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家有美妻好种田 > 武宗死亡真相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明武宗朱厚照之死,一直是个不解谜团,史家各有看法。

    目前主要有两种意见:落水病死说和江彬谋杀说。

    按史料记载,正德去世前大致经历如下。

    正德十五年九月,武宗南巡结束,自江南返回北京。路过今江苏淮安清江浦时,乘舟游玩,不慎落入水中,虽被救起,但也呛了几口水,大约还受凉得了感冒。

    三个月后,正德十六年正月,朱厚照兴致勃勃地主持了献俘大典,“戎服乘马立正阳门下,阅视良久乃入”,可见此时他身体状况还算不错。

    三天后,朱厚照按惯例到北京城南郊祭祀。正跪拜天地时,突然口吐鲜血,倒地不起,众人手忙脚乱将其送回宫,御医入大内诊视。

    又过两月,正德十六年三月初七,武宗下旨告诉群臣他亲自主持殿试,诡异莫名的是,仅仅几天后,三月十四,武宗病情突然恶化,当日便龙驭归天。

    这,就是明史中极为著名的一桩历史疑案——“朱厚照死因之谜”。

    无独有偶,晚清时期,光绪帝也死的不明不白。

    光绪元年(1875)正月,光绪皇帝于紫禁城太和殿即位登基,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创者,深知太监掌权的危害,所以在皇宫门口特地立下了一块石碑,石碑的内容是“太监不得干政”。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到后来不但他的石碑被太监王振移除,他防止的太监干政问题也愈演愈烈。

    猖獗的太监权势

    说到明朝有权有势的太监,那可真是数不胜数,王振、曹吉祥、汪直、张永、刘瑾、冯保、魏忠贤等等。

    其中当属刘瑾、魏忠贤的权势最为可怕。

    刘瑾是正德年间的太监,他的权势可怕到了什么地步呢?当年大臣们上呈的奏折,分别有两份,一份是给正德皇帝,另一份是给刘瑾。

    这也是为什么刘瑾被称为“立皇帝”的原因。明太祖朱元璋膝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即便是在讲究多子多福的古代,这规模也算是十分庞大了,明朝十六帝中,就属他子嗣最多。苦孩子出身的他,深知生活不易,因此在给儿子们创造良好的受教育条件外,还参考历朝历代的得失,重开分封制,将除嫡长子朱标以外的诸子分封各地,让他们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藩王。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优渥的资源调配下,二十六个儿子中除两人夭折外,其余二十四人都活到了成年。可正如“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句俗话所说,很多天性不是后天教育能改变的,要不然在教育子女上也不会出现“不谈作业,母慈子孝;一谈作业,鸡飞狗跳”这种人类迷惑大赏的行为了。加上有老爹特意提供的种种特权加持,这群天潢贵胃充分将人性之恶,将作死的能力发挥到了及至。于是乎,被迫自尽者有之,谋朝篡位者有之,英年早逝者有之,谋逆被废者有之。

    本文内容接《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明太祖朱元璋诸子的人生百态(上)》,从明太祖第十四子肃王朱楧开始往后介绍。

    十四子朱楧

    朱楧,生于洪武九年(1376年)九月十七,生母郜妃。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初一,在第二次大分封中被册封为汉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初八,出于加强塞防需要,改封为肃王,藩地陕西甘州。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正月十七,肃、辽、庆、宁四王同日之国。朱楧“以陕西各卫调戍士马未集”故,暂驻平凉,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初三,移藩甘州(今甘肃张掖),署理陕西行都司甘州五卫军务,为九大塞王之一。

    当时,曹国公李景隆正奉命整饬陕西属卫士马,明太祖特命将陕西行都司所属的甘州五卫,及肃州、山甘、永昌、西宁、凉州诸卫军马,交由朱楧整饬。他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在这过程中树立起了自己在当地的权威。无论在甘肃军民还是外夷心中,肃王都有着很高的威望。比如关西七卫中的安定卫,就是在他的努力下建立的。老朱对这个儿子还是比较放心和满意的。

    肃王初封地——张掖古城夜景

    建文帝即位后,面对削藩,为消除朝廷疑心,朱楧上疏主动请求内迁,获准由甘州迁至兰州。兰州在明初只是边陲小城,肃王的内迁,促进了兰州经济的发展和兰州地域文化的兴盛,却也使得明朝在西北的影响力大为下降,关西七卫逐渐丢失。

    明成祖即位后,朱楧为避免遭受打击一直小心谨慎,有"居国能安靖循理"的美誉。先是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九月初一到京朝觐新皇帝,承认四哥的帝位。之后又于永乐三年、九年、十五年三次入京朝觐。即便如此,也会因小事而遭到明成祖的敲打。

    永乐十七年(1420年)十二月二十,朱楧薨逝,享年45岁,朝廷赐谥曰庄。

    十五子朱植

    朱植,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二月十五,生母韩妃。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初一,在第二次大分封中被册封为卫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初八,出于加强塞防需要,改封为辽王,藩地山东广宁(今辽宁北镇市)。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正月十七,正式之国,因“广宁以宫殿未成”故,暂驻大淩河北。结果辽王府建建停停直到,明太祖去世依然没有完工,只得在大凌河以树栅为营,建造一个简易的宫室供朱植临时居住。

