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定秦曲 > 第一章 匈奴 上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张嘉师不得不为胜负难以预料的战争而谋求大秦帝国的一条退路的安排同时,匈奴单于冒顿也在苦恼一个事情。请大家搜索()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说

    那就是他不太希望跟大秦帝国进行全面战争。

    这当然不是说冒顿害怕大秦帝国,而是冒顿有一种想法,那就是眼下明显更衰弱的大秦帝国,事实上也不好对付。

    这一点冒顿对于大秦帝国的理解,主要还是不算太深入而导致的。

    在大秦帝国与匈奴人在这么几年时间的贸易甚至是战争交流当中,因为匈奴人的一些情况,比如说其生活习惯,让匈奴人自身的细作很难进入到大秦帝国腹地。而安排使节团进入到大秦帝国,则是会让大秦帝国进行明里暗里的监视,而无法得到详细的信息。

    只不过,冒顿从一些消息渠道中可以得到一点,那就是大秦帝国似乎早已经再次将匈奴列为最大的敌人而进行相应的应对措施。

    大秦帝国与匈奴之间,双方的联系事实上从秦国攻灭义渠之后就已经有所交接。因为当其时义渠人的北面,就是匈奴人的一些位于河套阴山的部落的聚居之地。

    ……

    义渠,是中国东周时活跃于今泾水北部至河套地区的一支古代民族或者称为国家。

    义渠国有起源于羌人或者是狄人两种说法。是北部少数民族组成的部落。而历史上的义渠,从来没有臣服于周朝。

    《竹书纪年》当中有这个说法:义渠早在商朝末年武乙时便已存在,周公季历在武乙三十年时奉命讨伐义渠得胜,另周文王讨伐过的密须也可能与义渠有关。传说义渠亦是周宣王太原料民之时居住在当地的五个民族之一,后在秦穆公时一度臣服于秦国。

    《史记》中明确记载“义渠”的出现时间是在战国初年秦厉公时,当时义渠前来秦国进贡。其后义渠逐渐定居下来,吞并周边部落,强大起来,与秦国发生冲突:“义渠之戎筑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蚕食”。

    秦躁公十三年(前430年),义渠入侵秦国,军队一度抵达渭河。

    秦惠王七年(前331年),义渠发生内乱,秦国以帮助平乱为名乘机出兵,义渠开始衰落。十一年(前327年),义渠向秦国称臣,秦国建立义渠县。但是义渠新王位定之后,并不甘心臣服秦国,前往中原访问魏国,寻求共同反对秦国的机会(《战国策?义渠君之魏》。秦惠王后元七年(前318年),楚国、魏国、韩国、齐国、赵国、燕国六国合力攻秦,义渠乘机起兵,击败秦军“于李帛之下”(《史记》、《战国策》)。

    不久秦国击败六国联军,回师讨伐义渠,后元十一年(前314年),夺取其二十五城。秦武王元年(前310年),义渠乘丧谋叛,被秦军再次击败。武王死后,秦昭王年幼继位,秦国一度内乱,义渠乘机重新崛起。义渠王与秦昭王之母宣太后私通,生下二子。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秦国随即出兵灭义渠,将义渠逐出黄河以南地区,在其地设置了陇西、北地、上郡三郡,并在边境开始修建长城。

    另一种类似的说法:秦惠王时代,义渠国打败了秦国。秦昭王为了报仇,用欺诈手段杀了义渠王,并且发动军队攻打义渠国,实际上义渠国已经灭亡。(见《战国策“范睢说秦王”》)范睢至秦,王庭迎,谓范睢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义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窃闵然不敏,敬执宾主之礼。”秦王当时很想攻击义渠。宣太后攻打义渠,只是消灭残部。

    无论义渠灭亡的是那种说法为主,其有一点是必然发生的,那就是秦国在攻灭义渠之后,正式与匈奴人的势力范围接壤。

    ……

    而在这同时的匈奴人,则是算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游牧部落

    当时的游牧部落不只存在沙漠地带。在中原地带,除汉人之外,也居住许多游牧部落。周朝先祖与西戎同居,周幽王时有犬戎、山戎、戎狄等,春秋时有戎翟、义渠、大荔、乌氏、朐衍、林胡、楼烦、东胡等都可能是匈奴先祖。但当时各游牧民族,以小部落方式各自生活,未形成大型国家。

