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超级大声望家 > 109 共鸣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快过年了,要放假了,辛苦了一年的人们,大都陷入了假前综合症而无心工作。有条件的同志们在上班时间会公然放羊,上上网聊聊天,打发打发时间。

    闲人多,暴走大事件这期过年专辑的播放量也就创了新高。大部分人是看过、笑过、就抛在脑后;也有很多人觉得不错便又多看了几遍,有的是为了重温幽默,有的是为了听歌,还有一些,是为了车票实名制的提议而思索;这帮子爱找乐子的、喜欢音乐的、忧国忧民的闲人当中,总有部分小有文采、或者是自以为深刻的,抑制不住内心想要表达的欲=望,最后把这种欲=望转化为点评文章,在博客或论坛之中发表出来。

    用文艺一点的语句来说,这种行为,叫做思想的感悟,抑或情感的共鸣。

    爱找乐子的,四处散播自己改编的段子:

    痛苦啊,迷茫啊,看不到人生的方向!我决定在十天之后放弃工作,酗酒赌博,深夜游荡,制造爆炸!女神,快来拯救我吧

    1楼:对于你这种颓废的败犬行为,我只想说,算我一个

    2楼:女神一直没有出现,老妈永远在你身边

    3楼:女神一直没有出现,老板正好站你后面

    4楼:女神一直没有出现,风姐芙蓉围成一圈

    5楼:我擦,楼上要不要这么恶毒。我们要真诚地拯救楼主,祝他买不到火车票

    6楼:买不到车票+1,远离颓废生活,赚取三倍工资,噢耶

    喜欢音乐的,就略文青些:

    独自在外打拚多年,自以为已经百毒不侵,心如钢铁,可是今天听了《一封家书》,才发现内心深处依然隐藏着一丝柔软,而这丝柔软,恰好被这首歌狠狠地击中,眼泪唰就下来了。

    无心工作,单曲循环中。

    ps:我想家了,想妈妈了,想家里妈妈包的饺子了,泪目…

    1楼:大爱一封家书,我也想家,想家里的红烧肉

    2楼:恨不得马上飞回去,大口吃老爸拿手的酱骨头

    3楼:老板工作全滚蛋,就要回去吃八宝饭

    4楼:锅包肉、地锅鸡、肘子、饺子……

    5楼: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儿、烧子鹅、卤煮咸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什锦苏盘、熏鸡、白肚儿、清蒸八宝猪……

    6楼:我擦,这明明是个煽情的帖子,为什么我的口水滴下来了呢?

    7楼:哈哈你们这帮大吃货国的子民,想家的眼泪在哪里?

    8楼:看了主贴哭得像个傻子,看了回帖笑得像个傻子

    忧国忧民的,就非常尖锐了:

    年年打击黄牛,年年取得成绩,可是黄牛就像野草,春风吹又生,啪啪地打联合执法的脸。这到底是制度问题,还是执行问题;是人民素质太差,还是内外勾结赚钱?

    其实追问这些毫无意义,只要有利益的驱动,黄牛党就无法根绝;我曾经一度陷入了绝望,直到发现了林同学提出的实名制购票方案

    ……

    一时间,实名制成了网络上最为火热的话题,数亿人都饱受春节购票之苦,现在又恰处年关将近之时,正好引发了人们的切身之痛。

    所以,这个新闻,爆了。

    铁道部官方博客下面刷出了几万条留言,全都是关于火车票实名制的讨论。行动派给出了实施的流程细节,以及如何利用电话和网络渠道推行,洋洋洒洒数千字,情真意切;考据派表示厄罗斯印杜等国家早已有之,并贴出外国经验作为辅证,有理有据;激进派扬言如果不搞实名制,就说明铁道部全是跟黄牛勾结的蛀虫,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怒发冲冠;理智派则计算所需资金,再除以铁道部的年度预算,得出此乃拔一毛利天下之举,何乐不为……

    可是铁老大就是铁老大,你且纷纷扰扰,我自岿然不动,即便留言高耸如山了,依旧屁都不放一个。

    直到传统媒体的介入,才让这个庞然大物稍稍侧目。

    最先介入的是南部周末,专题报道的记者名叫方飞霞。

    这篇文章秉承了刊物向来的犀利和深刻,洋洋洒洒,占据了头版的半个版面。

    此后就如燎原之火般一发不可收拾,其他纸媒迅速跟进,展开了轰轰烈烈地大讨论。有支持的,当然也有反对的,不过新闻就是这样,越吵越热,越热越吵,实名制三个字,俨然成为了年末最热词。

    就连在铁道部的例行记者会上都有记者提出了这个问题,发言人当然早就审核过问题清单,也早就根据预案作出了官方回答。旋即他的答复被网络达人总结成了打油诗,诗曰:

    一心一意为人民,将要讨论可行性,日复一日搞服务,我们一直捣糨糊。

    这种态度自然再次引发了新一轮的争吵,热度之烈,连一些地方电视台都掺乎了进来。

    年末正是新闻荒的时候,除了表彰大会,春运回家,还有坚守岗位的积极分子,真心没什么值得报道的事情,这下爆出个新鲜话题来,采编们就像蚂蝗抱住小腿般蜂拥而上。

    随着火车票实名制被一炒再炒,林致远这个名字,也逐渐传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耳朵里。

    最早的时候,他的名气零星散布于网文圈、视频圈和游戏圈;在发行诛仙之时的那一轮小炒,名号扩散到了几乎整个网络群体;经过现在这次爆炒,让他首次有了全国性的知名度。

    而掀开这次爆炒大幕的记者方飞霞,似乎对林致远本人也产生了兴趣,所以在她的实名认证博客上,专门写了篇关于他的文章。

    另一个林致远

    剥开暴走视频里那些为了招徕眼球而矫揉造作的所谓幽默--顺便说一句,注意力经济真是互联网价值观的悲哀--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有深度的林致远。

    其实,从第一期开始,林致远就在阐述他的观点。可惜的是,这些弥足宝贵的观点每每都埋没于轻松搞怪的言语之中。

    视频的主体受众,显然也不足以领会那些观点的珍贵,明珠投暗,再次为眼球价值而感慨。

    梳理如下:雾霾专题,林致远提出了产业升级优化结构;房价专题,他提出了房产税和限购政策;看病难专题,他开出了社区医院和药业改革的药方;城管专题,他提出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同时为流动摊贩划定区域;这一次针对黄牛党,他又推出了实名制。

    从这些严肃的话题之中,在幽默的表象背后,藏着另一个大写的林致远。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