    建文元年(1399年),靖难之役爆发。因辽王朱植的封地靠近燕王朱棣的封地,建文帝唯恐辽王成为燕王的同盟,故召辽王至京城,削其护卫。朱植虽然没有被废,却也形同被圈禁了。

    待到燕王朱棣在南京称帝,朱植终于恢复自由身,不过三年的软禁生涯使得他变得极为谨慎,深知拥兵于外是祸不是福,于是“以辽地荒远,经涉海洋,馈运为难,固请改国荆州”。同时表示广宁乃是军事重镇,大军一日不可或缺,为国家计请留广宁三护卫备边,所以护卫力量从荆州别给一卫备使便可。

    明成祖剧照

    当年九月初九,朱棣下诏辽王朱植移藩荆州,将当年隶属于湘王朱柏的荆州中护卫改隶辽王。十二月初四,朱植之国荆州。永乐三年、九年、十五年三次赴京朝觐。即便如此谨慎,依然逃不脱被削藩的命运。永乐十年(1412年)二月二十五,辽王朱植有罪,削其护卫及仪卫司,止给军校尉三百人供其使用。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五月初八,辽王朱植薨逝,享年48岁,朝廷赐谥曰简。

    十六子朱栴

    朱栴(音zha

    ),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初九,生母余贵人。朱栴晚生了九天,正好错过洪武朝的第二次大分封,后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进行的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册封为庆王,藩地陕西宁夏(今宁夏银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正月十七,正式之国,因“宁夏以粮饷未敷”故,暂驻位于庆阳以北的古韦州城(今宁夏同心县韦州镇)。

    朱栴在韦州一住就是9年,在此成婚生子。直到建文三年(1401年),宁夏军卫建制得到完善,屯垦经济发展和边塞大局稳固,才正式移藩宁夏镇城,暂时以宁夏卫衙署作为临时王府。

    躲过了建文削藩的朱栴,却没能躲过明成祖的软削藩,在镇守太监等的监督下,藩王权力被削夺,处境大不如以往,逐渐沦为朱棣复祖制的点缀。为求自保,自永乐五年(1407年)起,朱栴一次次上书请求内迁,结果每次都被朝廷以“不违祖训”加以拒绝。晚年甚至为此郁郁成疾,一病不起。

    庆王朱栴画像

    在老朱的有力栽培下,大明的初代亲王都受到良好的文化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不管品性如何,文学造诣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的。史籍称朱栴“天性英敏,问学博洽,长于诗文”,“好古博雅,学问宏深,长于诗文和书法”。著作有《宁夏志》2卷、《凝真稿》18卷、《集句闺情》1卷,自编的《文章类选》、《增广唐诗鼓吹续编》等共5种。

    正统三年(1438年)八月初三,思乡成疾的朱栴薨逝在位于宁夏的王府,享年61岁,朝廷赐谥曰靖,安葬于韦州蠡山之阳。

    十七子朱权

    朱权,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初九,生母杨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在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册封为宁王,藩地北平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县西)。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正月十七,正式之国大宁。

    大宁地处喜峰口外,东连辽左(辽王),西接宣府(谷王),南襟幽燕(燕王),为塞外重镇,北平行都司所在。算上直属的营州三护卫,及北平行都司所属的卫所军,朱权手底号称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是一只强大军事力量。他到任后,多次会合诸王出塞作战,以善于谋略著称。

    可成也兵强马壮,败也兵强马壮。靖难乱起后,南京的建文帝害怕他倒向朱棣,派人召其回京,因抗旨不尊而被削三护卫。随即被早已对宁藩实力垂涎三尺的燕王朱棣所裹挟,被迫随其起兵造反。

    朱植算是明成祖靖难的合伙人,然而靖难之后,平分天下的许诺未获实现,反而被迫迁藩南昌,甚至连移镇南昌都是斗智斗勇换来的。这一切是因为,他在北平行都司中颇具威望,在靖难军中也有一定影响力,故不得不防。永乐元年(1403),包括营州五屯卫、开平卫、全宁卫等的北平行都司诸卫所内迁,大宁故地几乎被弃,逐渐被兀良哈三卫所占据。

    宁王朱权剧照

    被改封南昌后,深感前途无望,即韬光养晦,建造书斋,弹琴读书于其间,多与文人学士往来,寄情于戏曲、游娱、著述、释道之中,一生著述颇丰,曾奉命编辑《通鉴博论》二卷,写成《家训》六篇,《宁国仪范》七十四章,《汉唐秘史》二卷,《史断》一卷,《文谱》八卷,《诗谱》一卷,作有至少12种杂剧。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朱权见这个侄子比较仁厚,于是出言试探称“江西非其封国”。可一向宽厚的明仁宗,对此非常坚决地顶了回去:“所云寄居江西,非所封之国,不与封镇各王例同。盖江西之地叔受之先帝,已二十余年为国南屏,非封镇而何惟?叔审之。”(《明仁宗实录》)

