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岁月流歌 > 第三十二章 山区小学(六)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区里供销社新进了一批“王冠”牌加重自行车,售价一百多块,也就是一千斤水稻的价钱。

    一次最多可载运两三百斤重量的货物,很是适合卖冰棍、收山货这样的长途行商。

    王世川毫不犹豫买下了一辆,骑在乡村的机耕路上,开心的都快飘起来了。

    80年的中国农村,自行车才刚刚兴起,是富裕农民的第一代身份标签。

    对于年轻人来说,也是泡妞找对象的利器,其中的杀伤力不亚于今天的宝马和大奔。

    电影《人生》里,高加林刘巧珍骑着自行车逛县城的画面,已经很遥远了,却是一代人心中最美好的记忆。

    他们的青春岁月就是这样的,骑着自行车去追逐远方和爱情,或者是行走在求学的路上。

    但对于农民王世川来说,自行车当然不是用来炫富和显摆的。

    和先前的木板车一样,是他忍痛投资的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今后能否带领全家人致富奔小康,就靠着它了。

    几十年后回过头,纵观农民商人王世川这辈子的人生轨迹,也是一个从徒步到运输工具不断升级的过程。

    木板车、自行车、摩托车,再到大货车时代,他的人生也达到了巅峰。

    等到私家车、小汽车在广大乡村流行的时候,王世川他们这一代农民,已经进入了人生的暮年。

    不断升级的大时代不但带走了他们的青春,连农民身份的认同也日渐模糊了。

    呆在城市的水泥丛林中,总觉得自己是个农民。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却早已面目全非。

    就像电影《荞麦疯长》里表达的那样:去不了的是远方,回不去的是故乡。活着,才是最大的意义。

    古往今来,所有的乡愁其实都是身份认同上的困惑。

    老一代农民王世川如此,他的儿子新生代农民大学生王家成也是如此。

    运输工具有了,盛装山货的容器却让王世川绞尽了脑汁。

    化肥袋子、陶盆陶罐肯定不行。麻袋勉强凑合,但无法盛装桐油、土漆这样的液体。

    还有茶叶、蜂蜜、野鸡野猪之类,小小自行车的后座如何架得住这些东西,都是有大学问的。

    王世川花了几天时间,向供销社、集市上的同行们虚心求教,终于找到了可行的办法。

    编织两个长形竹筐,固定在后座两侧。盛装山货的桶桶罐罐、麻袋蛇皮袋,全都放在竹筐里。

    这样在颠簸的山路上骑行时,就无需担心车轮链条的摩擦或绑绳散架了。

    其实就是民间独轮车的原理,过去马帮的驼队长途运货也是这样做的。

    至于容器,大队供销社运送散装烧酒的塑料桶,装桐油、土漆、蜂蜜肯定能行。集市上装茶叶的都是白铁圆桶,到县里的洋铁店定做便是。至于松菇、野鸡、野猪这样的干货,多准备几条麻袋就OK了。

    等王世川把所有的行头备好,风尘仆仆的赶到红石湾小学,离他对老父亲王世川的承诺,已整整过去了一个月的时间。

    “世川,你怎么到现在才过来啊!我的头发都等白了!”

    见到儿子后王元初如释重负,众人合力卸下竹筐,小车老师已经迫不及待的扶上自行车,借着两个学生的帮扶,在操场上转起了圈圈。

    那个时候乡村年轻人学骑自行车的狂热,丝毫不亚于今天的驾校学车。

    打谷场上、学校操场、机耕路上,互帮互学全民参与。

    自行车也成了改革开放后民间新婚嫁娶最早的“三大件”之一,另外两件好像是缝纫机和收音机。

    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也满含着不同时期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爸,你以为转行那么容易啊!这两个竹筐就花了我一个礼拜的时间,这两装茶叶的洋铁桶都是定做的!这五个塑料桶,我转遍了整个陆安州的所有供销社,最后还是托熟人买到的!还有这些文具!家里这几天正栽秧,卫兰一个人忙里忙外都累死了!你还嫌我来迟了!哈哈哈!”

    王世川又饥又渴,端起父亲的茶壶就咕咚咕咚的狂饮了一通。

    骑行了一天的山路,他全靠三个冷馍撑到了现在。

    “来了就好!王兄弟来了我们这些山货就有着落啦!”

    老张赶紧给爷俩圆场,一边回头呼喊小车。

    “车老师不要玩啦!快过来跟王老板把山货交接一下,看看有多少赚头!”

    毕竟是王世川的第一单生意,也是红石湾小学山货店的第一桩买卖,大伙都有点等不及了。

    “二哥,自家的生意你这价钱肯定要公道啊!我们山里娃们也不容易!”

    小车满脸挂着汗珠跑了过来,笑吟吟的对王世川道。

    “肯定公道!呵呵,老父亲的生意我敢不公道嘛!”

