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定秦曲 > 第九十章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三眼铳在明朝后期逐渐成为了明军火器部队的主流装备之一,最主要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因为明军的作战阵势的改变。

    在明军九边当中,三眼铳比例最高的无疑是辽东镇,而辽东镇的火炮战术体系逐渐成型之后,辽东军的火器部队有不少成为了这些火炮部队的主要护卫力量之一。

    因为在辽东镇的火炮战术体系,在野外作战当中同样很倚重车阵。

    在某个意义上,车阵在野外作战当中,往往会成为明军火炮部队的主要作战掩体。而远程部队也需要依靠车阵来进行作战,在车阵内向外射击。

    而三眼铳相对于鸟铳之类火器,射程确实是处于劣势,而且在装填速度方面,更加是缓慢无比。但是在紧急的情况下,能够三发连射或者是直接齐射的三眼铳,无疑在火力倾泻方面形成更强的密度。

    同时,三眼铳有着一个鸟铳无法比拟的优势,那就是假如说鸟铳在近战方面只不过是一个烧火棍的话,那么三眼铳好歹还能够用来当钝器来砸向敌人

    明末时,辽东各镇几乎都以三眼铳作为制式装备,无论骑兵还是步兵都普遍装备着三眼铳。根据辽东镇于1630年的编制,正兵火器营的基本战术单位”队”,即是全装备三眼铳部队。

    开原图说列出了三眼铳部队的作战方式:

    正兵枪手四百名分为四方,每方一百名,百总统之,共百总四人。每总分为四队,队二十五人,队长统之,共队长十六人。每方大炮十位,四方四十位,一炮二人,共炮手八十名。每方三眼枪八十杆,四方三眼枪三百二十杆,共枪手三百二十名。每枪十杆间大炮一位,共大炮八位,余二位设于营门。车营既苦无军,若前无障拒又不得施火器之用,每方且安拒马枪八十架,四方共三百二十架,行则带于枪手,马上驻则以铁锁环之,此方营也。其中子营以协营门,下人役二百名,内丁一百名,中军内丁五十名,共三百五十名,分十四队,羽翼主将即兵法所谓握机也。

    其射打号令掌,一声号各枪手上马,二声号各挨队伍站立,三声号各照队伍前行。遇敌掌喇叭即止,点鼓下营,枪炮手各按队伍摆列,先列拒马枪,次大炮及三眼枪,摆列齐备。摔响钹一声鼓止,如遇贼冲,一阵击金一声,枪手点放三眼枪一孔,击金第二声点放第二孔,击金第三声点放第三孔。如遇贼三连冲不止则连声击金枪炮更番装打不绝。则退起营,掌号一声收拒马枪及枪炮入队,二声号上马,三声号条队前行。若追袭之际,卒遇逹贼不及下营,枪炮各按队伍条为长营轮番更打且战且行,有进无退焉。(‘逹’是“达”的讹字。)若与贼持久,欲使炮声不绝,则以四炮为朋,每方二朋,四方八朋,共炮三十二位。每朋马兵十六名,骡四头,八朋共马军一百二十八名,骡三十二头。

    一朋十六人之中选能干有眼力者一人看苗头,选有胆气者一人点放,选手疾者一人安火线,选便利者一人装火药,一人装大小铅子,再选有力者专管捅炮二人,一炮共八人,余三人捉马骡看苗头及点放,二人在营前不动,装完候放之炮,在见放炮后之左安火线装火药铅子,三人在装完候放炮之后,放过候装之炮,在装炮三人之后各专一事不许错乱,各按方位不许那动,轮流装替更番打放庶循环不绝。每朋布药袋一筒,木马二十筒,皮条串带装火药之人司之,大小铅子袋一筒,木手捶一柄,铁通杖一根,皮条串带装铅子之人司之,火线袋一筒,铁锥二把,小刀一把,皮条串带安火线之人司之,火绳点放之人司之,支炮木马厚薄不等三四十筒,皮条串带看苗头之人司之,平居‘稽’查庶临事无误。

