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家有美妻好种田 > 姐弟还是婶侄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公元1395年),左军都督府左都督袁洪的女儿被册封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八子岷王朱楩的王妃。根据《明史》卷七十六志第五十二职官五的记载,左军都督府左都督是正一品高官。也就是说如果没能封爵,那么左都督就已经是武官的最高职位了。

    因为蓝玉案的缘故,一大批的开国悍将被杀。对于能躲过屠刀的开国功臣们,由于数量不多,老朱还是很珍惜的。袁妃册封之后的同年四月,老朱又将袁洪的儿子骁骑右卫指挥使袁宇升职为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指挥使是正三品,都督佥事正二品,属于越级提升。

    但是九月份的时候老朱又封袁洪另外一个儿子袁容为宗人府仪宾,他迎娶的是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长女永安郡主。这就有点尴尬了,袁容看到岷王朱楩的话,从永安郡主这论他得尊称朱楩为十八叔,袁妃为十八婶。可是袁妃是他姐姐(妹妹?)啊,这辈分完全乱了,只能像《夏洛特烦恼》中那样称呼,我管你叫婶娘,你管我叫弟弟。。。

    驸马都尉、广平侯袁容画像

    袁洪,最早是跟着朱元璋外甥李文忠混的。明朝建国前发生的金华之乱,大将胡大海被害。李文忠率军平叛之后,负责镇守金华的就是袁洪。明朝建国之后平定四川,袁洪出任成都卫指挥,并在洪武六年平定四川筠连州滕大寨蛮酋编张等人的叛乱中立下战功。此后袁洪被调往太原,出任晋王朱棡护卫军太原护卫的指挥使。洪武九年,又升任晋王左傅,当时的王傅可是从二品高官。但到了洪武十三年,王傅被下调为正三品。此后王傅官职又被取消,袁洪于是仍旧出任太原右护卫指挥使,直到洪武十九年升任正二品的山东都司都指挥使。

    洪武二十三年闰四月,就在太师李善长案爆发前的一个月,朱元璋将袁洪召回南京出任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虽然都指挥使和都督佥事是平级,但一个在地方上,一个在中枢权力中心,个人感觉老朱是为了对付李善长而将信得过的心腹调回京城。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皇太子朱标去世。九月,朱标之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蹊跷的是就在册封仪式前的一个月,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等为首的大明帝国高级将领们被打包前往山西检阅民户,开耕屯田,袁洪也是随行人员之一。年底的时候冯胜等人才回到南京,然后直接出任皇太孙的东宫师保官。史书中没有记载袁洪是否随同回京,但第二年洪武二十六年的二月爆发了蓝玉案,大批的武官勋贵被屠杀。根据朱元璋《御制纪非录》的记载,当时在山西的晋王朱棡负责抓捕和杀害了大批留在山西的武勋,再从袁洪曾在晋王手下任职十年来推断,当时他应该留在山西协助晋王办案。另外一个证据就是当年七月,袁洪就从正二品的都督佥事超升正一品的左都督。十一月,他的儿子袁宇则被授予骁骑右卫指挥使的高官。再后来就是他的一子一女成为了岷王妃和燕府仪宾,相信这一切都是对袁洪的回报。

    成全了袁洪的蓝玉雕像

    此后袁洪再没有出现在史书记载中,不知何时去世。而他的儿子袁宇洪武二十九年三月升任从一品的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洪武三十年七月转左军都督同知。而在靖难之役中袁宇已经升任了左都督,建文三年六月的时候燕军曾经打到沛县,袁宇率马步军三万迎战,结果被打得惨败而归,史载斩首万余级,获马三千匹,宇仅以身免。—《明太宗实录卷八》

