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红楼]且听一曲将军令 > 140.第一百四十章 大肆封赏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太上皇满意的点点头。

    如果皇上真的是准许冯子芝辞去司礼监首领太监和东厂厂公这两个位置的话, 毫无疑问就是要对冯子芝…和李敛下手了。

    司礼监首领太监, 也就是司礼监里的太监之首──掌印太监, 这个位置可是位高权重。手下的秉笔太监用红笔批示折子的处理意见是否可以执行后,由掌印太监审核。如果掌印太监认为可以, 就盖上公章;如果认为不好, 有权打回去重新批红。盖上公章后的奏折才会送到养心殿的御案之上, 供皇上批阅。

    因此, 就连正一品的殿阁大学士看到司礼监的掌印太监也得站定打招呼, 生怕会被小心眼的太监记恨, 把自己上奏的重要奏折故意压下或推迟给皇上批阅。

    可以说, 司礼监首领太监在看到正一品殿阁大学士, 心情好的时候,称一声明公,心情不好的时候,完全可以当做没有看见对方,对方还不能表示不满。

    相反,东厂厂公这个位置不同。

    这个位置掌握了太多的秘密,知道了太多的阴私, 得罪了太多的权贵。

    除了戴权这个跟着他一同退到幕后的特殊例子,太上皇还真的没有听过有哪任的东厂厂公在丢了厂公之位后,还能全须全尾的, 就连被发配去守皇陵的, 不是途中出了「意外」, 遇上强盗或染上时疫, 就是数月后无故「暴毙」了。

    既然皇上准许冯子芝依旧担任东厂厂公的位置,那看起来就并没有一并弄死李敛和冯子芝的意思。

    而且挽留李敛、冯子芝二人、下嫁长安公主,就更能显示出皇上对他二人依旧的信任和荣宠。

    太上皇点点头,很是满意。

    果然,老七就是个心胸广大,知人善任的好皇帝,都怪康禾泰那小人从前整天在老七耳边进谗言,挑拨离间,才会使老七胡思乱想。现在老七发现了那小人的险恶用心,总算是脑子清醒过来了。

    「听到了吗?以后打仗方面就靠你们了!你家统领我以后就要好好养伤。」李敛转头对李明珠说,一脸便宜你们了,以后出去浪的机会又多了。

    「被便宜」的李明珠恨不得吐一大口鲜血到李敛得瑟的脸上,好好「感谢」他。

    你妹的又是养伤这破理由!能不能有新意一点!再说,南边的倭寇已被打得不敢上岸,西边的夷人早已归顺。现在北方最强大的匈奴、突厥两族都被一顿踹了,柔然跟主动归附没分别,只余下鲜卑有些收尾的小工作。日后能打仗的机会根本就少之又少!你这故作大方的举动压根儿就是一句空话!还想要本将军感恩戴德!?呸!不要脸!!!

    而且李明珠不介意以最坏的恶意揣测李敛的目的──这家伙绝壁是为了有更多时间与冯子芝粘糊在一起!才懒得去打那些小仗!

    「皇上不是那种人,你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他不会卸磨杀驴的。」玩笑过后,李明珠正色的道。

    尽管太上皇和李敛没有把话说清楚,但拥有李家人天生政治敏感度的李明珠只需要把他们刚才交谈的内容和最近所发生的事情稍加联系,就能明白了。

    事情很简单,无非是李敛怕功高盖主,顺带想要有更多时间陪伴冯子芝(李明珠鄙视这对狗男男,并认为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所以向皇上以退为进,辞去他和冯子芝身上的要职。当中,说不定有皇爷爷的手笔在里面。

    虽然作为叛逆之女,李明珠身份尴尬,但她一向与皇上这位七皇叔关系不错。在她看起来,皇上是个难得的有道明君,说句大不敬的话,他的能力、胸襟,都比太上皇强上些许。只是皇上与太上皇如出一辙的护短、念旧也是公认的,要不是的话大学士康禾泰早就该被去官、谪黜到蛮荒之地,教化士民,倡导王化了!另一方面,皇上登位之后都没有多为难过她,反而处处关照。当年太上皇在位之时封了她作为大周首位女将军,群臣碍于她父亲的特殊身份,一时不敢反对,但在皇上登基后,朝堂上女子不应从军的言论甚嚣尘上,一天数百道折子飞进宫里,然而皇上少有的不听谏言,顶住莫大的压力,把所有折子一并驳回去。所以,李明珠对皇上一向很是忠心耿耿。

    李敛笑道:「我不下來,以后你们怎么办?」

    诚然,想要避免狡兔死,走狗烹是李敛主动请辞的主要原因。他太年轻了,不过是而立之年就已经立下不世之功,经过封赏后定必位极人臣,光耀满门。但之后呢?日后再立新功,却已经赏无可赏,届时又该如何?这不就是逼皇上和朝庭对自己下手吗?

