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阳城之旅 > 第四章 文化上的代沟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次日早晨,真好是星期天。父母又是加班,我以一道数学题不会去找小红姐姐。当我来到小红姐姐家敲门,此时大概上午九点多钟。

    开门的的是小红姐姐,我发现小红姐姐睡眼朦胧的样子。便说:“姐!太阳都晒屁股你怎么好像还没睡醒啊?”。

    小红道:“我昨晚从你们家回来之后,还看了三十页书。”

    我道:“这书真的这么好看吗?”

    小红道:“嗯,当然好看了。”

    我接着道:“有‘金庸’的小说好看吗?”

    小红道:“比金庸的好看多了。”

    我原以为“琼瑶”的小说、可能里面英雄人物,或者绝学武功写的更加精辟。于是我好奇的继续问道:“姐!你赶快跟我讲讲,这小说里面到底讲的是什么?”

    于是小红姐姐大概简要的地给我介绍了里面的内容。

    她说道:“一对相爱的人,由于总总错综复杂的原因,使两人无非走到一起。只能各自组建了家庭。但是他们彼此心里都永远牵挂着对方。

    多年之后他们各自的孩子却又相爱了。这就是琼瑶写的高明之处,她能把上一代的爱情延续到下一代……”

    小红姐姐真津津有味地描述着故事情节,讲到这里却发现,我的笑容僵死在脸上。知道我已经没有了兴趣,于是便道:“你现在还小看不懂,等你长大了你就会发现‘琼瑶’的书好看了。”(其实到现在为止让我选择的话,我还是选择看武侠小说)。

    后来琼瑶的电视剧也开始在大陆播放了。

    我的母亲也开始成了琼瑶迷了,到时间是准时收看。她一边打着毛衣,一边看着琼瑶的电视剧。那时中国大陆开放时间还不算太长,对有些新鲜的文化一时还不太适应。

    记得当时电视里面,第一次出现了男女“接吻”的镜头。父亲有些尴尬的说:“现在怎么电视里也有黄色镜头啊?”。他一边说着一边起身把电视频道给换了,母亲也有些不自然。但是却挡不住她那迫切想知道,里面的故事接下来的发展。

    于是她起身又把频道调回来,还好里面“接吻”的镜头不算长。等母亲把频道调回来的时候,里面已经没有了“接吻”地画面。但是“琼瑶的电视剧”里面,经常出现男女亲吻镜头。父母觉得我一个小孩子看这个不太健康,于是找借口把我支开。

    父亲说:“建斌,去!把白天的作业重新检查一边。我刚才检查你的作业时,发现你有好几个地方都写错了。”

    其实对我来说也无所谓,对这个电视剧也没有什么兴趣。于是我回到了房间里,也没有检查作业。就把白天借来了的一本,梁羽生的:《云海玉弓缘》翻阅着。

    再后来电视里这种男女亲热画面看多了,也就无所谓了,在我们的心里已经没有了,原来的尴尬和障碍。母亲是个感性的人,电视里头只要放到悲哀的剧情,她也跟着哭。

    记得那时真好播放一部好像是叫什么:《在水一方》的琼瑶剧。里面的女主角好像是叫,“杜小双”的女孩。这个女孩可怜遭遇,母亲不知道为她流了多少冤枉眼泪。电视里面杜小双哭、电视外面我的母也跟着亲哭。

    不过一个是演戏,一个是入戏。(当然是我母亲入戏(真哭),因为电视里面的演员是在演戏。)

    而我母亲却是发自内心,同情她的遭遇。

    这个叫杜小双的女孩确实命运坎坷,从小就失去父亲,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后来母亲也去世了,寄人篱下的过日子。和真心相爱的朱诗尧却不能在一起,而嫁给了卢友文。看到这儿,母亲也为他们的爱情而感到惋惜。当看到后来有一段杜小双怀孕了,还与朱诗尧在篮球场情不自禁“接吻”。母亲看到这里觉得很不痛快,于是骂道:“十三点!都挺着大肚子了,还与野男人勾勾搭搭。这个朱诗尧不是什么好东西,不管心里再有多爱,也不能当破坏别人家庭当第三者啊。”

    母亲就是这样,是个个性直白的人。看到可怜之处她会同情;看到不满的地方她会批评和指责。

    我个人认为:“琼瑶小说里的爱情描述,绝大多数都是人的现实和自私的一面。很少描写所谓的什么为爱牺牲自己啊,为爱的人默默地奉献啦……而她的小说很直白,爱一个人就是情不自禁去占有对方,哪怕是放弃一切,像,《几度夕阳红》里面的男主人公就是这样,最后好像是害苦了两个家庭。”我记得曾经有一位诗人还是哲学家?好像说过这样一段话:“遇到你爱的人不一定有幸福,如果自私的占有那么只会让更多的人痛苦。不如放下,那么痛苦只是你一个人承受,而得到幸福的是更多的人。如果真心爱一个人就应该为他(她)付出、奉献、放下,包括内心深处的爱……”

    不过在琼瑶的作品里,没有这些所谓的伟大之举。比如,在《在水一方》电视里面的朱诗尧和杜小双,他们虽然错过了姻缘,彼此心里都很痛苦,但是没有就此作罢。或者是显示出,所谓的情不自禁自我无法控制之举,恨不得还想博得同情。

    而是藕断丝连,两人感情也是纠结不清。才导致后来的卢友文,对杜小双的诸多不满。当然卢友文本身也有不少陋习。

    真是因为卢友文的弊端,才给朱诗尧有了插足的机会。卢友文和朱诗尧两人为了杜小双闹翻了脸,两家似乎是互不往来。

    故事快到末尾的时候,“有一集放到朋友们好久没有见到杜小双了。大家相约一起来看望杜小双。杜小双见到大家非常高兴,一 一让进屋……”