    王世川开怀的回应小车,已经拿出杆秤准备做交易了。

    所有竹筒盛装的山货全部提溜了出来,也就是五大类:桐油五十斤、土漆三十斤、晒干的松菇一百斤,野茶百十斤、连着蜂胶的野蜜二十斤。

    桐油、土漆山外的行情王世川熟悉,便直接给了收购价。

    松菇、蜂蜜在集市上的售价是多少还没有统一定论,一般都是买家和卖家随行就市现场决定。

    小车和老张、老吴商量了一下,就自作主张给出了卖价,松菇五毛一斤,蜂蜜两块一斤。

    这些山货本来就是娃们拿来抵书学费的,如今看来,仅仅桐油一项就远超他们的学杂费了。王元初老校长山货抵学费的构想,目前看来已经成功,还使每个孩子的文具费、甚至中午在学校的伙食费都有了着落。

    “我先收着,集市上如果能卖到高价钱,我再退点给你们!山里娃不容易,我不能赚昧良心的钱!”

    王世川接受了小车的报价,把一桶桶透着甜香的野蜜缓缓倒进塑料桶里,一边真诚道。

    “二哥,有你这句话咱这山货生意就有的做了!不过丑话说前头,你要是亏本了我可没有钱退你!”

    这么大的交易量远超小车老师的预期了,她满心欢喜的对王世川说,生怕对方反悔了一般。

    “不会亏的!如今的集市你们不知道,城里人买东西就像不要钱一样,啥玩意都能卖掉!小车,你这山货店的买卖要扩大,只靠学生们这点货肯定不行!”

    王世川行家一般搓揉着茶叶,一边答道。

    “你也是头一次做山货生意,等你这边的路子打开了我们再扩大。不然收多了砸手里也不好办!”

    老张乐呵呵道,王元初为了避嫌,在大伙做交易时已经远远的躲开了。

    “这茶叶不行,跑气了,一点香头都没有!内山的野茶在外边都是好东西啊!我听城里供销社的售货员讲,清明前后的内山野茶,二十块一斤都能买断货!”

    王世川对茶叶是个外行,但也能闻出小车收上来的野茶没有味道,品相也不好看。

    “这些茶缺道老火,回锅烘焙一下就好了。我岳父是老茶师,明天让他带家伙过来帮我们拾掇拾掇,小车你也跟后边学着点!”

    老吴一直背着手在旁边观看交易很少言语,听到王世川埋怨茶叶不好,便开金口道。

    “这样最好,这些茶不处理一下拉到集市上,肯定就是大叶茶的价钱!”

    “我也知道跑气了,先前不是没有法子嘛,没地方装啊!二哥这两个茶叶桶太适用了!明天老师傅过来我肯定拜他为师!”

    小车欢喜道,她这山货店经理的角色已经有点上路了。

    “茶叶交易是这样的,我打听过了。城里各家商店都是先供货,等茶叶卖完后再付款。这茶叶钱我暂时还不能给你。”

    所有的山货生意中,茶叶从来都是最主要的买卖。

    一百斤野茶就算是十块钱一斤,那也是一千块的巨款了。

    头一桩买卖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要他一次性预付这么多的货款,王世川还没有这个胆量,于是便找了这样的借口。

    “好说好说!只要能卖出去怎么着都成!”小车爽快的应道。

    “红石湾的茶叶也是大别山里一等一的好茶,可惜远在深山无人识啊!小车,以后我们只收茶草,找师傅集中烘焙。世川,你想办法帮我们统一销售。山货这块其他都是副业,只有这茶叶前途无量,干得好能挣来万贯家财!麻埠街你们都知道吧?”

    王元初今天没做木匠活,布置完学生作业又走了过来,见几个人正在谈茶叶便插话道。

    “水库下面的麻埠街?当然知道!没修水库之前我们红石湾离麻埠就二十多里的山路!”

    老张答道,当年兴修水库时他还是个小娃,亲眼见到繁华的麻埠街淹入水底。红石湾通往山外最近便的一条山间水路,从此变成了绵延几十里的高峡平湖,也把他们牢牢困在了这片山旮旯里。

    “从明朝以来,麻埠街就是我们皖西北一带最大的茶市,其中进贡朝廷的极品山茶“江北蜂翅”,就出产在红石湾这一带!”

    王元初年少时在淠西中学读书,离麻埠街不远,对这座繁华的乡土古镇印象深刻,所以叙说起前事当然是娓娓道来。

    “老校长见多识广啊!我岳父解放前就是麻埠街上一户茶商家的伙计,他炒茶的老手艺都丢掉好多年了!你讲的没错,茶叶就要集中烘炒,集中分拣才能出好茶、出名茶!”

    老吴由衷的赞叹道,如此说来红石湾茶产业的前景,还真是不可限量啊!

    王世川却不以为然,他还看不到那么远的未来。

    只知道城里人、公家人喜欢喝茶,乡下人基本上没有几个品茶的。

    饭桌上一年到头清汤寡水,喝茶刮得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