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斧传 > 第75章 皆付我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洞庭湖的蚊子多的可怕,因此哪怕白天,船上也不得不点着火把。

    李登科已经在洞庭湖上漂了一个月了,这一个月他一直避而不战,躲在大泽里和李道一拼着消耗。

    道藏的命令已经到了自己手里整整二十八天,李登科却丝毫没有行动,李道一派来的接头人被他好生养着,但李道一的要求,他却无法满足。

    他手里是启元皇帝最大的一副牌,六万人的水军和狼兵也是大晋最精锐的水军与战士。

    就这么让他们白白送死,李登科下不去手。那是六万人,他们的鲜血能染红整个洞庭湖。

    道藏的命令他又不能不听,这关系到自己家族的荣誉,令李家的荣光在自己脸上蒙羞,他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

    不能不听,但又不能听,因此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或许叫谈判,也许叫妥协,双方各让一步。

    李道一的部队可以去安顿后方,吐蕃或者司马煜,李登科不会动手,但李道一想要吃掉自己的部队,仅凭五万人,没有专业的船舶器械,没有正儿八经的水军,无疑是异想天开。

    因此如果自己不配合,李道一便无法拿下自己,主动权在自己手里,那么李道一便得尊重自己的声音。

    李登科不愿让六万精锐白白送死,也不愿看着李家输去,因此他只能漂在洞庭湖上,这里太大了,一直找不到有心躲避的李道一残部,也是说的过去的。

    他不知道的是,半个月前,李道一就已经果断上路了。

    一周前,李道一已经兵临巴陵,以摧枯拉朽之势将司马煜这只纸老虎变成了小花猫。

    八旗军一战既溃,司马煜在陇西陈魁的帮助下向着西北地区逃窜,而早早做了内应的刘彪则绑了其它几只没有来得及退走的将领,向着李道一邀功。

    却原来,这厮是光武皇帝司马延派进司马煜内部的细作,为的就是先养肥司马煜,然后内部击破,一战功成。

    此役杀灭司马煜部不足万余,其余人早早挂起白旗,做了降军。

    也难得司马煜有两只死忠之师,可惜这些将士遇人不淑,白白为司马煜这厮送了性命。

    司马煜六万八旗军,以及后来编训的两万新兵,只有不足万余被司马煜带走,其余七万之众,逃窜的,战死的,共计两万多人,整整五万大军投降,可谓滑稽。

    声势浩大的唐王靖难部队现在已经全部资敌,而唐王司马煜也不得不远走陇西,寻求游牧民族的庇护,却也不知是否还有重回中原的那天。

    时间来到六月底,整合了司马煜的部队,裹挟着十万之众的李道一开始收拾吐蕃了。

    而这时的吐蕃已经进犯到了整个蜀郡,甚至有的部落已经沿江而下,直奔巴郡,要与李道一一决雌雄。

    双方在阆中进行了第一次接触,大约是一百吐蕃对垒两百余夷州军,结果夷州军惨胜,战损极高。

    吐蕃的战力被李道一进行了重新计算,结果令他后怕。

    吐蕃这次出兵数目李道一知道个大概,约莫两万余众,带着两千头牦牛,藏刀以及皮革甲器数不胜数。

    这也就意味着,自己打掉全部吐蕃人,需要损失至少五万兵马,若不是有新兵补充,此战过后,将再无夷州军。

    李道一暗自庆幸,自己先打司马煜是正确的。

    前线的战报以飞快的速度传回京城。

    司马煜的败逃令启元皇帝气的猛拍桌子。

    自己也有两个儿子,一文一武,文的还好,那武的怎么就和司马昭差了那么多!

    吐蕃与李道一在阆中僵持下来,他们都不敢打,双方都很清楚,这样打下去,对谁都没有好处,吐蕃将再无力守住蜀郡,而青城军也将失去与启元皇帝周旋的能力。

    启元皇帝不得不把目光看向李登科,他在洞庭湖装死一个月,启元皇帝又岂能不失望?

    启元皇帝也不知骂了几次李登科是养不熟的野狗。

    但他却不敢临阵换将,上一任兵部尚书王品冠现在已经到了光武皇帝的军中,那里有蒙古鞑子需要他去面对,而兵部其它人,大都随着王品冠北上了,现在兵部的班子都是李登科一手提拔起来的,因此启元皇帝手中真的没有可用之人。

    当初称帝虽然有齐家的支持,但双方不过貌合神离,现在站在启元皇帝身后的那只黑手自己跳了出来,那么齐家的任务也便完成,如何给启元皇帝下绊子才是他们应该做的。

    因此没有道藏支持的启元皇帝整个国家几乎都陷入瘫痪。

    唯一令启元皇帝欣慰的,或许只有他这个小儿子,自己倒下的那三个月里,如果没有司马庭,大晋虽然还姓司马,却已经不是自己的了。

    然而现在的形式却依旧不容乐观,李登科的军队在洞庭湖那里打着摆子,半死不活。

    自己手里又没有其它的可用之兵,如何才能在慢性死亡里找到一条出路?

    启元皇帝别无办法,他只能继续寻求圣僧的帮助。

    圣僧见了他,却什么都没有说,他已经需要解决更严重的问题,而大梁与佛教的兴起比起那个问题,已经无足轻重。

    启元皇帝不禁有些悲观,他大概知道圣僧的沉默里包涵着什么信息,似乎从今后起,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了?

    却在他准备离开的时候,那个黝黑沉默的老方丈,颂了一句阿弥陀佛。

    这是启元皇帝第一次听到老方丈说话,他不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但事情似乎有了转机?

    启元皇帝驻足,老方丈缓缓移步,启元皇帝跟着,两个人出了禅房,老方丈缓缓低额,小声呢喃:“圣僧有惑,吾等不能解,余事,皆付我。”

    启元皇帝目光中泛起光彩,他仔细听着每一个字,他知道,佛教摊起这么大的阵仗,怎么可能就此撒手?

    从去年九月初九到现在,约莫十个月过去了,十个月能做的事情很多,也很少,佛教仅仅来的及沟通各大枢纽,但战争却令这一切变得困难。

    南北通行受限,黄河以北的佛教发展的如何,哪怕是白马寺僧众,心里也没有把握。

    反倒是南方,东南乱象里,不知有多少信众奔向了佛教的怀抱。

    因为成为佛教中人之后,不管是香客还是僧徒,都相互约定着和平共处,这一约定从泉州开始,从建安大兴,自南由北被众人约定俗成,哪怕是军队也默默遵守着这一铁律。

    众人都明白和平的宝贵,一旦有人尝试建立新的和平秩序,饱受战乱摧残的众人自然发自心底的拥戴。

    大势所至,佛教在东南不仅站稳了跟脚,也第一次左右了天下局势,这是突破性的胜利,当启元皇帝从老方丈这里得到消息,他那不安宁的心终于从嗓子眼掉回了胸腔里。

    (本章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