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大庆第一太子爷 > 第一百二十六章 出征!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说着的时候,刘启的手不自觉的顺着衣缝,钻进了杨蜜的纱衣之中。

    如脂的肌肤,溜滑的就像是果冻一般,带给人无限的冲动。

    “啊!”

    杨蜜一声轻吟,控制不住的身子一软,就瘫在了刘启的身上。

    “怎...怎么赎罪?”

    刘启轻笑了一声。

    “很简单,待你父让户部,给本王运送物资的时候,你提前把名单搞到,让张德海送到东宫。”

    “还有,你父如果有任何的动向,你也一并写书,交给张德海,送到本王东宫。”

    确实很简单,只需要她盯着点杨文渊就可以了,这对于杨蜜而言,很容易就能够做到。

    “这种事,你传书给我就是了,何需再自己亲自跑上一趟。”

    刘启缓缓的将脑袋,凑近到她的耳边。

    “谁跟你说就这些了?”

    在刘启的热腾腾鼻息之下,杨蜜不禁身子一颤。

    “还有什么?”

    话音刚落,刘启在她衣内的大手,就一路向下直滑,直至到了那,杨蜜最为羞人之地。

    “啊!殿下!”

    “你说呢?”

    看着刘启一脸坏笑的样子,杨蜜顿时心领神会,俏脸一阵翻红。

    这时,她忽然很是主动的抬起双手,慢慢的褪下了刘启的外衣,羞涩的低下了头。

    “殿下,时间不早了,本宫伺候您沐浴吧。”

    ......

    辗转之间,就到了后天。

    皇宫,宣室。

    “陛下,太子已离开庆都了。”

    侍人来福,走到说前,很是恭敬的样子。

    “大臣们都有何反应?”

    庆帝抬起头,脸上几乎没有任何的表情。

    “诸位大臣没有任何动静,甚至连送行都没有。”

    “告诉尚书房,即日起,凡请奏让太子收兵的,言论太子兵士的,一律按扰乱军心的罪名论处!”

    听到庆帝的话,来福一愣,这么多年,大庆出兵无数,却还是第一次听到皇上有如此命令。

    来福自然不敢迟疑,连忙点头。

    伺候庆帝半辈子了,到现在,他猜不透皇上的心思,不过来福很明白。

    不知道最好,知道也要当做不知道。

    话多了,想多了,一个不慎,就是粉身碎骨。

    “他已经走了吧?”

    放下手中的奏折,庆帝的神色再度严肃了些许。

    来福知道他说的是谁。

    “殿下,昨晚他就已经出发了,暗中更有几十名好手跟随,太子无忧。”

    “退下吧。”

    ......

    “皇上,肃亲王没有任何动静。昨日秦尉去过一次,不知是去做什么。”

    “此外,大皇子已至蕉城,二皇子那边也没有任何动静,不过昨日,鲁妃应该是把这一消息,传书给他了。”

    来福离开没多久,一位身着紫衣的男子,悄然出现,随后沉声开口。

    “哼,每一个安分的。”

    听到鲁妃的名字,周天的面色阴沉了不少。

    这已经不是一次了,从二皇子刘毕,被安排到胶州坐王。鲁娘娘,就不止一次的,跟他暗中联络。

    只不过是,鲁娘娘,一直表现出一副与世无争的态度,给人一种贤良淑德的感觉,顾忌于皇室的面子,庆帝才一直没有嗔怒于她。

    说实话,在庆帝的心里,也有过怀疑,刺杀的事件,会不会跟鲁娘娘,或者是二皇子有关。

    不过,以鲁娘娘胆小甚微的性格,应该做不出如此大胆的事情。

    “陛下,要不要我派人,把信件截回来。”

    紫衣男的话音刚落,庆帝就摇了摇头。

    “不必了,朕倒是想看看,他们到底要做什么。”

    说完,庆帝目光凌厉的看着屋外,这朝廷,又要开始风云滚动了。

    ......

    庆都外,百里处。

    此时一辆马车忽然停下。

    后面跟着的,是远不见底的兵士。

    白启纵马上前,车帘缓缓掀开,刘启向外探出。

    “殿下,再向前十里便是官道,还有一条小路,我们走那一条?”

    刘启没有任何的犹豫。

    “走小道吧。”

    小道虽然道路崎岖,坐在车上,难免会有些难受。

    可若走官道,必然经过城隘,难免要停歇,而且还要面对不同的官员。

    小路不同,路过的都是一些村庄,或是极小的县城,如此便可看到一些不同的风景。

    “遵命。”

    白启刚走,刘启便向马车后呼唤。

    “吕良。”

    吕良骑马走进了一些。

    “怎么样?还习惯吗?要是受不了,可以到本王的车上。”

    笑着摆了摆手。

    “承蒙殿下关心,不必了,在下可以坚持。”

    闻言,刘启没再继续劝他。

    “再又多久你就要转道了。”

    “大概还有一百里左右。”

    刘启点了点头,又把秦尉叫了过来。

    “秦尉,在兵士中挑上几百名身手不错的兵士,届时护送吕良随行。”

    秦尉刚要开口,吕良却说。

    “殿下,无需百人,只需十人即可。人少了,麻烦也少,行进的速度也能更快一些。”

    刘启想了想。

    “也罢,那这样,转道后,你就从官道而行,这是本王的令牌,又任何阻碍,皆可亮明自己的身份。”

    吕良收下令牌,向着刘启道了声谢。

    部队继续开拔。

    秦尉跟吕良,并列在马车的后面。

    走了好一会,秦尉忽然开口。

    “先生,我有一事不明,还望先生解惑。”

    吕良笑了笑。

    “将军请言。”

    “昨日我将殿下交代之物,送到了肃亲王之手。一块小小的玉佩而已,为何在他看到后,立时神色非常的激动,莫不是这玉,有什么特别不成?”

    本来秦尉是不想问的,毕竟这是太子的事情。

    可思来想去,也没觉得那块玉有什么特别,还觉得是不是孤陋寡闻了。

    吕良身为商人,见识不少。肯定有所了解。

    闻言,吕良一边笑着,一边紧紧的握着马缰。

    看起来似乎是对驭马,还不是非常的娴熟。

    “将军有所不知,太子所送之玉,并无任何珍奇之处,甚至是你从街市上,就能够买到。”

    “但对于肃亲王而言,这可不仅仅是一块玉这么简单啊。”

    秦尉更是疑惑了,不就一块玉吗?

    也没听说肃亲王,有喜爱美玉的嗜好啊。

    “先生,末将不解。”

    “很简单,玉,乃国之重器也!”

    两人的交谈,也都被刘启听在了耳中。

    吕良说的没错,玉,不仅仅是用来装饰用的。

    在古代,玉一方面被视为祥瑞之兆,是祭祀天地、沟通神灵的重要物品。

    同时,也是社会等级和身份的象征,不同阶层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使用到不同材质和形状的玉器。

    但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当肃亲王看到这块玉,就能够明白刘启的意思。

    表明了就是,他是大庆的铸石,亦是他刘启心中,如同重器一般的存在。

    其他的,刘启什么都没有交代。

    如果他有心帮助自己,合适时,必然会站出来。

    终于,在又行进了一会之后,总算是看到了一处村庄。

    当刘启掀开车帘,看到外面的景象时,眉头立时紧缩,不禁心头一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