    正统十三年(1448年)九月十五,宁王朱权薨逝,享年71岁,朝廷赐谥曰献。

    十八子朱楩

    朱楩(音pia

    ),生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三月二十二,生母周妃。朱楩可谓是明太祖诸子之中人生经历最丰富的一位。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在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册封为岷王,藩地陕西岷州(今甘肃岷县),连护卫也被命名为西河中护卫。可太子朱标去世后,局势突变,出于安抚云南,削弱西平侯沐家影响力的需求,老朱将他改封到云南布政使司云南府(今昆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岷王府在云南开建,却因遭到沐家二代目沐春的抵制而停建。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九月初三,朱楩正式之国云南。朱楩与沐春之争一触即发。建文帝即位后厉行削藩,刚取代大哥沐春上位的沐晟,借机控告朱楩多行不法,借建文帝的刀杀人。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朱楩因此被贬为庶人,全家发配漳州监禁。

    明成祖称帝后,朱楩也从漳州回到南京得以复爵,随即在小舅子左都督袁宇的保驾护航下重返云南。显然明成祖对沐家势力的膨胀也大为不满,打算兄弟联手干翻沐晟。然而朱楩实在是不争气,在沐晟“所为卤莽,间信小人,干犯岷王”的攻势下很快再次败下阵来,加上在云南多有不法,惹得四哥极不满意,被削去云南三护卫。最终落得个被召回南京,黯然退出云南的结局。

    明仁宗朱高炽剧照

    朱楩在南京一待就是十几年,直到侄子朱高炽即位,才又给他安排了个去处——湖广小城武冈州。洪熙元年(1424年)四月,朱楩之国武冈,悲剧的是这里依然没有瑰丽的王府供他栖身,只得寄居在武冈州衙,直到宣宗朝才得以修建王府。

    更为寒碜的是岷府的岁禄。按《皇明祖训》规定,亲王岁禄一万石,可因云南“粮饷不敷”,老朱给朱楩的岁禄定仅为六百石,这待遇只和奉国将军齐平。经过永乐朝、正统朝两次加俸,也才仅仅一千二百石,仅有正常亲王岁禄的八分之一,连个首封郡王的岁禄都比不上。

    景泰元年(1450年)三月二十九,岷王朱楩薨逝,享年72岁,朝廷赐谥曰庄,为明太祖诸子中最后一个去世的。

    十九子朱橞

    朱橞(音hui),生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四月十四,生母郭惠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在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册封为谷王,藩地北平宣府(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三月十二,正式之国宣府。

    建文元年(1399年),靖难之战爆发,封地离北平近在咫尺的朱橞,陷入进退两难之中,思来想去干脆放弃藩地,带着自己的部分护卫力量,径直奔南京而去。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靖难军兵临城下,在南京优哉游哉当着富贵亲王的朱橞再度面临抉择。六月十三,被策反的朱橞与李景隆,打开自己镇守的金川门,放靖难军入城。

    作为南京首义功臣,朱橞及其部众自然得到了自家四哥的大力嘉奖。不过宣府离明成祖的老巢北京距离过近,基于他的表现,自然不可能放他回去,以免被背后捅刀子。是以将谷藩迁移至长沙,让自家十八弟好好的去享受花花世界,当然护卫力量也是要削弱的,宣府中护卫改称长沙护卫继续护卫他,其余两护卫改编成普通卫所。

    宣府古城

    洪武三十五年(1403年)十月二十二,朱橞正式之国长沙。定居长沙之后,仗着四哥的宠爱,横行无忌,不但“长沙之民苦之”,连朝廷重臣也遭其毒手。永乐十四年(1416年),甚至发展到密谋造反的地步。结果被其护卫军将领张兴,和胞兄蜀王朱椿告发。

    永乐十五年二月初六,朱橞谋逆故,被削爵为庶人。同时累及两个已经封爵的儿子被废,全家发配直隶新安卫(今安徽歙县)。

    由于被贬为庶人,各种史料没有记载朱橞卒年,不过通过《明实录》的记载,可以旁证他死于正统元年(1436年)或稍前几年。

    二十子朱松

    朱松,生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五月二十三,生母周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在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册封为韩王,藩地山东开原(今辽宁开原)。

    洪武二十七年(1394)三月,与沈王朱模分道探视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齐王朱榑。这一次的省亲之旅历时半年,直到当年八月才返回南京。

    永乐五年(1407年)十月二十,韩王朱松病逝于南京,享年28岁,朝廷赐谥曰宪,葬于南京安德门外。洪武时期过于年幼,之后又历经靖难之役,故其一生都生活在南京,未能就藩。

    二十一子朱模

    朱模,生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八月初二,生母赵贵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在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册封为沈王,藩地山东沈阳。

    与兄长韩王朱松一样,朱模的就藩之路可谓是一波三折,靖难之战后虽有明成祖五征漠北的壮举,但整体来看明朝在北方实施的是战略收缩,是故本来作为塞王的朱模自然用不着再去沈阳看风雪了。

    沈藩封地潞州美景

    永乐六年(1408年),朱模终于可以就藩了,明成祖为他选定的藩地为山西泽州(今山西晋城)。结果九月初四,离正式之国仅仅两个月之时,山西布政司提出潞州有晋藩庆成王的王府,现在庆成王已经重回太原,王府空着也是空着,不如拿来改造为沈王府吧。获得明成祖批准,于是沈藩的封地转瞬间又变成了山西潞州。

    总体来说,朱模是个谨慎守法的亲王,与齐王、代王、谷王等兄弟有着天壤之别,就藩之后没闹出什么大事情,史书对他的评价为“惇厚乐静,谨礼奉法,未尝有过”。

    宣德六年(1431年)五月初二,沈王朱模薨逝,享年52岁,朝廷赐谥曰简。

    二十二子朱楹

    朱楹,生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九月二十二,生母不详。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在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册封为安王,藩地陕西平凉。永乐六年(1408年)六年十月十九,正式之国平凉。

