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玲珑在少年 > 第二十三章 百善孝为先(二)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玲023)果然后辈有新意,感慨少年不一般

    立刻,有负责设备管理的同学主动跳上讲台,推开双层交叠的书写板,露出投影的白屏,又熟练地打开多媒体电脑,用里面现成的小程序,编辑了一款软件投票器,生成一个二维码,发到本班的大群里,同时投影出来,每个同学用手机就能在线投票选举,以方便最终的计算。

    投屏上还同时展现出这七位同学的,实时投票数据的柱状图,以及最终统计的投票结果,非常快捷并且直观。

    孟教授在一旁看着孩子们积极参与,不由内心感慨不已:不懂现代科技,真要被淘汰了。看来这国学课,也是需要投其所好,适应潮流发展的。书本的内容可以不变,但形式需改进。

    不一会儿,投票站队的条件准备就绪,七位同学逐一上去,开始宣读或演说自己的论文,教室里恢复了一片宁静,每个人都在专注聆听,结合自身的阅历认知,筛选最优的三篇文章。

    一号闫欣玫的论点是:百善孝为先,孝不孝是道德的起点。一个善良的人,从尽孝开始,才能波及没有血缘的他人和万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博爱到天下苍生。比如,我们爱护小动物,领养或善待流浪的喵星人和汪星人,是尊重每一个生灵,众生平等,没有贵贱。不以求回报为目的地付出关怀,奉献温暖,就是在传递慈爱之心、播撒仁善种子。若能人人如此,善待万物,关怀周遭,何愁社会不和谐?所以,行善应从尽孝开始,正所谓:百善孝为先,行善从尽孝开始。

    二号谭欧阳的论点是:孝顺,是生为人子者最基本的道义责任。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如果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得恭敬和孝顺,那么猪狗鸡鸭不如,哪里还有良心仁慈可言?更谈何去善待与自己不相干的旁人。同样地,如果连养育自己的故土家乡祖国都不知道感恩,那还谈什么道义和良心?有些人盲目地媚外,羡慕别人的好处,不了解也看不上自己的长处。没有哪个国家的人会看得起一个没有自身根基的人,连自己的文化、历史和族群都能鄙视,谁还会尊重你和你的国家?就好比一个人背叛了家庭,没有父母的支持,大家多数会可怜你,最多给予的也就是同情和怜悯,而不是欣赏和尊重。

    这样的人就像无根的浮萍,无论走在哪里都得不到归属感,注定没有强大的自信心支撑。所以“孝”是为人立世的根本,也是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基础。

    爱国源于爱家,爱家源于爱父母,爱父母源于感恩、温情和善意。因此有真爱才有至善,有至善才有大孝,才有最真实、最强大、最完整的自己。

    三号白不懂的观点是:孝不是表面上恭敬,也不是舍得花钱,而是真心诚意为老人着想,让长辈顺心如意,不去违背父母的心愿,让老人安度晚年。尽管他们的做法和观念未必全对,也未必都能被我们年轻人所接受,但是可以理解包容,迂回妥善处理,让他们最终满意就好。

    站在长辈们的角度,也不应把生儿育女当成自己将来的利益保障,或者光宗耀祖的工具。如果你原本只是想“养儿防老”,就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居高临下地呼喊母爱有多伟大。

    “母爱”之所以伟大,就是源于她一开始的不求回报,无私心地付出,结果造福了人类。这种爱的结果,为人类繁衍生息,为国家教育人才,为社会创造未来,这才是它的伟大之处。

    但现实里也常有:生而不养,养而不育,育而不淑的父母,自己都没有尽到应有的职责,还要挥舞着孝道的大棒,要求子女尽孝,是不是太片面了。母慈子孝是正当教育的必然结果,教育成功,孩子会懂得尽孝,这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不是用道德绑架、社会压力强迫出来的。

    孝敬长辈是责任和义务,养育儿女也是责任和义务,两者是同样的,谁又比别人更高级?况且,并非每个父母都能像我们所赞美的那般懂得真正的关爱和教育,具备成熟端正的认知。如果自己都三观有问题,怎么指望教育出一个懂得孝道的孩子?

    也有些父母徒有爱心却不得法,骄纵溺爱,用钱财代替教育,亲手造就出一个个不孝子。还有一部分人没有关爱更不懂教育,自己只是生理年龄合格而心理尚未成熟,心智还很幼稚,这样的父母自身的人格都有残缺,如何再谈教育孩子?大多只会造成原生家庭的情感伤害。

    但这样自身失职的长辈也要求孩子一定要孝顺,否则你就是不善,是不是有些不讲理?

    我所理解的真正孝道应该是:不求回报自己,但求造福他人。养育是在为社会繁衍后代,是为民族休养生息,是为众生谋求福利的。真的孝,是对父母亲人,也是对社会的尽职尽责。

    唯有自身三观端正的父母长辈,才能教育出真正充满善意的孝子贤孙,才能得到:真孝。而这种尽孝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没有外界的胁迫和压力,这才是“大孝”,才是“至善”!