    靖难之役后因为兄弟袁容的关系,袁宇并没有受到清算,还在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七月受命陪姐夫岷王朱楩一起出镇云南。可惜这两人都是扶不起的阿斗,朱楩斗不过西平侯沐晟,被朱棣削去三护卫调回南京。袁宇也因为在云南的时候占据官军屯田一千余亩私役军人耕种,侵支官屯子粒,擅用军器颜料受到御史弹劾,最终朱棣只是追其所侵物入官了事。此后袁宇未在出现在史料上,去世时间不详。

    岷王妃袁氏在永乐五年四月去世。而她的兄弟袁容算是混得最好的,永乐元年五月,袁容以守城功受封广平侯,子孙世世承袭。宣德三年十二月,驸马都尉、广平侯袁容去世。追封沂国公,谥忠穆。史书对他的评价是容通敏有才智,莅事周密而谦和接物。—《明宣宗实录卷三十四》

    袁容去世后儿子袁祯袭封广平侯。

    永安公主墓3

    另外我看到《寿州袁氏宗谱》中记载寿州袁氏公元1537年,嘉靖皇帝迎来了他的第三个儿子。看着襁褓中的皇子长得白白胖胖,很讨人喜欢,便给他取名为载垕。“垕”为“皇天后土”之意,足见嘉靖对他很高的期望,这就是后来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坖。

    嘉靖帝子嗣不丰,最后长大成人的只有三个。分别是二子朱载壑、三子朱载垕和四子朱载圳。

    那个时候,嘉靖已经立朱载壑为皇太子,皇位继承根本没有朱载垕什么事儿。但谁能料到,太子朱载壑却在不久之后病死了。

    朱载壑一死,太子之位就出现了真空,大臣们都不断奏请早立太子。按理说,朱载垕作为现任的长子,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立他一点问题都没有。可是,谁让朱载垕有一个嘉靖这样的爹。

    嘉靖当时迷信道教,听信当时一位叫陶仲文的道士的话,叫:“二龙不相见”。因为嘉靖的皇子总是早年夭折,这让嘉靖伤透了脑筋。于是这位陶道士就对他说:“之所以造成这个局面,是因为您立了太子之后有两条龙在一起生活。一山尚且不能容二虎,一朝又怎么能有两位真龙天子呢?”

    嘉靖听了他说的话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便一直没有册立太子。太子之位一直悬空,朱载垕和他的弟弟朱载圳自然就成为了皇位的竞争者。

    虽然表面上两个人一个为裕王,一个为景王同为王爷,看似在一个起跑前上,但是景王朱载圳暗地里的动作可不少。

    因为景王的母亲卢靖妃受嘉靖的宠爱,一边吹嘉靖皇帝的枕边风,一边又靠自己的关系拉拢大臣,目的就是要让皇帝立自己的儿子当太子。

    这边景王母子是忙的风生水起,那么朱载垕又在干什么呢?相比之下,他就过得相当惨了。

    他没有可以帮他的母亲,可以说是孤苦无依。不仅如此,又受当时权臣严嵩的压制,连扣了他当裕王好几年的岁赐。朱载垕没有办法,只能忍气吞声,放下身段去贿赂严嵩,这才得到自己应有的岁赐。

    为了保全自己的王位都已是精疲力竭,朱载垕根本分不出任何精力再去争夺太子之位了。本已不抱什么希望,但转机却又立刻出现了。

    嘉靖可能打心里还是喜欢朱载垕多一点,给他取名为载垕就有天地之主的意思。公元1561年,嘉靖下旨让景王朱载圳去封地就藩,却将朱载垕留在了京城,显然是有意把皇位传给朱载垕。

    即便如此,景王母子并没有因此放弃,仍然拉拢大臣去皇帝面前说景王的好话。这人总是耐不住磨的。时间一长,嘉靖竟然真的动摇了,心里也存了要把景王召回京的想法。

    可或许是老天爷也可怜朱载垕吧。公元1565年,景王朱载圳突然在封地病死了。他这一死,朱载垕就成了嘉靖唯一的继承人。这回可不用再争了,朱载垕鬼使神差的捡了个大便宜。