    有一种说法认为:匈奴虽说是部落体制,但也有基本的内、外官僚制度,对领土也有强烈欲望。其王族为挛鞮氏,其领袖称单于,其下辖各王,统领各部落,单于和诸王的皇后和妻子称阏氏(匈奴实行一夫多妻制),在匈奴政治上有一定影响。

    只不过对于匈奴,后世学界中有许多假设,但是因为关于匈奴的资料留到后世的并不多,而且保留到今天的资料,主要都是透过另一视角的中国文献,因此在学界中仍然存在争议。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扩张势力,游牧民被驱赶至沙漠地带。到了战国时代中期,游牧民族在塞外相互结盟,形成跨部落联盟,逐渐形成月氏、东胡与匈奴三大势力。

    匈奴在强盛的时候(冒顿之后到军臣单于前期),东破东胡,南并楼烦、河南王地,西击月氏与西域各国,北服丁零与西北的坚昆。范围以蒙古高原为中心,东至今大兴安岭。南沿秦长城与秦汉相邻,并一度控有河套及鄂尔多斯一带。向西以阿尔泰山为界,深入中亚的咸海甚至里海一带,北达贝加尔湖周边。被称之为“百蛮大国”。

    匈奴以单于为中心,大致上分割成左右两翼。左贤王即左屠耆王,控制帝国东侧,地位高于其他诸王,仅次于单于,是单于的继承者,常以单于太子当之,但也有例外:如復株累若鞮单于后连续5任单于皆由其弟担任左贤王。右贤王则控制帝国西方。

    阏氏,音烟肢或焉支,含有美丽的意义。单于至一般诸王皆可称其妻为阏氏,也有许多称呼:如宁胡阏氏、颛渠阏氏、大阏氏、第二阏氏、第五阏氏等等。在众多阏氏中,也有高低位次之分。后世对此有两种说法:“匈奴正妻则称大阏氏”,以及“颛渠阏氏,单于之元妃也,其次为大阏氏”。

    阏氏虽不见得是皇后,但单于的阏氏在匈奴的地位却很重要。不仅在内政、外交上有重要地位,在战争中也起作用。如冒顿攻围刘邦时,阏氏随军在旁。

    而历史上汉匈战争之前,匈奴民族已经发展出有完善的军事装备的军事力量。优良的战马,矫健的骑士,弯弓引矢,骑兵皆有坚固的盔甲。

    匈奴人主要以狩猎、游牧及畜牧为主,依靠的畜牧主要有马、牛、羊三种。

    在饮食当中,肉、乳品尤为普遍,有时会食用鱼类。逐水草而居,其生活地点常随着季节转移至其他地方。

    匈奴人用畜衣作衣服,他们很早就制作裤子、长靴、长袍、尖帽或风帽,无论在行重或保暖方面,都很适应当地的生活。住的地方叫穹庐,是毡帐所制的帐幕,需以木条作柱梁。并使用各种陶器及金属器。

    匈奴人不仅有耕田产谷,还建有谷仓来藏谷。除在本部耕种外,在西域还有骑田。

    匈奴人也十分重视商业交换,以牲畜去换取奢侈品。常与汉人互市交易,并将汉人物品转买运到西域各国并包括罗马帝国,在汉对西域通道中断之时尤为如此。

    马匹在匈奴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平时是作为交通工具,战时则成为战马。从出土实物看,匈奴马匹身体略矮,头部偏大,应属于蒙古马。蒙古马虽不十分高大,但体能充沛,耐力持久,行动迅速,非常适应高原环境,再配上御马工具——马笼头和马鞍,大大增强匈奴军队的战力。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兵“尽为甲骑”、“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匈奴兵器“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

    后世在匈奴墓地发掘情况显示,兵器一般出土于男性墓葬中,以铜、铁、骨、木质地为主,主要有弓、箭镞、弩机、刀、剑、戈、矛、斧、流星锤等。匈奴人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保护自己,而代之以更省劲、更坚固的盔甲来装备自身,形成“尽为甲骑”、机动灵活而又强大的匈奴骑兵。

    匈奴人祭天地,拜日月,崇祖先,信鬼神。在他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平时还是战时,都与宗教意识有密切的关系,并且相当迷信。

    匈奴每年有规定的日子举行集体的祭祀。每年三次集会的日期,《史记》说是正月、五月及秋季,《后汉书》为正月、五月及九月,两者皆为一致。大致上,正月的集会是个小集会,参加的人是匈奴诸长。五月的大会最富宗教色彩,参加的人数很多,不限于诸长,主要是为祭其先祖、天地及鬼神。秋季的集会则是为秋天收成而感谢天神的集会。