    而自己急流勇退,好让牛继宗、李明珠等人上位也是李敛请辞的其中一个原因。有他在朝堂上一日,虽然可以保住军方的地位,但底下的老兄弟因为有他的光芒压着,终究是出不到头。

    所以,李敛和冯子芝商量过后,想出了一套说辞,既能让皇上心怀愧疚,又能保李敛平安,功成身退。正好,此时太上皇命人秘密提醒李敛朝中有「小人」作祟,想要谋害他,好让李敛警醒些。于是,李敛就把他们的打算写成密信,让来人交给太上皇。太上皇见状,不单止没有告知皇上,反而选择与李敛等人一起「瞒骗」皇上,帮忙完善李敛和冯子芝原本想好的说辞。

    「明威,我一直都知道,你不比任何人差。」李敛含笑道。

    他眼里全是赞赏的道:「天策府诸将之中,我最看重的就是你。你较继宗兄长沉稳、较友德灵活、较老冉多谋。你以女儿之身策马征战四方,一身豪气不曾输男儿郎半分。每战冲锋向前,矢石如雨,而面不改色,满府上下的将士都服气你。」

    「我退下来之后,府里的兄弟就要靠你多多费心了。」

    「呸!都是自家兄弟!难道就只有你李静涯一人记挂上心不行!?」李明珠抿嘴,心情复杂,但又忍不住唾了李敛一口。

    李敛也不在意,笑得一脸爽朗。

    「好吧!时辰不早了,该去庆功宴了。」太上皇拍拍手,戴权神出鬼没地从殿外走进来,笑容可掬的扶起太上皇。很明显,刚才只是给太上皇和李敛一个谈话的空间而已。

    在庆功宴开始之前,有一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封赏有功之臣。这本应在早上的献俘大典上完成,但因为一些不能明言的原因,所以皇上推辞到在庆功宴上宣布。

    在殿下无数人期待之中,皇上昂首挺胸的缓缓开口了,「外族横行,滋扰华夏,边关泣血,百姓苦不堪言。朕不得已而兴义师,幸得天之助,祖宗庇佑,将士用命,于雁门大破匈奴、突厥、鲜卑三族联军,斩首百余万,攻破匈奴龙城,生擒匈奴大单于、左右贤王…缴获牛三百万头、羊四百万头、马二百万头……攻破别失八里,生擒突厥可汗…缴获牛二百万头、羊三百万头、马百万头……毕功于一役……大周立国以来,从未有如此大胜!」

    「哇!」殿上的文武百官、皇族勋贵等人尽管早已知晓这是前所未有的大胜仗,但仍然不住地惊叹。别的不说,光是听听缴获牛羊马匹的天文数字,就足够震憾人心了!

    当初李敛等人只把在雁门郡外的匈奴联军干掉后,所缴获的牛羊马匹都带回雁门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有多少,只知道有很多。如此众多的牛羊马匹,要想清点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然而,当时李敛身中蛊毒,其后又把牛继宗等将领都派遣出去攻打匈奴和突厥的老巢了,哪里来的时间和人手去清点。一口气干掉匈奴、突厥才是最重要的事!

    之后,牛继宗、李明珠等人分别干掉匈奴和突厥的老巢后,又把他们老巢里的牛羊骏马牵回雁门,这下子就更是成了一笔糊涂账了!可以说是整个匈奴和突厥的家当有十之七八都在他们的老巢里,这下子全部都成了周军的战利品。

    任是他们粗略估算也不知道牛羊骏马的数目大约有多少,只知道满山遍野,连绵数十里都是。所以,单是清点牛羊骏马的数目就已经花了周军大半年的时间。

    略一停顿,皇上余光扫视到殿下众人惊叹的神情,满意的道:「朕闻有功必赏,尔诸将勤劳王事,赤心报国,今幸班师,宜享太平。所有功臣,今当一一敕封。」

    殿下的众人心里如猫爪似的痒得难受,皇上啊!皇上!您就别再卖关子了,快些宣布封赏吧!