    看的这里父亲说了句道:“朱诗尧可能不好意思来了。”

    母亲接茬道:“喔哟!他要可以熬的住哒,像他这种没脸没皮的人,你就是现在让他下‘茅坑’,他也要来哒。”没有想到母亲的贬低和丑化还没结束,果然荧屏上出现了朱诗尧的身影,只见他跟着后面一瘸一点地也走进了杜小双的家里……

    看到这里我与父亲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来朱诗尧这一举动不好笑,就是因为母亲丑化才觉得好笑。

    此时我突然想到了“小红姐姐”,(她现在已经嫁人了)难得看见她回娘家来。但是我相信这个时候她也一定和母亲一样,坐在电视剧旁准时收看琼瑶的电视剧。

    至于她对琼瑶的电视剧是什么评论,我就不得已而知了,也许她的评论和母亲的不一样吧,或许是大同小异。但不管怎么样,这个年头除了中央电视台以外,我们的几个地方台好像播放的都是琼瑶的电视剧。

    (再说那个年头连中央电视台在内,也不过就两三个电视台。)

    我想看的武打片,可是这段时间里几个地方台好像都没有。也就只能将就的跟着看看,要么就看中央电视台的带有政治教育“电视剧”。

    进入九十年代后,我们的小镇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原来的一条马路,有石子路,变成了水泥路,后来又变成了“柏油马路”。这条路也是我们镇的唯一的一条,最繁华的马路。它有好几公里长,一头直通省道,一头连接国道。

    南来北往的车辆和拖拉机是川流不息,还有道路两旁做买作卖店铺也是焕然一新。在这条马路上有座《人民大会堂》,——(小时候母亲经常带我和外婆来这里看电影看戏。)

    如今的大会堂已改成了《人民影剧院》上面挂起来霓虹灯。影剧院的对面是镇上唯一的一座高楼,它有三层高。这座楼房原来没有这么高,是后来翻建的,它就是原来镇上的《百货商店》,现在叫《百货商场》。

    商场东边是《为民饭店》,不过现在也改叫:《为民酒楼》。这个《为民酒楼》,原来只卖早点和中饭,而如今是做一日三餐。

    《为民酒楼》有很多特色小吃和菜肴。现在重新翻建和装修,楼上是雅座,楼下是大厅,大厅里包括早餐的格式点心。在这儿十里八乡无论是“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上《为民酒楼》来操办。

    我也到《为民酒楼》来吃过几次饭,这里的“五香牛肉”是这儿的招牌菜。早晨这里的“五香牛肉面”可是别具一格,到了中午和晚上呢,这“五香牛肉”又是下酒的好菜。很多顾客都是冲着这个“五香牛肉”来的。

    要说起这个牛肉还有个小故事:在解放前有个外号叫“锅癞痢”的人,是他研究出这个牛肉独特配方。听老人们讲,想要吃“锅癞痢”的牛肉是要提前五天排队的。他的牛肉是供不应求,就是连县里的老爷们想吃他的牛肉也要提前预定。

    后来他死了,他把他这个牛肉配方传给了他的儿子。解放后公私合营,他的这个儿子思想要求进步。主动地把这个独特配方献给了公家。

    到了“三反”、“五反”的时候,他这个没出息的儿子也没得好,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教育了。

    原来这个《为民饭店》其实是他们家的,解放后先公私合营,然后再反客为主把他这个儿子下放到农村,然后这个饭店彻底归公。在解放前这个饭店叫什么,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打我懂事起这个饭店就叫:《为民饭店》。

    每天早晨父母给我的五毛钱,我也是经常到这儿来买早点吃。这里的早点也是花样颇多,像什么:油条、烧饼、烧卖和包子……

    《百货商场》西面是,《新华书店》。再往西是《迪斯科歌舞厅》,这个歌舞厅一到下午和晚上音乐和噪声非常响亮。这里是青年男女约会的场所。也经常是为了:“争风吃醋”“酗酒闹事”和“派出所”经常光顾的地方。

    而电影院这边呢,往东是卖冷饮和西点的店铺,这家店铺原来只是个三间门面的私人“炒货店。”

    这家店铺的老板,原来在大会堂这边,就是卖茶和炒货也没有做别的。现在也焕然一新,整个店铺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原来的木板门窗现在都没有了,全部换成了玻璃门窗。整个房子也是霓虹灯闪烁,玻璃上贴满了花花绿绿的,冷饮和各式点心的广告。一楼是卖各种冷饮和包装精美的点心,二楼是卖咖啡的雅座里面灯光柔和优雅音乐。

    影剧院往西的商店是卖家电的。再往西是“录像厅”,这家录像厅好像专门和影剧院唱对台戏抢生意地,“影剧院”还没放的电影录像厅抢先放。录像厅门窗上贴满了港台明星的画报,像什么:黄日华、翁美玲、李连杰、成龙……这些明星。

    录像厅的旁边,是个卖录音带和出租录像带的店铺。这个本来是私人房屋,仗着在黄金地段、十字路口,也开起了店。过了十字路口,再拐过两个胡同就是我的家。

    我清晰地记得以前在这条路上没有现在怎么发达。小时候母亲经常带着外婆和我去当时的《大会堂》看戏和电影。在当时这条街上似乎连路灯都没有,母亲抱着我,外婆打着手电筒。走出去老远才看见个电线杆上挂着一盏昏暗的路灯,以前走夜路一般都是靠手电筒。要么就是路边的人家窗户上射出一点昏暗地光亮。

    而现在这条路上晚上是灯火通明,因为这条路一头通省道、另一头连国道,南来北往的车辆是昼夜不息。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