    朱楹也是个比较安分守己的藩王,就藩后在史籍上留下的记录,主要为永乐九年何十五年两次入京朝觐。

    永乐十五年(1417年)八月二十九,安王朱楹薨逝,享年35岁,朝廷赐谥曰惠。由于无子,安藩除国。

    二十三子朱桱

    朱桱(音ji

    g),生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九月十八,生母李贤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在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册封为唐王,藩地河南南阳。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十二,正式之国南阳。

    永乐十三年(1415年)八月初六,唐王朱桱薨逝,享年30岁,朝廷赐谥曰定。

    南阳王府山——原唐王府内一景

    二十四子朱栋

    朱栋,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五月十七,生母刘惠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在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册封为郢王,藩地湖广安陆。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十二,正式之国安陆。

    永乐十二年(1414年)十一月初一,郢王朱栋薨逝,享年27岁,朝廷赐谥曰靖,留下三个幼女,藩国因无子而除国。

    朱栋去世一个月后,王妃郭氏恸哭着说道“亡人无子,尚谁恃?”遂自缢殉葬。

    二十五子朱㰘

    朱㰘(音yi),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六月初六,生母葛丽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在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册封为伊王,藩地河南洛阳。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十二,正式之国洛阳。

    俗话说“小儿子大孙子,老爷子的命根子”,朱㰘对明太祖来说就是那个老来所得的小儿子,是以估计对他的教育没有如同那批成年子嗣那么严苛,加之老父亲故去后在南京的岁月也许过得太过压抑,以至于就藩之后彻底放飞自己。

    朱㰘好武事、喜骑射,不愿意拘束在王府之中,这本来也不算什么毛病。坏就坏在,这位小爷酷爱飞驰的感觉,纵马驰骋之时随意击打躲避不及的群众。如此一来,你到时舒爽了,可洛阳满城百姓算是倒了八辈子霉。对其肆意妄为,明成祖屡屡对其训诫,奈何朱㰘毫不在意,只当作是耳旁风,令皇帝四哥头痛不已,甚至放低姿态求老弟往欣赏“太平音乐”靠靠。

    洛阳夜景

    除此之外,这位爷为了慰藉自己无处安放的精力,居然沉迷于男女之欲中无法自拔。平时 “削发裸袒,男女杂处,无所顾忌”。纵欲过度,自然引起身体被掏空,最终导致英年早逝。

    永乐十二年(1414年)九月二十五,伊王朱㰘薨逝,享年27岁。对于这位民怨深重的藩王,连礼部都看不过去,提出了削爵并葬以庶人之礼的处置方案。处于兄弟之情 ,明成祖最终做出"不削其爵",改赐恶谥 “厉”的决定。

    二十六子朱楠

    朱楠,明太祖的幼子,生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十二月初二,生母葛丽妃。这位皇子楠是明太祖诸子中最神秘的一位。他是朱元璋二十六子中唯一一位没有封王的,而且由于《明实录》只记载了他的生年,除此而外没有多余记录,导致对他的卒年有多种说法。

    《明史》援引《万历野获编》的内容称其“逾月殇”(《万历野获编》称“未逾月”),这是现在的主流观点。

    万历时期的官员、文人、史学家王世贞所著的《弇山堂别集》则记载“至于二十五弟,死则焚其躯,拾其骨沈于江”。这段内容一封明成祖声讨建文帝逆行的诏令,称朱楠(二十五弟,排除不作排行的老九朱杞)死于建文年间,死后被大侄子焚尸抛江。若如此朱楠死时应当已有七八岁。

    阿越说

    明太祖朱元璋一系二十六子中,有两人夭折(朱杞、朱楠)。成年的二十四子中,死于30岁前的有6个(朱梓、朱檀、朱柏、朱松、朱栋、朱㰘),30至39的有3个(朱标、朱楹、朱桱),40至49的有4个(朱樉、朱棡、朱楧、朱植),50至59的有2个(朱椿、朱模),60以后的有8个(朱棣、朱橚、朱桢、朱榑、朱桂、朱栴、朱权、朱楩),谷王朱橞卒年不详,死时估计50余岁。

    二十四个成年皇子中,潭王朱梓、湘王朱柏、安王朱楹、郢王朱栋四人,因无子除国;懿文太子朱标一系、齐王朱榑一系、谷王朱橞一系,因被废为庶人,记载不详,后世传承不明;其余十七家藩王有传承,其中燕王一系成为帝系,宁王朱权、伊王朱㰘、辽王朱植三家因种种原因嫡脉被废。

    明成祖朱棣剧照

    故而与国同休的包括燕藩升格而成的帝系在内,共有十四家,分别是: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晋王朱棡,老四成为帝系的朱棣,老五周王朱橚,老六楚王朱桢,老十鲁王朱檀,老十一蜀王朱椿,老十三代王朱桂,老十四肃王朱楧,老十六庆王朱栴,老十八岷王朱楩,老二十韩王朱松,老二十一沈王朱模,老二十三唐王朱桱。