    次年,嘉靖皇帝驾崩,裕王朱载垕即位,改元隆庆,成为大明王朝的第十二位皇帝。

    做裕王时的朱载垕经历了一段隐忍苦涩的日子,那些宫中的尔虞我诈让他非常厌恶。所以,他继位之后就决定就当一个“甩手掌柜”,把那些头疼的事儿都交给大臣们去解决。

    他靠着徐阶、高拱等人的帮助废除了嘉靖时期很多的弊政。包括将那些鬼话连篇的道士通通下狱,并且停止嘉靖还没建完的道教庙观,什么斋蘸、青词也一并取缔。

    他又在高拱等人的建议下,将他老爹时期花在买各种金银珠宝的钱投入到边防事业中。不仅如此,隆庆元年,也就是他登基的那一年,还下令减免全国半年的赋税,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最值得一提的是,他释放了许多在嘉靖朝受冤被逮捕入狱的大臣。其中有一个人我们都非常熟悉,他就是海瑞。他被重新启用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积极改革,为隆庆一朝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朱载垕是一个幸运的人,在他那个时代有许多像海瑞一样的人才。正因为这样,他才可以放权于这些有识之士,对他们的行为绝不多加干涉,反而竭尽全力地配合,只当最后一个拍板者。

    朱载垕心里清楚的知道,论文治方面有徐阶、高拱,再来还有个张居正;在武功方面,那时候有戚继光、俞大猷这样的打仗狠人。明政府在他们的操作下,可以很好地运转下去。古代身在帝王家的人都有着别人无法理解的无奈和心酸,虽然他们锦衣玉食、身边也有大量的宫女太监伺候,但却少了很多寻常百姓家才有的亲情和友情,这也是他们最为悲哀的地方。

    在后宫之中都讲究着“母凭子贵”,但对于生在皇家的子嗣来说,有一位出生高贵的母亲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然而如果不幸,自己的母亲身份卑微,那他们的日子也可想而知。

    朱常洛是明神宗朱翊钧的长子,因为母亲不受宠所以他也得不到父亲的疼爱,最为残忍的是明神宗还阻止他与母亲见面,使得他的母亲最后含恨而终。

    选秀落败

    嘉靖四十四年的正月底,左卫的王家迎来了一个漂亮的新生儿,她是王朝窭唯一的女儿。王氏出身在一个中下级的军官家庭,父亲也是个武馆,家中的日子不算富裕倒也很自在。

    王氏三岁的时候,父亲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中了武举人,被皇帝任命为正六品的锦衣卫白户。这一次晋升也给王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他们举家从左卫搬迁到京城。

    此时年幼的王氏在父母的陪伴下不谙世事,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有时候父亲也会教她读书写字,有书籍陪伴的日子为她平淡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乐趣。

    不久后明神宗登基,改年号为“万历”。朝堂之事本与王氏没什么关系,毕竟谁当皇帝对于她来说都一样。然而明神宗初次登基就要在民间大量的甄选秀女,王朝窭也给自己女儿报了名。

    年仅十三岁的王氏对爱情和婚姻都还处在懵懂的状态,她不知道这次进宫究竟意味着什么,父亲对她说:“有幸被选上就好好伺候皇上,帮他生儿育女,不幸落选也没事,回家再给你寻一门亲事”。