    皇上清咳一声,道:「朕封冠军侯李敛为正一品天策大将军,加封太子少保,赐邑三万户、世袭永业田二千六百亩,赏小汤山皇庄一座……」

    「加封赵国公贺齐为太子太师,赐双锏,专打奸佞,赐邑一万八千户、世袭永业田二千一百亩,赏……」

    「封镇国公、从四品奋威将军牛继宗为正二品归德将军,赐邑一万二千户、世袭永业田一千八亩,赏……」

    「封正四品明威将军李明珠为正二品宣威将军,赐邑一万二千户、世袭永业田一千八亩,赏……」

    「封从四品宣武将军林寒为从二品云麾将军,赐爵肃毅伯,赐邑八千户、世袭永业田一千二百亩,赏……」

    「封从四品显武将军冉封为从二品忠武将军,赐爵怀勇伯,赐邑八千户、世袭永业田一千二百亩,赏……」

    亲自封赏了最重要的那几个之后,皇上就闭上嘴巴,由尚宝监掌印太监毕云这个称得上是三朝元老的太监代为宣读其余封赏了。

    「封……」

    「建凌霄阁,以表扬诸将功勋。钦此。」

    这次有份出征的将士无不大肆升官,如牛继宗、李明珠等人更是三级跳,一举跳过正三品的那道坎,成为二品大员。

    然而,这还未完。

    毕云从身后内侍手上的盘子里,又拿起了一道圣旨。

    「封挛鞮呼韩邪为永顺侯,食禄一千石,子孙世世承袭永顺侯爵位……」

    「封阿史那曷萨那为永安侯,食禄一千石,子孙世世承袭永安侯爵位……」

    「封破六韩拔陵为弓高侯,食禄八百石……」

    「封……」

    是封赏这次被俘虏匈奴、突厥贵族的旨意,当然,不是每一个被俘的匈奴、突厥贵族都有这个机会。只有其中几个身居高位,拥有招安意义,能够安抚人心和有意归顺的大贵族才有这个机会。其他没有足够地位又不愿意归顺的,就会跟其他普通匈奴、突厥人去挖矿、筑堤、铺路。

    但这并不是最后的,皇上挥挥手,毕云拿起最后一份圣旨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长安公主为朕之第七女,乃中宫皇后嫡出,德仪嘉礼,聪慧机敏,品行出众,钟灵毓秀,有咏絮之才,自幼为朕所钟爱,十馀年间承欢膝下,未有一日不尽心竭力。今正五品破虏将军李琏李成器,系忠良之后,筮仕四载,人品贵重,文武双全,德才兼备,深得朕赏识。故今决定,诏封长安公主食邑三千户,下嫁于李琏,一切礼仪,交由礼部与钦天监共同操办,择良辰完婚。另赐驸马府一座以示天恩,望其夫妻和睦,同心同德,敬尽予国,勿负朕意。布告中外,咸使闻之。钦此。」

    成器,是太上皇为李琏亲自取的表字。

    子贡曰:「何器也?」孔子曰:「瑚琏也。」——《论语•公冶长》

    瑚琏是宗庙中黍稷器,在春秋时,宗庙是代表国家精神,谁主持祭祀宗庙就是谁在主持国家大事。孔子把子贡比作瑚琏,赞扬子贡乃是大器,足堪重用,能裕君民。

    而《道德经二卷》里提及到:「大器晚成,成器之人,如瑚琏不可卒成。」卒,时间短暂之意。整句话的意思是,有大才干的人物,就像宗庙重器九鼎瑚琏一样,不能在短时间内造就而成。

    太上皇为李琏取下成器二字,一方面是认可他的才能,另一方面更是告诫他行事莫要急躁,应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稳扎稳打,打好基础。

    「臣叩谢皇上浓恩!」李琏急忙跪下谢恩,他可是高兴极了,高兴得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真挚地向皇上叩了三个响头。

    这让把自家水灵灵的大白菜被猪拱了,心里多少有点不痛快的皇上勉强顺了一口气。

    在满殿欢天喜地,受封将士们兴高采烈的时候,却有人对此心生郁闷,甚至是惊惧不已。

    康禾泰被禁足府里自然没能参加庆功宴,然而他的那些「党羽」可是一个不漏的坐在殿上。不用多说,因为他们的离间计没有成功,他们自然是害怕李敛的报复。要知道他们私下有很多事都不禁查的,一查一个准!所以在四周围都喜气洋洋的时候,他们显得格外的不自然,强颜欢笑,生怕不知道是晚上还是明天就会有东厂的番子、刑部、大理寺或者顺天府的衙役会如狼似虎的闯进府里把自己一家下狱。

    就算是文官们整体都是羡慕嫉妒恨的多,他们寒窗苦读数十年,又在官场里捱资历捱数十年,途中又要避开其他人的暗箭,同时又要努力表现让皇上记住自己,还要加上足够的运气才能升到从三品的位置,死活也跨过不到正三品这道坎,真真正正成为朝庭大员。偏生这群粗鲁的武夫打两场胜仗就可以一支箭似的直升到正二品高位,真真的是不公平啊!!!