    刘瑾的权力虽然已经足够可怕,但相比之下,魏忠贤的权力更加可怕,因为魏忠贤到达了一个新高度,连皇帝都感觉到了威胁。

    魏忠贤是天启年间的太监,他不但到达了前者所在的高度,奏折一律承包,将朝廷中的众多大臣都拉到自己这一边,凡是不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轻则开除,重者处死。

    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高攀龙、周顺昌、周起元、缪昌期、李应升、周宗建、黄尊素,不肯臣服于魏忠贤,结果全部落得个惨死的下场。

    特别是杨涟,死状极其残忍,是被人用铁钉钉入头颅而死,生前已经被人用铁钉钉入耳朵。

    还让初继位的崇祯对他战战兢兢,天启没有由于没有儿子,皇位由弟弟崇祯继承。

    崇祯继位的第一天,在皇宫里不敢睡觉,生怕魏忠贤叫人来杀他,连宫里的食物都不敢吃,自己带了几张大饼。

    魏忠贤活了一辈子,能活到令皇帝都恐惧的程度,也算是值了。

    太监的权力到如此程度,是朱元璋始料未及的,到底是谁给他们这么大权力的呢?

    太监的权力主要来自于两个部门,第一个部门是东厂,第二个部门是司礼监。无论明朝哪一个权势熏天的太监,都是出自于这两个部门。

    东厂的创建者是朱棣,其办公地点在东安门北,所以称之为“东厂”。

    东厂内悬挂着岳飞的画像(偶像),供奉着历代提督太监的牌位,排位的上方还写着百世流芳(讽刺)这四个字。

    有的人可能会好奇,早在东厂之前,朱元璋就已经创建了锦衣卫,而东厂与锦衣卫一样是特务部门,为什么朱棣还要多此一举,再创建一个特务部门呢?

    其实这主要是取决于朱棣的个人经历。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上皇位,在他靖难期间,太监可谓是出了大力,他能够得知朝廷的布防情况,就是来源于宫里的太监。

    因此,相比于正常人,他更加相信太监。

    再加上一般情况下,太监无后,对权力没有多大的奢望,对皇帝的威胁自然也会减少。

    东厂可怕就可怕在,他只对皇帝负责,只不调查皇帝一个人,皇帝之外的所有人,都在他们的调查范围之内。

    而且调查的结果可以直接传送到皇帝的手中。

    调查权只是东厂的权力之一,真正令人闻风丧胆的,是东厂还有专门的监狱。

    锦衣卫那群人虽然有个别变态,手段极其残忍,但那毕竟是假的变态,而东厂个个都是真的变态,个别心理极度扭曲。

    可以想象,一旦进入东厂的监狱,还会有几成的把握会活着出去。

    东厂、锦衣卫原本是两个平级的部门,但是由于东厂是除皇帝之外所有人都能够调查,以至于锦衣卫也在他们的调查之中。

    这也是为什么,历代的锦衣卫首领除了陆炳外(嘉靖从小玩到大的朋友),都臣服于东厂。有的时候见到了,甚至还要下跪。

    如果成为东厂提督太监,说明已经成为了太监中的第二号人物,如果要再进一步,就要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

    司礼监的创建者是朱元璋,在当时司礼监顾名思义就是掌管皇宫礼仪事务的太监部门,但在宣德年间,司礼监出现了改革的情况。

    改革的这个人就是皇帝朱瞻基。

    朱瞻基将自身批阅奏折的权力交到司礼监秉笔太监的手中,将自身盖印的权力交到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手中。

    掌印太监高于秉笔太监,秉笔太监他有数位,而掌印太监只有一位,而且奏折要有他手中的那个印,才能算数,要是没有,无论你批多少遍都没用。

    能进宫当太监的家里普遍比较穷,因此大部分大字不识一个,既然大字都不识一个,哪里有能力批阅奏折。

    为了提高太监的整体素质,朱瞻基特地开了一个“内学堂”,专门教太监读书。

    只要担任上东厂提督太监,或者司礼监掌印太监,就已经是太监中的龙凤。

    但如果一人兼任两职,不但担任东厂提督太监,还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那可谓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纵观整个明朝,只有两个太监到这种境界,一个是冯保,一个是魏忠贤。

    冯保是个有良知的太监,在位期间一直辅佐首辅张居正,张居正能够开创“万历中兴”也有他的功劳,毕竟奏折都是找他批的。

    如果没有他的支持,张居正的种种政策,均施展不开。

    而魏忠贤则不同,他不辅助任何人开创中兴。相反,他只懂得狂揽权力,利用权力,打压异己,安插党羽,手段极其恶劣,以至于恶名昭著,遗臭万年。

    太监掌握权力的前提,皇帝不理朝政

    嘉靖、万历是明朝不上朝次数最多的皇帝,嘉靖二十四年不上朝,万历二十八年不上朝。

    但出乎意料的是,嘉靖、万历统治期间,明朝并没有出现一位权势熏天的太监(冯保掌权时,万历还年幼,无法亲政,算不上真正的统治)。

    这主要是取决于他们知道自己不上朝,如果再将权力交到太监的手中,那么他们可能就真的有危险了,只有牢牢的抓紧权力,才能够稳得住大局。

    权势熏天的太监出现最多的时期,出于正德年间,整整有八位分别是:刘瑾、张永、谷大用、马永成、丘聚、罗祥、魏彬、高凤。

    这个时期的太监能够异常的猖獗,是因为正德不理朝政,每天只顾着如何玩乐,以至于出现权力真空,而这个权力真空则由太监来弥补。

    魏忠贤能够掌权,情况与正德年间的那八位太已经差不多一样,只不过正德是什么都玩,而天启只钟情于一种,那就是木工。

    有的人可能会好奇,既然皇帝都不理朝政,太监为什么不反了,对于一个人来说“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字诱惑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其实太监也想反,但是却反不了,就比如魏忠贤。

