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诡墓谜情 > 第三百七十六章神人刘伯温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早上一股麦粥的香味缓缓飘入了我的鼻子,我迷糊着眼睛,起身走到屋外,从二楼外下望去,安翔飞和幕修正在地下应该是厨房的地方锅里不知道熬着什么东西。 我震惊之余赶紧下楼凑了上去。

    “你俩在这里安家了呀?”我调侃道。

    走过这荒草丛生的院落,露水很重我的鞋子表面已经被打湿了。而站在院落里观瞧,反向昨夜我所住的这个地方是一栋洋气的二层小楼,看的出来要不是有几株杂草挂在放在的角落里,这绝对是一坐刚建起来没几年的新房子。

    “我们俩在这里都快待了半个月了,不安家吃什么。”安翔飞头也不抬继续搅和着锅里的燕麦粥。一股麦香味便很快飘散开来。

    “半个月,你们带这么久干嘛?”我好奇的问。

    “这村子不简单啊,半个月前我们发现这个村子后便发现了后山,一上去才知道原来是一座墓,而且据幕修说这还不是一般的墓,为了搞清楚墓主人的身份,我们就在这村子里随便找了一个房子住了下来,反正这个村子里到处是空房子。”安翔飞说着给我剩了一碗粥递了过来。

    “那到底墓主人是谁啊?”我喝了一口粥,看着幕修问道。

    幕修缓缓的抿了一口粥,低头说道:“刘伯温”

    “刘伯温是谁啊?”安翔飞插话道。 虽然安翔飞好像对这个人不慎明了,但是我却是一惊,因为对于刘伯温我还是有一点了解的,因为本人最喜欢看的节目百家讲坛有几期节目就是将刘伯温的,话说刘伯温本名刘基(,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zhengzhi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足以证明此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了。

    听安翔飞这么一问幕修淡淡的说道:“朱元璋的军师。”

    安翔飞点了点头,一脸不可思议的问道:“朱元璋的军师?”我鄙视的而看了他一眼,然后给他介绍了一下刘伯温是何许人也,而后还略带给他讲了讲从把家讲坛看来的几则关于刘伯温的故事。

    “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觉者、料事如神的预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说。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

    “哇呜,这刘伯温这么神人吗,还有那斩仙剑是不是就是你把斩仙剑”安翔飞一脸惊讶道。

    “这个我也不知道了。”一时间我都被安翔飞给问住了,搞得我是一脸的无奈。

    “怪不得这家伙的墓穴这么牛掰,原来是个神仙啊”紧接着安翔飞有感叹道。

    这时候幕修却已经喝完了碗里的粥,把碗一放而后说道:“真是因为这刘伯温才是过人精通阴阳八卦,所以他的墓不是那么好进的。”

    “不就一死了几千年的老头吗 ?咱们什么墓没下过啊。还怕这么一个老头的墓。”安翔飞不以为然的说道。而我却和幕修有着同样的担心。看着安翔飞我有个他介绍了几则关于刘伯温的故事。

    据说刘基天资聪明却好学习,聪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

    泰定元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他从师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一部春秋经,刘基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

    本书首发于看书惘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