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日月永在 > 第三百二十一章:大明商业银行构想(下)

第三百二十一章:大明商业银行构想(下)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接到朱允炆召见的时候,郭资正忙得焦头烂额,虽然他早前久在户部打滚,这两年又接了商部尚书的位子,但对于朱允炆开办银行的指示,他仍然是觉得棘手不已。

    向民间吸纳存款和发放贷款?

    后者还可以理解,毕竟前几年国家财政吃紧的时候,户部没少从皇商总会那里周转银钱,一借一贷,支付息钱便是。

    但面向民间吸纳存款,这事能成?

    老百姓能愿意把兜里的钱放进除自己腰包外的任何地方吗。

    民间百姓对于管理钱财的习性郭资少年时家境不好那是深有体会,哪怕结余下几十个铜板,父母都恨不得在墙上掏出个窟窿来存放,而后一天起码翻来覆去的查看三遍。

    更别说那些喜欢把银子埋进土里的地主了。

    这种隐忧和质疑,郭资当着朱允炆的面直接说了出来。

    “银行是必须要成立的,没有银行,就不可能存在繁荣的商业行为。”

    朱允炆坚定语气:“银行成立的前期,困难一定会有,质疑也一定会有,这些都不是什么大的问题,朕唯一担心的,便是如何规范我大明的货币体系。”

    宝钞因为仿造容易早早就被朱允炆停印,毕竟这东西创造过短短十年贬值数倍的尴尬成绩,老百姓也敢就不认,再不停下来,那些印假钞的就把老百姓的血给吸干了。

    而使用现银和铜板,这又牵涉到称量、成分的问题,因为民间有很多的碎银角,有的很掺杂许多其他的金属成分,不是足银,价值上无法与等重的纯银相媲美,购买力上一般都是在商业行为中,由买卖双方自行协定。

    搞银行,就要统一货币。

    而一旦统一货币,那么铸币权就将直接与国家的经济命脉挂钩。

    铸币权天生就属于中央,但是架不住民间有奇人异事窃取啊。

    “陛下,要么我们也学习欧罗巴搞金银币种?”

    金币、银币加上大明的铜板,倒也勉强算是构建出货币体系。

    “你觉得欧罗巴那种货币体系就没有一丁点风险,是完美的了吗?”

    一听这话朱允炆就气不打一处来:“朕告诉你,就朕从这群欧罗巴商人那里知道的,眼下欧罗巴市场上最起码流通着上百种硬币!

    他们搞的那什么贵族封建,导致中央无法保持铸币权的垄断,许多的地方贵族为了牟取私利,不停的降低货币的成色,结果导致货币系统出现严重的信誉危机,贸易受挫。

    眼下亚平宁半岛的商人,在面对西欧的商人,甚至要求实物信贷,要土地上那一片片的农作物。”

    制造币种也不是绝对的安全,因为老百姓很难知道表面那一层镀银包裹下的内在到底是什么玩意。

    而且币种制度最大的威胁就是铸币权的分散,民间商人只要手里有现银,随时都可以偷偷摸摸的开炉造币。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没有被仿造的风险,这种货币体系又有什么改变呢。

    都是中央有多少储备银就发行多少货币,搞银行的目的是什么,不还是为了让国家可以将一两银子当二两甚至是三两来花吗。

    总不能中央带头来造假冒伪劣的硬币。

    “那么多年,防伪的技术难道就没有一丁点进步不成?”

    一提起这事朱允炆就有些火气升腾,虽然他当年下令停发的大明宝钞,但是对于印钞票的事他一直没想过作罢,只是一直在等待罢了。

    等待着能够最大限度提高伪造难度的防伪技术诞生。

    郭资被训斥的唯唯诺诺,只好硬着头皮辩解了一句:“回陛下的话,防伪的工作前些年户部一直在委托工部做,倒还是有一些眉目进展的。”

    这群官僚,除了会踢一脚好皮球,别的一点本身都没有。

    “欧罗巴商人眼下主要使用的是金币,因为金子的特质和成色易于鉴定和发现端倪,加之金子的价值更高,可以满足那些商人进行大规模商业买卖活动的需求。”

    朱允炆沉吟了片刻,只好说出自己的想法:“眼下我大明的商业买卖活动,动辄也是数万两、甚至是数十万两,但咱们的金子储备数不高,所以一直以来都是依靠南洋的现银来支撑,发行金币不现实,那就造银元宝吧。”

    纯银的质量跟掺杂其他金属是有显著差别的。

    “不要造那些一两重的小物件,要造就造五两以上的官锭,这样想要仿造,一旦掺假,真假两锭银子放上秤之后立马就见差异。

    顺便让工部在督造的时候,在元宝肚子上盖上印戳,民间想要仿造的话,给他们加点工作量。”

    “官锭由五两起始,那民间的小规模买卖行为便只能通过铜板交易了。”

    对于郭资这个担忧,朱允炆反问了一句:“可有私铸铜板者?”

    “自是没有。”

    成本都快跟购买力持平了,哪有人会傻到私铸铜板啊。

    “那就印铜票。”

    朱允炆提出了一个相对应的点子:“按照大明宝钞的方式印发铜票,面额由五十文、一百文、五百文来组成,其中五百文的铜票周边可以勾勒一层银边,将成本增加。

    民间没有印刷机,他们想要仿造需要一点点的研究,一张张的仿制,成本本身就是咱们中枢自己印刷的数倍,咱们将一张五百文的铜票成本控制在八十到一百文区间,民间就算仿造出来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搞官锭银和印发铜票,算是朱允炆现在唯一能想到的解决货币体系的办法。

    “你们商部也别整天多懒,工部的技术终究是民间比不上的,印钞票无非就是纸张和花纹的工艺,让工部抓紧时间攻克这两项技术难关,在印刷机上多研究研究,雕出一些更细致繁琐的图案,保证过印刷之后的钞纸仍然清晰明目,而纸张的质量可以通过将多张纸滚压为一张的方式增强。

    搞定这两点,基本上可以杜绝民间九成九的伪造风险。”

    不能大规模印钞票,那这个银行就一天都开不利落。

    大额存贷,总不能押着几十辆银车满大街跑吧。

    “先这般,等铜票印发出来朕看一下质量,只要能够通过,各省就先在省城把银行开起来,同时面向民间将那些碎银角拿铜票兑换掉,回炉熔造官锭。”

    朱允炆还刻意强调了一句:“火耗归公,不要加大百姓的负担。”

    碎银角拿铜票抵兑,本身的价值就不对等,毕竟五百文的铜票成本也就几十文钱,多余的空头,都想当于被朝廷赚到腰包当中。

    火耗这点损失,朱允炆自然是不愿意让百姓来承担的。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