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八仙演义 > 第012章 唐僧身世之谜 11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再来看一下贞观元年发生的大事:贞观元年(六二七)唐天节将军、燕郡王李艺据泾州反。先是五年前李艺发兵帮助太子建成讨伐刘黑闼后入朝。在长安,李艺恃功,对人非常傲慢,秦王李世民部下到他的兵营,李艺无故殴打他们,高祖大怒,将李艺关入狱中,不久又将他释放。太宗即位后,李艺非常害怕。曹州一巫师李五戒劝李艺造反。艺假称接到密敕,令他发兵入朝。艺引兵到豳州(今陕西彬县),豳州治中赵慈皓出城拜见李艺,李艺遂占据豳州。

    唐太宗闻讯后,诏令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右武候大将军尉迟敬德等为行军总管率兵讨伐李艺。赵慈皓闻官兵将到,便密与统军杨岌合谋赶走李艺。李艺发觉后,将赵慈皓囚禁起来。杨岌在城外感觉情况有变,遂率兵攻城,李艺兵败溃逃,丢弃妻子,率数百骑欲投奔突厥。行至宁州(治定安,今甘肃宁县)边界的乌氏县(今宁夏固原东南)驿站时,从者渐散,李艺被左右杀死,传首京师,枭之于市,并恢复其本姓罗氏。李艺弟李寿,官至利州都督,也被处斩。孟氏和李五戒也都被斩首。罗艺自负武艺高强,任气行事,终归身首异地。一生中归唐立功,可谓有识,但又听信妖言而为叛,善始不善终。”(《新唐书·罗艺列传》)

    不知道各位读者能否从中看出一点关联,那泾河龙王就是代表了大唐贞观元年的罗艺,要不然如何解释如此之多的相似。我知道,也许会有较真的朋友说:那李艺在泾州谋反,那龙王居于泾河,能一样吗?那李艺被左右杀死,传首京师,那泾河龙王的龙头直接从天上掉到长安大街之上,会是一回事吗?对与此,俺无话可说。

    在认可前面的关联假设之后,那么接着便将大唐初年的大事简略介绍一下,当然,大事很多,我将只保留我认为有用的。

    贞观元年(六二七)正月初一,改元贞观。正月,唐太宗下制,令今后中书省、门下省以及三品以上官入阁商议国家大事,都要有谏官跟随,遇有不当之处,谏官立刻进谏。唐太宗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与学士、法官等人重新议定律令。放宽绞刑五十条为砍断有趾,唐太宗仍嫌这种肉刑太残酷,蜀王法曹参军裴弘献请再改为加役流,徙三千里,居作三年。诏从之。唐天节将军、燕郡王李艺据泾州反。二月,并省全国的州县,将全国分为十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废郡为州,故每道各辖若干州。

    贞观二年(六二八)关内发生旱灾,百姓缺粮,有许多人卖儿卖女以换取衣粮。四月,太宗诏出御府金帛赎回被卖儿童,交还父母。又因去年久雨,今年又遭受旱灾、蝗灾,大赦天下。

    贞观三年(六二九)三月,太宗以房玄龄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以尚书右丞魏征守秘书监,均参与朝政。房玄龄善谋略,杜如晦善决断,为唐朝名相,并称“房杜”。

    贞观四年(六三〇)全国丰收,流散到各地的百姓回归故里,米每斗不超过三、四钱,一年仅判处了二十九人死刑。

    贞观五年(六三一)十二月初二日,唐太宗制:“判决死罪,要在两天内五次申奏,下各州的要三次申奏;行刑当天,尚食局不得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寺不得奏乐。门下省还要再检查,有依法应当死而处境堪怜者,另外写状上奏。”五次申奏是指行刑前两天到行刑之日共上奏五次,人命关天,以示慎重。只有犯恶逆罪(隋立“十恶不赦”之科,唐承之)的人只奏一次。

    贞观十年(六三六)六月二十一日,太宗皇后长孙氏卒,享年三十七岁。

    贞观十一年(六三七)八月,侍御史马周上疏朝廷,建议政府应重视州县地方官吏的选任。太宗闻奏,深以为是,决定以后刺史由他亲选,县令则由京官五品以上各举一人。

    贞观十三年(六三九)太宗停世袭刺史。贞观五年十一月,太宗下诏议定皇亲、宗室、勋贵大臣的等级,令他们各统一方,世代相传,除非犯有大罪,否则世袭。贞观十一年,太宗封荆州都督、荆王李元景等二十一王为世袭刺史,又以功臣长孙无忌等14人为世袭刺史。左庶子于志宁上疏认为世袭刺史不是久安之道;长孙无忌也坚持不愿前往受封之地,又请其儿媳、太宗宠爱之女长乐公主劝谏太宗。认为前代之所以实行刺史世袭,乃是国力不够强而为之,汉代置侯即是为此。若世袭的后代有不肖子孙,冒犯刑宪,自取诛夷,或因延世受赏,招致宗族剿绝之祸,都是十分可悲的,长孙无忌坚决辞让。太宗于是在贞观十三年二月下诏停止世袭刺史。

    贞观十九年(六四五)玄奘取经回国......嘻嘻嘻嘻嘻......

    有上面可以看出,大唐初年,除了外患,还有内忧,唐太宗刚登基,就遇到了突厥人的入侵。另外,那些年自然灾害也是接连发生。

    对唐太宗构成威胁的还有强大的士族力量。唐朝初期,所谓的山东士族对皇帝的施政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有的时候政令无法贯彻执行。当中的原因就是因为士族集团在社会之中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当士族不予合作时,中央政府推行自己的政策就会遇到困难,而政府为了使政令可以迅速推行,就必须要对士族集团作出妥协。

    ---------------------分割线---------------------

    亲爱的读者朋友,如果你喜欢本书,请加入书架书签,投推荐票,精选票,加关注,做评论,作者在这里表示感谢,您的支持是作者最大的动力,谢谢了!

    ;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