    带着父亲的嘱咐,王氏走进了那道隔绝着世界的宫墙,她没想到的是多年后在这道宫墙里她会过着痛不欲生的日子。

    参加选秀的现场美女如云,王氏略显得有点平平无奇,再加上家族地位不高,让她觉得有点自卑,但也相对释怀。明神宗出现,是一个英俊的少年郎,秀女们的心中都小鹿乱撞。

    王氏偷偷瞄了一眼,内心泛起阵阵涟漪。但整个选秀的过程,明神宗都不曾看她一眼。就这样王氏落选了,但似乎也在意料之中。

    落选后的秀女一部分被遣送回家,条件较为出色的则被留在宫里成为宫女,王氏就这样被留在了皇宫中,幸运的是她被分配到了慈宁宫去伺候皇上的生母李太后。

    一次临幸

    与王氏一同进宫的有三名秀女被明神宗选中,王喜姐被钦定为皇后,还有另外两名被册封为刘昭妃和杨宜妃。王氏落选心中也没有多大的怨恨,于是便安心的待在慈宁宫好好的做事。

    不久后,她的聪慧和踏实能干得到了李太后的赏识,于是便让她做自己的贴身宫女。自此后,她与以往的不同就是每天都能看见明神宗。这也成为了她平淡生活中最大的盼头。

    但身为高高在上的皇帝,后宫嫔妃美女如云,如何会注意到站在太后身边这个不起眼的小宫女呢?王氏也从不敢奢望什么,只是安安静静的看着他,然而所有的一切美好都在那天早上被打破了。

    那天明神宗一如往常的到慈宁宫给太后请安,但是太后恰巧到御花园去散步。王氏小跑着到明神宗的跟前告知他太后的去向,然后伺候他到屋里去等待。

    可能因为跑得有点急,使得她略施粉黛的脸上泛起阵阵红晕,看起来楚楚可人。明神宗往她脸上扫了一眼,随即感觉有种原始的本能在蠢蠢欲动。于是他紧紧的抓住王氏的手将她拖进了内室中。

    王氏就这样被明神宗临幸了,但完事后明神宗穿好衣服就走了,一句话也没说。王氏心中觉得有点委屈,但却不敢声张。以后的每一天明神宗还是会出现在慈宁宫,但却跟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王氏只当那时黄粱一梦,过去就算了,只可惜老天爷帮她开了个头,就再也停不下来。几个月后,不断隆起的肚子告诉她,有些事情想躲是躲不掉的。

    李太后也慢慢的发现了她的异常,在几次逼问之下王氏才吐露了实情。随后李太后召见明神宗想当面问清楚他,但明神宗对此矢口否认,并不承认自己曾临幸过王氏。

    李太后不得不拿出《起居注》,这样明神宗才松口承认。李太后让明神宗赐王氏一个封号,但明神宗说:“她只是个宫女”。李太后一听怒了:“宫女怎么了,她怀的可是你的第一个孩子。”

    不久后明神宗颁下圣旨册封王氏为恭妃,迁居到景阳宫。十月怀胎之后王氏生下了一个男孩,他就是未来的明光宗朱常洛。

    但是母凭子贵的现实没有发生在王氏母子身上,因为王氏不受宠,再加上身份卑微,母子俩在宫中受尽了磨难。

    母子传奇

    当时明神宗非常宠爱郑贵妃,对生下庶长子的王恭妃不理不睬,因为母亲的关系,朱常洛也从小不被父亲待见。郑贵妃诞下皇三子朱常洵之后被册封为皇贵妃,更是荣宠日盛。

    不久后朝堂上爆发了长达十五年之久的“国本之争”,这次争论主要是围绕明神宗册封太子的问题。当时明神宗宠爱郑贵妃,因此想立他们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

    但是这个想法被朝中大臣给驳回了,他们认为“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王皇后册封多年没有子嗣,因此朱常洛就是长子,大臣认为应该册立朱常洛为太子。

    因为在朝中得不到支持,所以明神宗对太子一位一直拖沓不立。“国本之争”也成为了万历年间最为激烈的政治事件,涉及官员多达三百多人。

    时间一年年过去,但明神宗还是没有下令册封太子,李太后看到这个情况决定出面干预。她原本就很喜欢王恭妃,从小也是看着朱常洛长大,心中是支持朱常洛当太子的。

    李太后找到明神宗并质问他:“满朝文武都让你立长子为太子,你为何老是拖着?”明神宗苦恼的说道:“他是宫女生的”。

    李太后听此一言盛怒不已,拐杖敲得地板咚咚作响,指着明神宗就大骂道:“你别忘了你也是宫女生的”。此时的明神宗才想起,自己的身世跟朱常洛如初一侧,而且当年的李太后身份还比不上王氏。