    虽然当时他有暗杀崇祯的能力,但是却不敢,谁知道他暗杀完崇祯,会出现什么样的不安定因素呢?再加上太监的权力无论多大,都改变不了一个本质,皇帝的奴才。

    批红权皇帝交了出去,盖印权皇帝也交了出去,但有一种权,皇帝从未交出去过,那就是兵权。

    北京的大营总共有十四万的大军,要是想反,可以试试看。再加上天下的藩王都姓朱,天下的官员都拥护姓朱的。

    只要一动必死无疑,没有任何的悬念。

    结语

    清朝的皇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剥夺太监手中的一切权力,让他们老老实实的当一个奴才。但可惜的是,清朝的国运只有二百六十七年,而明朝的国运则有二百七十六年,多了整整十年,说明明朝衰落的本质并不在于太监,而是在于皇帝

    光绪十三年(1887)正月,光绪亲政,慈禧“训政”,帝后两党之争初现端倪;

    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战败,李鸿章签署丧权辱国之《马关条约》。同年,康有为联络在京应考的1300多名举子,上书清廷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国近代史最惊心动魄的一幕正式展开。光绪下诏“明定国是”,戊戌变法正式拉开大幕。但变法不过百日,即遇守旧派大臣反扑,光绪帝危在旦夕,听从康有为建议,急召袁世凯进京。

    袁世凯

    谭嗣同于法华寺密会袁世凯,希望其立刻带兵进京勤王,包围颐和园,擒拿慈禧。袁世凯大吃一惊,不知所措,旋即将此事密报慈禧心腹大臣直隶总督荣禄。三日后,慈禧从颐和园直入紫禁城,发动“戊戌政变”,重新掌控局势,囚光绪于瀛台,维新派功败垂成。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病重,于晚6点半左右驾崩,第二日,慈禧去世。

    光绪死因按正史说法,是为病死。当时遗留之病情脉案,据后来专家研究,也属正常。但他与慈禧去世时间仅相差一天,如此巧合,实是令人疑窦。

    光绪皇帝

    秘密,终于在2008年解开。

    2003年,两缕光绪的发丝被送到中国原子能研究所,采用中子活化等先进技术,对光绪发丝进行检验。

    历经五年的研究,最终检测结果显示,光绪发丝中砷含量高于常人260余倍,死因,砒霜中毒!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认同并支持这一重大研究结果,并于北京正式发布《清光绪皇帝死因报告》。至此,光绪死因之谜,盖棺定论。

    之所以在正德之前讲讲光绪的案例,是为了说明一件事:

    史料记载中的某些事情,不一定是全部的真相。

    前文提到正德死前的一些经历,同样让人疑窦丛生。

    第一:朱厚照为何落水?作为帝国至尊,身边侍卫如云、太监如雨,安保力量可谓密不透风。在此严密保护下,皇帝还能掉水里,实令人难以置信。

    《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一》

    史料原文摘录:正德十五年九月丙寅,上至清江浦,复幸太监张阳第。踰三日,上自泛小舟渔于积水池,舟覆溺焉。左右大恐,争入水掖之而出,自是遂不豫。

    疑问就在这段描述中。

    “上自泛小舟渔于积水池”,正德身为帝王,出入警戒,守卫森严,怎可能让他“自泛小舟”,此为其一。

    其二,即使舟船再小,船上也定有侍卫贴身保护。且区区“积水池”又非江河湖海,并无风浪,怎会翻船,除非,正德的船是这样:

    假如正德乘坐的“龙舟“是这种“船", 确实让人无话可说

    第二:按现代一些人猜测,武宗落水后,得了伤风感冒甚至更严重的肺炎,那为何要三月后主持大祀礼时才突然咳血,并倒地不起。

    第三:武宗身体极为强壮,不仅能上阵杀敌,也建豹房豢养猛兽,史料中记载“喜搏虎豹取乐”。以他体格,些许小病,岂能追命?

    江彬谋杀说,更为莫名。严格来讲,江彬算“幸进之臣”,他的一切权力和地位都来自武宗的支持。更重要的,江彬非朱姓,就算江彬谋杀正德,皇位也与他无关,各地藩王、百官士民岂能认此弑君之人。

    武宗一死,江彬即被杨廷和杀之,毫无反抗余地,江彬也不可能是凶手。

    那么,朱厚照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这得从头讲起......

