识字人口,兰芳却十分需要足够多的识字人口来进一步培养并且投入使用。

    兰芳需要大量的官吏来经营西北、东北、西南和东南亚地方,哪些地方都需要投入巨量的人力物力,跟着兰芳,不怕没有工作。

    所以你们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答案当然是注定的。

    所以当兰芳十年四月中下旬赵学宁宣布要在长沙举办国立大学入学选拔考试之后,七省之地的失意文人们集体躁动起来了。

    经过弘历领衔的带清男子天团的巡游表演之后,失意文人们已经在实际行动上站在了兰芳这边。

    他们割掉了自己的辫子,选择了成为那个理想中的自己,勇敢的和带清划清界限。

    虽然也有一些带清的真爱粉拒绝与兰芳政权合作,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在弘历被擒拿的巨大冲击之下倒向了兰芳政权。

    兰芳的存在给他们带来了全新的视野和思想的初步解放,使得他们对兰芳政权的好感度激增。

    尽管赵学宁已经不打算恢复实际意义上的科举考试了,但就算没有科举考试,国立大学的入学选拔考试在大家伙儿看来也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科举考试。

    只不过不可能考上了国立大学就直接出来当官罢了。

    赵学宁决定把科举考试转变为国立大学的入学考试,让所有通过考试的考生进入国立大学参加三年学业,完成进修之后才能成为预备官员。

    并且因为官员的职责比较重大,所以三年学业完成之后还要进行一次毕业考试,毕业考试过关之后之后的考生才能得到国家编制。

    但是也不能立刻当官,而要从最基层的小吏开始做起。

    他们最开始只能成为吏员,必须先在基层单位进行工作,积攒经验和实绩,工作成果突出的人才能得到提升,从而获得成为官员的机会。

    这是赵学宁为未来的国家官员定下的一个晋升的通道和规矩。

    事实上,因为行政人才的极度缺乏和目前对于人才的极度渴求,很多早起南洋的学生和最初的国立大学里的学生那都是沾了时代的光,不少人刚刚毕业因为优秀或者情况紧急而火线任职,很快就得到了官员的工作。

    最早一批从国立大学出来的南洋的华人们有很多二十岁出头就开始干县令了,也干的不错,没有闹出什么大乱子。

    对于兰芳来说,对于这批特殊时期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时期内才会发生的特殊情况,等到这个特殊时期度过之后,一切进入正轨,这样的情况也就不复存在了。

    国家人才的选用必须要谨慎,必须要小心,必须要有规矩,不能随意改动,尽管现在有些特殊的需求而不得不“事急从权”,赵学宁也努力构建足够细致合理的规矩,让规矩贯彻上下。

    当初赵学宁在南洋本土进行了教育体制的变更,着力于创造上下联通的教育模式和选拔人才的模式,国家投入资金进行免费教育,培养出来属于国家的人才。

    这个办法在之前是可以办到的。

    因为兰芳当年人少,而钱多,使劲儿砸钱,就是能把一个小规模的教育体系给砸出来,并且起到一定的推动进步的作用。

    但是放到整个华夏大陆这个庞大的目标身上,想要把在南洋本土推动的乡蒙学、县小学、州府中学和国立大学的四级体系办起来,那需要投入的资金可就太庞大了。

    兰芳眼下还要进行诸多生产建设任务,还要拨出军费打仗,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个事情不是那么好解决的。

    而且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就目前来说,想要搞这个还是很有些难度的,所以为了完成过渡,赵学宁只能采取应急手段。

    于是他召开临时国务会议,与众人商讨并且通过了一部《临时教育法案》,宣布首先进行一次全国范围内愿意参加考试的考生的大规模选拔考试,合格者可以进入国立大学参加学习。

    他们将以带清培养出来但是没有工作的失意文人为选拔对象,进行一次或者两次大规模筛选,把这一批带清本来就具备的识字人口的价值榨取干净。

    这一批人将在未来的三年内接受兰芳政权的教育和实习考核,通过最后毕业考试的就会获得编制,成为预备官员,为国家服务。

    这次为了选拔培养更多的行政人才而进行的类似于科举考试中“恩科”的存在。

    所以,这次考试也有安抚人心、拉拢人心的效果与政治象征。

    同时,选拔出来的数万行政人员也能暂时解决掉兰芳眼下的行政危机,能够应急,给兰芳政府进一步完善教育和选拔制度争取时间。

    另外,赵学宁领衔教育部开始设计在控制区以县为单位展开集体教育和选拔的计划。

    根据计划,各县安排人手,拨给资金,用原先清政府设立的县学或者地方私学的校舍作为办学地点,召集八岁以上、十八岁以下的学龄青少年予以初级教育。

    教育设定三年时间,三年之后举办选拔考试,合格者可以进入国立大学进修三年,然后便是毕业考试,整个加在一起约六年时间。

    利用这六年的时间把一个少年培养成兰芳政府所需要的模样,在他的人生成长的初级阶段,对他进行及时干预,争取将清帝国可能给他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使之成为符合兰芳未来发展需求的一员干将。

    培养这样的少年人,并且为此付出一些资源,在赵学宁看来是十分值得的。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