    随后太后说道:“王氏为你生儿育女,理应被封为皇贵妃,他的儿子难道不是你的儿子吗?一定要如此厚此薄彼?”一番教训之下,明神宗羞愧难当。

    最后在朝臣中的极力上奏下,明神宗才逼不得已册立朱常洛为太子,这场“国本之争”就此结束。

    随后王氏也被册封为“皇贵妃”,身份的提高并没有让她的得到应有的待遇。她常年被幽禁在深宫,受到皇帝的冷落,处境非常凄苦。而且盛宠当前的郑贵妃也时常来找她麻烦,让她饱受屈辱。

    最让她难以忍受的是明神宗还阻止她与朱常洛见面,母子俩隔着一道宫墙无法相见长达十年之久。在这十年里,王氏尝尽了蚀骨的思念,终日以泪洗面,最后竟哭瞎了双眼。

    王氏临终之前请求见朱常洛一面,但明神宗不允许。朱常洛跪在宫门外直到明神宗答应他才得以去见王氏。

    母子俩依靠在一起,话还没说眼泪就流了下来,王氏伸手抚摸着儿子的脸颊,脸上终于浮现出了一丝笑意,此时的她再无恨意了。

    两年后,朱常洛继承王位成为明光宗,他的第一件事就是追封自己的母亲为皇后。然而他仅当了28天的皇帝就不明不白的死去。

    母子俩的一生可称得上“传奇”,但如此悲惨和坎坷的身世却让人心生怜悯。

    但是这种撒手不管似得放权,就会有一个弊病,那就是大臣们会互相争夺权力,都想成为那个权力最大的人。

    好在,朱载垕当和事佬的能力也不弱。他靠着自己的好耐心不断的调节徐阶和高拱之间的问题,让他们至少在表面上没有搞得那么难看。

    所以,我不得不说朱载垕他其实是一个聪明人。他让那个时代所有有才能的人都能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他看似什么都没管,但却哪里都有他的影子。

    按照这个方法,他好似找到了治国的诀窍。没过多久,他又干成了一件大事!

    明朝自建国以来就一直遭受北部蒙古人的侵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有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保护北部边防。

    蒙古族三番两次的挑衅明朝的北部边界,虽然没有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但是,他们这种“打得过就大肆抢夺,打不过就骑马溜之大吉”的行径,十分让明朝头疼。

    每一代的帝王,哪怕是像朱棣这样能征善战的皇帝,也依旧不能将蒙古人彻底拔除。他们好似打不死的小强:就算被打得分崩离析,却又能快速地聚集起来,形成一个新的部落,继续骚扰明朝边界。

    可就是这样一个顽固的问题,好几代英明的皇帝没都能解决的事情,朱载垕这个“甩手掌柜”居然做到了!

    在此,我不得不说朱载垕确实是一个被老天眷顾的人。他之所以可以平定蒙古之乱,是因为他正好赶上了蒙古内部闹矛盾的好时候。

    那是隆庆四年,蒙古族俺答部的首领俺答正在和他的孙子巴汗那吉处理一场家庭纠纷。爷孙俩居然因为一个女人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是大打出手。

    就如胳膊终究是拧不过大腿,孙子最后也没干过爷爷。巴汗那吉心想,你一个当爷爷的连个女人也要和我争,这家是没法呆了。最后,他竟然一走了之,去投奔他家的死对头:明朝去了。

    等这个消息传到宫里的时候,内阁中的高拱和张居正就敏锐地捕捉到:这是一次千载难逢收复蒙古的好机会!