    由于匈奴的统治者会在每年的第五个月(仲夏)于“茏城”设坛祭祀祖先、天地和众神(见《史记》)。所以中国的一些学者试图把匈奴人的这个“茏”解释为汉人的“龙”,并认为匈奴的主神是一条龙。(苍狼跟白鹿表示:……)

    关于集体祭祀的地点,大致上是在单于所在的地方举行[24],虽然都是祭天,同时也有商讨国家大计、秋后感谢天神等任务。

    匈奴人对其祖宗的坟墓很为重视,不只相信祖宗死后有神灵,其他人死后也有神灵,也可以降吉凶。也相信人死后,需要享用金银衣裘以及女人。

    在战争时,匈奴人还相信各种巫术。其内容如下:

    《汉书.西域传》渠犁国条载汉武帝诏书:

    曩者,朕之不明,以军候弘上书言“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丏若马’”,又汉使者久留不还,故兴遣贰师将军,欲以为使者威重也。古者卿大夫与谋,参以蓍龟,不吉不行。乃者以缚马书遍视丞相御史二千石诸大夫郎为文学者,乃至郡属国都尉成忠、赵破奴等,皆以“虏自缚其马,不祥甚哉!”或以为“欲以见彊,夫不足者视人有余。”易之,卦得大过,爻在九五,匈奴困败。公车方士、太史治星望气,及太卜龟蓍,皆以为吉,匈奴必破,时不可再得也。又曰‘北伐行将,于釜山必克。”卦诸将,贰师最吉。故朕亲发贰师下釜山,诏之必毋深入。今计谋卦兆皆反缪。重合侯得虏侯者,言“闻汉军当来,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诸道及水上以诅军。单于遗天子马裘,常使巫祝之。缚马者,诅军事也。’又卜“汉军一将不吉”。匈奴常言‘汉极大,然不能饥渴,失一狼,走千羊。’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

    匈奴还有饮血以为盟誓的风俗,盟约的仪式很严肃,既是一种盟誓,也是一种宗教仪式。

    而有一种观点认为,匈奴人的宗教体系更倾向于萨满教文化体系。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远古时代的人们把各种自然物和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本身联系起来,赋予它们以主观的意识,从而对它敬仰和祈求,形成最初的宗教观念,即万物有灵。宇宙由“天神”主宰,山有“山神”,火有“火神”,风有“风神”,雨有“雨神”,地上又有各种动物神、植物神和祖先神……形成普遍的自然崇拜(如风、雨、雷、电神等)、图腾崇拜(如虎、鹰、鹿神等)祖先崇拜(如佛朵妈妈等)。

    在萨满举行宗教活动的仪式上,所用的法器很多,如神案、腰铃、铜镜、抓鼓、鼓鞭等。在法器上都刻绘有各种神的图案,尤其是在神案上和抓鼓上古时候都刻绘有色彩丰富的神灵面具。这些满族面具,无论是艺术价值、学术价值、民俗价值、文化价值都是弥足珍贵的。由于满族萨满面具是宗教用品,一般只由萨满传世珍藏,外人很难见到。

    萨满,被称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者。他可以将人的祈求、愿望转达给神,也可以将神的意志传达给人。萨满企图以各种精神方式掌握超级生命形态的秘密和能力,获取这些秘密和神灵奇力是萨满的一种生命实践内容。萨满分为家萨满和野萨满。

    家萨满作为侍神者,主要负责族中的祭祀活动。野萨满(又称大神)是神抓萨满,即神灵附体的萨满。神抓萨满的活动包括医病、躯灾、祈福、占卜、预测等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满族萨满平时与族内普通人一样,他们的服务是不取报酬的,也没有超越他人的权限,他们可以结婚生子。萨满死后,所用的神器、佩饰、服装等随葬。

    新萨满要经过挑选、培训(满语学乌云),最后才能确定。满族萨满面具多在跳野神祭祀时使用。萨满祭祀中,依照祭祀内容要求,模拟成各种动物或神怪。由于怕被死者或神灵认出,萨满要戴上面具,并用神帽上的彩穗遮脸。身穿萨满服,腰系腰铃,左手抓鼓,右手执鼓鞭,在抬鼓和其他响器的配合下,边敲神鼓,边唱神歌,充满神秘的色彩。(未完待续。)

    本书来自//.html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