    而没份出征的勋贵、武官也就只能拍开坛口泥封,抱起坛子往有份立功升职的老兄弟身边灌酒,明日还得准备厚礼上门,恭喜对方升官发财。

    然而,有份出征立功升官得赏的武将中也有人深感惶恐不安。

    只见冯唐整晚都坐立不安,与旁人交谈时也心不在焉,神情恍惚,好在旁人只以为这位前神武将军今广武将军是太高兴了,高兴得人都有些发怔了。虽然有不少人心里唾弃了一句小家子气,不过是升了半品官就如此沉不住气,但手上只一杯又一杯的灌冯唐酒。换着他们能升官,他们高兴得像个傻子也行啊!!

    太上皇也笑得很是欣慰。

    皇上封了李敛为正一品天策大将军,太子少保,食邑万户,还赏赐了小汤山的温泉庄子和其他林林总总的物事。这就表示了他如果不是想要捧杀李敛,就是心里对李敛的忌讳已经消除了。现在,皇上把最疼爱的女儿赐婚给李琏,这就证明了皇上对李敛已经尽释前嫌,依旧信任不疑。

    皇上对封赏李敛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之重,正一品天策大将军、太子少保的地位和荣耀不用多言,单是食邑万户就已经远远超过大周所有勋贵食邑的数目,就是赵国公贺家三代加起来获得的食邑数目也没有万户之多。

    这可以说是一桩买卖。

    买家是皇上,卖家是李敛。

    买家要的是李敛的忠心,而万户侯就是价钱。

    太上皇不怕皇上不收买李敛,就怕皇上像从前一样,一味推开李敛,不闻不问。

    解决心中烦忧的太上皇兴致盎然地与皇上交谈,不时还召了一些老臣子上前喝酒。

    皇上和今天的主角李敛自然得一左一右陪侍在侧。

    冯子芝作为监军,也是有功之臣,在殿上也有一席位。他时刻注意着李敛的状况,命人偷偷地把李敛杯中的酒都换了做水。

    李敛一尝之下,自然知道是谁的手笔,毫不避讳的对住爱人笑意盈盈。

    酒过三巡,君臣互敬数盏,无数皇室宗亲不顾仪态,酒杯交错,你来我往的,畅想他们大周的强盛;不少文官酒意上头,诗兴大发,吟诵出首首慷慨激昂的诗词;将军和勋贵聚在一起拼酒,大有今天不竖着进殿,横着出去,就不许走的意味。

    而这个时候,李明珠欢喜过后,只觉得头也晕晕的。她刚才受牛继宗和冉封两个混人挑衅,可是跟他们硬生生的拼了两坛西凤酒。这西凤酒入口醇厚清甜,但后劲却是大得很,她一口气喝了两坛西凤酒,还没有吃点东西垫肚子,就算依她这十多年锻炼出来的酒量也有点吃不消。

    见众人把酒言欢兴致正高,李明珠也就嘱咐了旁边的宫女几句,就走出殿外醒醒酒。

    一个人站在殿外,看着满天星斗,感受住微风扑脸,听到从身后传来的喧嚣声,不知道为什么,李明珠突然之间觉得有点寂寞。

    连较自己少十岁的堂妹都已经选好驸马,择日完婚了,这不由得显得她这位皇室「老女」越发的一枝独秀了。

    刚才在殿里有不少的李氏的堂叔祖、堂叔伯,甚至是堂兄弟也打听她的亲事,知道她没有成婚的打算后,一个个端起长辈的样子断然否决,并加以训斥。辈份高的长辈打算寻太上皇和皇上找一个合适的人选下旨指婚,而同辈的堂兄弟们则吃饱撑的似的,不住地向她推荐不少「如意郎君」,吓得她立马接受牛继宗和冉封的斗酒挑战,落荒而逃。

    曾经,她也有过一个顶顶好的「如意郎君」,只可惜,那郎君早已心有所属。

    想起在殿里含情默默,无声胜有声的两人,李明珠就更是郁闷了。

    她早已经放下李敛,也不曾后悔过用重甲代替华裳,以女儿身策马征战四方,豪气不输男儿郎,早已忘却昔时的柔弱,把生死置之度外。

    只是……

    夜阑人静、独自一人的时候,总是会觉得有种说不出疲惫。

    「唉……」想到这里,李明珠不禁轻叹了一口气。

    「美丽的姑娘可不能叹气,叹气会让姑娘变丑的。」

    这时候,耳边突然传来一把低醇好听的男声,让李明珠倏地一惊。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