    翻开史书,明朝共历276年传一十六帝。

    这十六位皇帝,大部分在史书中形象都不太好,除孝宗是个模范皇帝外,其余朱皇帝们似乎个个都有问题。或暴虐无常、或私德不修、或祸国殃民、或亲信阉宦,倘若明帝们真是如此,大明朝估计早完了。

    事实上,读明史,要紧紧抓住一个中心,即君权和相权的斗争,皇帝和文官集团的斗争。从这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明史中的不少疑难都能迎刃而解。

    在明帝国的历史上,皇帝与群臣间的矛盾贯穿始终。嘉靖“大礼仪”也好,万历“争国本”也罢,这些大事件呈现的是表象,权力斗争才是本质。

    明孝宗传位武宗之前,为保江山社稷,任命了三位顾命大臣,刘健、谢迁和李东阳。

    顾命大臣这个岗位,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被任命者执掌国家权柄,一定程度上可与君权抗衡。

    诸葛亮,便是顾命大臣。蜀后主刘禅曾言:“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军政事宜诸葛亮一言而决,刘禅也就是个吉祥物而已,事实上历史也确实如此。

    朱厚照一即位,就面临着三个顾命大臣乃至整个文官集团的全面压制,这对君权来讲,极为危险。

    于是朱厚照做了一件事,扶持宦官来平衡文臣,其中代表性人物就是刘瑾。

    不仅朱厚照这么干,不少明朝皇帝也是如此,也算是明帝们的常规操作,大臣们其实也认可,但朱厚照不一样,因为他还有不常规的操作。

    扶持宦官上台后,正德稳固了皇权,按理说这样就完事了,推出刘瑾和文官们打打擂台,自己则藏在幕后搞搞平衡,岂不快哉。

    可是朱厚照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且非常有个性的皇帝。在他登基时,明朝已历一百余年,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国祚一旦近半,国势逐步颓退几乎无法避免,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只有一种办法——变法图强!

    北宋时期宋神宗和王安石搞过一次,算是玩砸了,直到今日“熙宁变法”是对是错还争论不休。

    变法之事,非大智大勇之人不能为之。

    朱厚照,大约也想摸一摸这老虎屁股。九千岁代理皇权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内容包括:反贪、减赋、整顿吏治,加强文官考核、增加商税等等。

    《明史》载:廷臣奏瑾所变法,吏部二十四事,户部三十余事,兵部十八事,工部十三事,诏悉厘正如旧制。

    刘瑾变法事项,共计约85项措施,严重侵犯了文臣集团的传统利益。刘瑾,一宦官耳,若非朱厚照的指示和支持,他哪有胆子挑战整个士大夫阶层。

    斗争形势很严峻。

    正德五年,朱厚照的白手套刘瑾被杀,罪名“谋逆”。匪夷所思,刘瑾是个太监,较之江彬更依赖朱厚照的支持,也不知他谋的哪门子的逆。

    真正的答案是,变法失败了,文官集团反扑,武宗权衡利弊,只能杀刘瑾平息天下物议。

    此举虽然让武宗与士大夫阶层的矛盾得到了一点缓和,但双方立场依然对立,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正德十二年,应州大战爆发,朱厚照御驾亲征,领明军五万与小王子决战于应州。

    双方集中精锐兵力,近十万人从清晨大战至傍晚,明军大胜,鞑靼自此数十年不敢犯边,史称“应州大捷”。

    据现代史学考证多方资料,此战鞑靼伤亡近万,但《武宗实录》中却记载: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

    这其中十六级“虏首”,其中之一还是朱厚照在战场上亲自砍下的......

    毫无疑问,此段有关应州大战的史料是存疑的。

    试想双方十万人的国战,连皇帝都亲自上阵短兵相接,可见战况多么激烈。史书上这点伤亡数据,根本不符合实际情况,如是仅有这点战果,“大捷”一说又从何谈起。

    应州大战剧照

    明武宗,被抹黑了。

    记录史料是文官的职责,从这一点,就反映出当时武宗与文官集团矛盾有多么尖锐,也反映出嘉靖对文臣修史时抹黑堂兄呈默许的态度。

    无论如何,经此一役,正德威望大涨,天下不说海晏河清,至少平安无事才对。

    但是,仅仅两年后,正德十四年,大明腹心之地江西,宁王朱宸濠举兵叛乱。

    正德是明代诸帝中,唯一遇到前后两次藩王造反的皇帝。

    第一次正德五年的安化王叛乱,第二次就是宁王之乱,若说这其中没有什么内情,实难让人相信。尤其宁王之乱,起兵前不仅人尽皆知,起兵之后,各地不少官员还隐瞒不报,放任藩王作乱。

    朱厚照对以上种种,应该是相当怀疑的。他也有反制措施,加强皇权,尤其是加强对军权的掌握,加大厂卫对大臣的监视。具体执行人选,便是江彬。

    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正德十二年宁王叛乱,被王守仁平息。

    正德十四年,武宗欲南巡,群臣阻扰,一次廷杖146位官员,当场毙命11个,可见当时双方斗争的残酷。

    这件大事史料上只是一笔带过。参照嘉靖朝大礼仪左顺门事件,廷杖134人打死16个,史书上则是大书特书。前后两次廷杖规模差不多,史书态度却是前抑后扬,是何原因?