    他们连忙赶去向朱载垕报告这件事情,并且建议封巴汗那吉为指挥使,好吃好喝的伺候,以此来观望蒙古族的动向。

    这位“甩手掌柜”自然是连连点头,大手一挥说到:“此事就交给两位爱卿全权处理吧!”看得出来,朱载垕把放权于臣这条治国窍门运用的那是淋漓尽致。

    蒙古那头俺答汗也冷静下来了,认为自己没必要和自己的孙子置气,孩子有些叛逆也是正常的,自己哄哄也就好了。想到这,他决定出兵明朝将自己的孙子接回来。

    可当俺答兵临城下时,他傻眼了。在他面前的是明朝已经加固升级后绵延不断的万里长城。原来,早在登基后不久,朱载垕就在大臣们的建议下,不断拨款加强边防。现在的长城可以说是铜墙铁壁,不知道比嘉靖朝强了多少倍。

    俺答也不是一个硬碰硬的人,权衡利弊之下他决定向明朝议和。条件就是明朝要封他做蒙古王,并且开放边境贸易。而他会乖乖向明朝称臣,按时缴纳岁贡。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俺答还把向他出卖过情报的明朝间谍捆起来送到了朱载垕面前。卸磨就杀驴,那是一点犹豫都没有。

    朱载垕看到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人居然肯向自己俯首称臣,他是高兴的不得了。这回他不用听取大臣们的建议了,自己就可以做出决定:同意!

    不久,朱载垕就下旨封俺答为顺义王,统领蒙古族各部,并且开放边境市场,让两族人民可以自由贸易。而俺答要每年向明朝进贡良马和岁贡,做明朝的臣子。这就是“隆庆议和”

    双方各有所得也各有所舍,达成了共识。就这样,困扰明朝两百多年的边境问题就这么不费一兵一卒的被朱载垕给解决了。

    说是被他解决的也不完全正确,因为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就只是同同意,下下旨再没有别的了。跑前跑后,出谋划策的还是他那些靠谱的大臣。可“隆庆议和”毕竟发生在他的时代,这是他对历史的贡献,也值得被我们铭记与赞扬。

    隆庆六年,乾清宫内,年仅三十六岁的朱载垕走完了他最后的人生。

    回看他的一生,这位“无为而治”的皇帝竟给大明王朝创造了六年的和平岁月。虽然仅仅只有六年,但也让死气沉沉的王朝重新焕发出些许的生机。

    朱载垕虽然称不上是一个多英明的皇帝,但他却也绝对不是荒淫的昏君。他能够任用良臣,进行改革,使当时天下太平,人民富足,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很高的发展。

    他统治的时代,也是大明王朝最后的高光时刻。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的继位人,就是我们都熟知的万历皇帝。他把他爹留给他的大好局面,一点一点地给玩儿没了。至于是如何玩儿没的,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所以我说,隆庆之后,再无中兴。兴公四世(孙)袁洪,字仁长赐名义,明朝开国元勋荣禄大夫右柱国左都督府左都督,殁后追封威远候,谥号沂国公。同时指出《明史》卷一百三十四 列传第二十二中的袁义就是袁洪。根据《袁义传》记载袁义从沐英征云南,克普定诸城,留镇楚雄。蛮人屡叛。义积粮高垒,且守且战,以功迁楚雄卫指挥使。凡事就怕认真二字,笔者翻阅了《明太祖实录》果然发现了对于袁义的记载。《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三甲午日条记录:

    (洪武十五年闰二月甲午)置楚雄卫指挥使司。以羽林右卫指挥同知袁义,为指挥使。

    此外在卷二百六甲寅日条记录:

    (洪武二十三年十一月甲寅)赐云南楚雄卫指挥使袁义白金五百两、文绮二十匹、钞二百锭。

    也就是说至少从洪武十五年到洪武二十三年,这位袁义一直出任的是云南楚雄卫指挥使。而从上文可以看到袁洪从洪武九年到洪武十九年一直出任晋王府太原护卫指挥使,此后调任山东都司直到洪武二十三年被召回南京。这两个人绝不可能是同一个人。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