    分割线

    而这些列装三眼铳的部队数量不少,但是比较著名而且成建制的是关宁铁骑。

    关宁铁骑,作为明末历史上的一支颇有传奇色彩的骑兵部队,其争议考究于后世而言,算得上是一个有意思的地方。

    后人认为,清顺治九年成书的绥寇纪略中首次明文使用“关宁铁骑”这四个字。但是依据当时的舆论倾向,“关宁铁骑”不大可能是指袁崇焕训练的骑兵,而有可能是戚继光抗倭之兵中的一个分支。

    袁崇焕当时有“投敌叛国”之嫌,直到清朝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人根据清太宗实录编写明史时,乾隆下诏为袁崇焕翻案,而这时已经是150年后了。而绥寇纪略成书於顺治九年,此外太宗实录六十八卷,吴伟业本人没有参与太宗实录的编纂,不可能有机会提前知道内幕,所以他本人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为袁家军歌功颂德。

    根据绥寇纪略明确指出所谓“关宁铁骑”指的就是祖大寿的家将入关所带的军队。祖宽(胡人,见明史)是祖大寿的家仆,祖大乐是祖大寿的堂弟。此两人携家将部队入关清缴农民军。

    根据明季北略明确记载祖大寿组织家丁,形成一支善战的部队。明季北略明确给出了关宁铁骑的定义:“铁骑者,山北近河北、山西、辽阳人,俱控弦习战之士。”可见家丁中的来路是比较复杂的,多是弓骑的战士。

    同时明季北略里说吴三桂也有一支“关宁铁骑”。考虑祖大寿与吴三桂的关系(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吴三桂之父吴襄是祖大寿的部下),这是同一支部队。谈迁的国槯参考了绥寇纪略等书,这里谈迁称之为”关辽铁骑“,同样指出是汉人组成。

    明史中介绍辽东将领尤世威中,也有这么一段:“七年命偕宁远总兵官吴襄驰援宣府。坐拥兵不进,褫职论戍。未行,会流贼躏河南,诏世威充为事官,与副将张外嘉统关门铁骑五千往剿。”与绥寇纪略明季北略,经查询史料确定,此为杨嗣昌崇祯四年任山永巡抚时在山海关所编练的关门铁骑营。与传闻中的关宁铁骑无关。

    所谓铁骑,不外乎两种解释:1披挂铁甲的战马的骑兵,2借指精锐的骑兵。因祖大寿和吴三桂的兵属于关宁军,才称其为“关宁铁骑”。这与传闻中的铁血军团没什么关系,可证传闻为假。

    而关宁铁骑也并非为孙承宗所编练,根据熹宗实录,天启六年袁崇焕上书辽镇军编制,依然沿用孙承宗所额定的编制,并没有关宁铁骑。到天启七年,户部尚书郭允厚疏言:“关门内外兵马自枢辅裁定,而后连匠役杂兵一万一千三百八十一员名在内共一十万七千三员名马骡五万三千八百五十二匹头。”又一次证明关宁军依然是孙承宗所定编制。

    根据明档记载,崇祯元年三月前后,有约十万众蒙古部落归顺明廷,被时任辽抚安置在锦州附近,辽镇将领即从中招募大批精壮善战之夷人充做家丁,时锦州总兵祖大寿更直接将部分蒙古人整编为降夷左右营,以蒙古部落首领为将,成为了祖大寿直属指挥的一直精锐军队,人数约三千人左右。

    关宁铁骑也并非袁崇焕所编练,袁崇焕被任命蓟辽督师是崇祯元年四月,七月入都见皇帝,后面一直忙着平兵变,策划杀毛文龙,然后就是己巳之变被捕下狱。短短一年多时间并未来得及对关宁军做出变动。梁启超袁崇焕传与金庸所著袁崇焕评传也均无关宁铁骑的记载。

    你所看的定秦曲的 第九十章 已启用防盗模式,只有半章和上一章内容接不上。后面隐藏部份请到百度搜:琦书屋 进去后再搜定秦曲 观看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