    正德一朝,看似是大臣苦口婆心百般规劝顽童皇帝,实则朝野上下动荡不安,皇帝与大臣势如水火,内中暗藏不知多少刀光剑影。

    以上,是为当时背景。解读历史谜团,不能脱离事件发生时的时代特征,否则就很难从重重迷雾中,去找到最接近于真实情况的答案。

    正德皇帝,很有可能是被谋杀的。

    谋杀动机:换个听话的皇帝。

    指使者:利益受到严重侵犯的文官集团。

    执行者:太医院太医。

    明代的太医,说起来一言难尽,有“屠龙勇士”之称。宪宗、孝宗和武宗,三位皇帝之死都与太医院的医治有关。所不同的是,孝宪二帝大约真是病死的,朱厚照之死,却让人疑窦丛生。

    太医这个岗位,通常的认知是医生,医生,只是副业,他们的本质,还是文官,或者说,技术官僚。太医本身,也属于士大夫阶层的一份子,只是专注于古代医疗行业罢了。

    武宗驾崩前,曾向当时内阁大学士杨廷和要求更换太医,杨廷和不同意。

    杨廷和剧照

    这件事,折射出两个重大问题。

    第一:为何武宗想换太医?

    第二:为何杨廷和没有同意换太医?

    这两个问题,如果继续深思下去,其中之真意,令人不寒而栗。只是,真相早已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再有,正德从南方返回北京城后,杨廷和即刻下令,封闭紫禁城四门与京城九门,忠于朱厚照的江彬及其麾下兵马则被调至通州驻扎。

    其三,正德驾崩后,杨廷和便下令拆除了“豹房”,将其夷为平地。“豹房”并非仅仅是朱厚照游乐之地,也是他平常处理朝政之处。

    《万历野获编》载:嘉靖十年兵部覆勇士张升奏,西苑豹房畜土豹一只。

    “豹房”是养了豹的,只不过是“蓄土豹一只”。

    有鉴于此,“豹房”的性质,在专家中引起了一些争议。大部分学者认为,“豹房”是武宗日常办公之处,也有一定的娱乐性质在内,但绝非什么荒淫无道之所。

    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武宗是在豹房驾崩的,这就让人对杨廷和拆除“豹房”的行为,很难不产生怀疑。

    先帝所居,不说保护便罢了,却急急忙忙的拆掉,除了毁灭证据,实在没有其他理由可解释。

    维护文官集团包括自身的利益,杨廷和立场天然就在相权一方,武宗之死的真相,至少,他是个知情人。

    正德是落水后半年死的,为何要半年?因为需要慢性致死,正德死前,有吐血之事,此为慢性中毒之典型症状。如是落水导致肺炎,那也该是“咳血”才对,怎会让人口吐鲜血呢。

    正德死因,至今仍无法确定,但从文臣们在正德去世前后的一系列动作来看,文官集团指使太医谋杀的可能性极大,大臣们最终还是更换皇帝成功,嘉靖登基即位。

    而武宗之死的根本原因,很可能是缘起于他的一系列变法之举,古之改革者,直面封建地主阶级的庞大势力时,又有几个能真正成功的呢?

    从以上可见,文臣们下手做此事,有充分的作案动机和作案条件。

    及至后来,到天启登基时,这位同志忙于木工活,大概没有汲取正德的教训,大胆启用魏忠贤魏公公,与东林党斗得你来我往、不亦乐乎。

    当然,最终结果就是天启也死得是莫名其妙,偶然落水,然后服用“仙药灵露饮”龙驭上宾。“灵露饮”是由五谷蒸馏而成,按现代说法,其实就是米汤。喝此“仙药”当然不会送命,因此,朱由校的死因也是有些争议的。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堂堂两任皇帝,连死法都是如此清新脱俗和一致。

    明代皇帝,着实是个高危职业。

    朱厚照之死扑朔迷离,正因他死的蹊跷,即使今日,依然是个热门话题。

    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武宗之死究竟如何,后人心中自有一杆秤,如果他死的正大光明,今天就不会有这些个争论了。

    我们史海寻珠,就是为了找到一个合理且能自洽的解释。

    纵观明史,可以发现,所有的大事件都是在围绕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这个中心。皇权代表是皇帝及其周围的宦官、相权的代表是内阁及其所在的整个文臣集团。

    因此,武宗之死纳入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这个范畴来看,就顺理成章。笔者相信,“换皇帝”这种很有创意的操作,灵感应该来自于朱棣奉天靖难和土木堡之变这两则事件。

    朱棣当初抢了建文的位子,大臣们目瞪口呆之余,也才真正知道,原来皇帝也是能换的,只要下一个皇帝同样姓朱,就没问题。

    土木堡英宗被俘,大明亡国在即,文臣们没法子,齐心协力将代宗扶持上位。这时候文官们才真正恍然大悟,原来皇位这种高大上的东西,不光和尚摸得,我们也能摸得。

    土木堡之变剧照

    武宗朝,文官们应该就实践了这么一次。

    江西的宁王横空出世,这时候文官们选择的应该还是成祖朱棣的路子。选个不安定的藩王,告诉他我们都支持他,只要起兵打进北京城,皇位就是你宁王的。只是结果不大好,宁王起兵还没一个月,就被被时任赣南巡抚的王阳明给扑灭了。

    宁王失败了,看来藩王造反这事不易成功,毕竟朱棣先生历史上就那么一个。于是,便有了正德清江浦落水之事,也有了正德本无大碍,却病情突然恶化之事。

    是否真是太医下毒,谁也说不清楚,目前推测,只能说这种可能性最接近真相。除非正德所在康陵将来被发掘,也同光绪皇帝发丝那般化验一番,才有可能真正解开这个历史上的著名谜团。

    最后附上杨慎的《临江仙》,升庵为杨廷和之子,他作此诗,大有深意矣。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