    四号杜天纯的论点是:孝乃百善之首,无任何异议。但什么是孝?判别标准却比较模糊。好比,现在的孝字往往被理解为孝顺,甚至把重点放在“顺”上,而我个人认为孝是:孝敬。因为子女懂得了为人父母的艰辛,故心生敬重,才会诚心诚意去尽孝,以示尊重,满怀感恩,报答长辈养育之情分。而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不听话,就是不孝。懂事的孩子,首先要听话。

    “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就因这句话,于是无论父母是非对错,子女必须听命依从,惟命是从,才算孝道。然而,天下多数的父母并非圣贤,也就是一些普通人,既是普罗大众,哪有不出问题的?即便是出于好心,也不能保证每做一件事的结果,就一定正确无失误吧?那么要求孩子无条件地听话、顺从,也就是剥夺了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变成傀儡,很残忍。

    于是“顺从”造成的压力,要么使得孩子丧失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力,成为听话的妈宝;要么就会被压抑自主的思维和创造性,直至最后的沉沦或者叛逆。

    都知道“溺爱”很可能毁了孩子,可那初衷不也是出于好心?“我们都是为你好啊!”这话最常见,但双方都很无奈。好心不一定有你期待的结果,甚至经常事与愿违、适得其反。所以好心没有错,问题出在你的方法上。教育方法不得当,未必能让你得到初始想要的结果。

    “好心”不是教育失败的借口,也不是要求子女顺从的理由,更不能以服从家长的指令,作为判别孩子是否孝顺的标准。一旦“孝”的判别都不准确,就更谈不上去判断善良与否了。

    不过,无论是“孝顺”,还是“孝敬”,都是有一套道德标准的来衡量的,但是标准不同,判别的结果也会差别巨大。比如,我们国家幅员辽阔,简单分成东西南北中,更细就不说了,就说南北方的区别吧。

    北方族群的观念为:父母在,不远游。

    南方的看法是:守在家里的孩子,没出息。好男儿,志在四方。

    所以,南方留守在家乡的耕田种地的,大部分都是老弱病残,以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居多。尤其是海南、两广、沿海地区。青壮年,基本不是东渡就是西游,旧时下南洋,现代北上广。总之,就像狐狸家族一样,父母将成年的孩子们撵出去,让他们学会自立。虽然会有些残忍,但却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爱,并以此为荣。因此,南方人见识广,善于经商,更富裕一些。等到儿孙辈一批批荣归故里、衣锦还乡的那一天,才是子女们对宗室家族祖先的,最大尽孝。

    而北方长期以来,都是政治文化的中心,是管理的核心,守在家里的观念更加根深蒂固。从治理国家的角度上来看,齐家治国平天下,似乎更需要臣民和百姓的:稳定、坚守和忠诚,所以,长辈们更希望将儿孙留在身边,看着子孙绕膝、四世同堂,才能显示家族的人丁兴旺,富贵吉祥。

    这是地域文化的差异造成的,没有好坏之分,我只是想说明:孝的标准本身就存在差异,因此判别一个人是否“孝”,就不是一件简单直观的事情了,一定离不开他们生存的大背景。

    说到根源上,顺是文明古国、传统教化里的重要遗产,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融入骨血。

    “顺”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深受皇家喜爱并推崇千年的理念。父子如君臣,顺从才好管。皇上希望臣子都听话,父亲希望子女皆顺从,无外乎就是为了方便自己的统领、管辖和掌控,这与孝敬和善良与否,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已经沦为一种道德枷锁,成为禁锢他人的工具。所以,我的观点其实很简单:孝就孝,不在顺不顺,孝是感恩和敬重,母慈子孝,君明臣服,都是顺其自然的事情,没有必要捆绑“善”一起强制营销。

    偏离了敬重、爱戴、信服、自愿的核心谈孝,就是借题发挥耍牛虻(抱歉哈,孟教授!我仅对事不对人,没有指责您的选题)。要么会培养出一批,惟命是从的奴才,而不是人才;要么就是教育出一批,阳奉阴违、道貌岸然、口是心非的伪孝子。

    生儿育女本是身为公民的,重大的社会责任,而不是一时高兴擦枪走火后的失误与无奈,更不是为自己早早储备下一只绩优蓝筹股,等待老来吃分红、拿利息,未来有依靠颐养天年。这样陈旧、过时的教育理念,再美化也无外乎,还是一个“私”字衬底。

    如果自己尚且怀有私心,为何非要子女孝顺?怎么能教育出真正懂得良善与感恩的孝子?所以,我认为:百孝善为首,有孝未必顺。谢谢大家!

    (待续!)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